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的,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随着对学习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虽然学习方式是一个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它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探讨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对于改变学习方式乃至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者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学习,它是学生主动、独立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之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因此,自主学习有着强烈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协调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又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2]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孤立学习”,它是以问题、活动及其他任务为驱动,通过学生间的贡献与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提倡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3]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可能就要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个人从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探究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再次,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经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探究性学习。
三、目前中小学在学习方式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缺乏主体性。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课外读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感到负担过重,从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倡导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个有趣味的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往往是来源于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习成为一个良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教师教学观保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一味追求“教学效率”,把一堂课搞成“满堂灌”,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而且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任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2001.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4]吕鹏.试论探究学习.[J].山西教育,2005(5).
[5]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6]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研究生)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的,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随着对学习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虽然学习方式是一个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它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探讨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对于改变学习方式乃至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者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学习,它是学生主动、独立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之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因此,自主学习有着强烈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协调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又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2]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孤立学习”,它是以问题、活动及其他任务为驱动,通过学生间的贡献与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还提倡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3]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可能就要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个人从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探究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再次,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经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探究性学习。
三、目前中小学在学习方式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缺乏主体性。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课外读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感到负担过重,从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倡导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个有趣味的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往往是来源于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习成为一个良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教师教学观保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一味追求“教学效率”,把一堂课搞成“满堂灌”,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而且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任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2001.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4]吕鹏.试论探究学习.[J].山西教育,2005(5).
[5]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6]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