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布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士,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政府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顾问,审批委员。香港大公报高级编辑,《画坛》、《收藏》版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导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多次办个人画展和联展策划全国名家水墨画展和本港画展。
《春山初晓》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99年
《空谷清流》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4年
《香江华彩》入选全国首届城市山水画展并收藏2006年
《五色祥云》入选全国第十四届花鸟画展并收藏2008年
《连接》代表香港作品随神州七号邀游太空2008年
《天路》八选深圳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2008年
20世纪的中国画,其实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中国绘画正产生着深刻的变化。事实上,中国传统文脉中就具备兼收并蓄而又和而不同的泱泱大度。近观香港的文化,就是充满着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文化特征不是越来越突出,而是越来越具有多元文化的混融性。
我画的中国画就在试图充分反映了香港这种多元文化混融性的文化特征。我常常减去中国画最鲜明的用线艺术特征,也少用传统山水的皴擦程式,更多的是将传统用墨“七法”中的“泼墨”和“破墨”放大独立出来,并由此把西洋色彩的理念、用水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珍视的偶或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斑斓、瑰丽、奇幻、淋漓的视觉新体验。这些山水当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山真水,即使西赴敦煌、北临天池、南游漓江、东攀黄山,以至外方之山水,甚至,近年来数番赴新疆写山画水。那也只是把我对现实山水的审美感受转换为色、水、墨的机巧,至于那画面上的山水是否和现实的真山真水构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已无关紧要。在我看来,那些山水画与其说是自然的山水,毋宁说是我心灵中的山水和文化的山水,而且这种文化山水也非中国传统文脉的延续,而是香港多重文化的合奏。那些画面是虚拟的,完全来自艺术主体的想像与创造;那些作品只撷拿水墨和中国画构成某种程度的传统义脉,大量加入了水彩的氤氲、色彩的变幻、水墨的流动这些非传统中国画的绘画语青那些画面,甚至于将意写和构成融合一体,水与彩的机缘完成了全新的视觉审美组合。期望令笔下的山水意境恢弘、壮阔、饱满、恬淡和深远,力争绝去一般山水的甜俗或孤岛。从传统的中国画规范看,我的画可能让人觉得不够纯正;但从香港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以为便会觉得自然而贴切,我要我的作品表达时尚多变、整洁条理、快捷高效、多元共处的香港文化特征。
相对于内地我自小接受的传统中国画的那份沉重感和经典性,我现在的作品显得轻灵和明快。这并非说我今天的作品不要求耐读性,而是我创作的著重点不在于那些所谓“形而七”的笔墨之“道”,而在于寻求畅心爽目的绘画性,我把色、水、墨的渗化之趣、偶或之机、变幻之妙都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画面上,由此构成春山之明快、原野之壮阔、荷塘之皎洁。我很少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其山水、荷塘也不是追求生活的自然之趣,而是力重体现都市文化的视觉审美体验,那些作品虽然没有直呈都市,但表现这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艺术语言类型,都不是乡土的而是都市的,我用这种绘画语言类型来揭示了我眼中的香港这种多元混融的都市艺术理念。我来自注重传统笔墨的中国画的内地,自小接受的传统绘画训练教育,当我生活到香港后,我首先以自己的眼睛审视香港,我眼中的香港文化不是历史型的,也不是深刻和沉淀型的,而是感观型的,时尚与流行型的。这种文化类型很少为自己划定一个界限,也很少守护它的内涵与外延。这种文化类型天然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社会心理。我将自己的水墨画试图从传统中国画带到这样一种开放与流动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为自己中国文化深厚的传统松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让其他文化能够被融入接受的绘画方式,来迂回地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腹地。我期望我的水墨画在香港有着广泛的阅读群,甚至将于作品的某些局部推入了时尚设计界,力求作品的视觉审美性拥有的众多欣赏者,并将作品进入国际国内重大拍卖,我认为这正是水墨画大众化的当代艺术特征,我什至认为这是传统中国画家目前还不完全具备的一种品质。中国古代绘画大师是他们画出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又可用精神感觉的真实,故中国画的本质就是用心灵去观察空间万物。心灵的美感来自自己的认知,认知出自文化底蕴,我将致力于此,以自己的形式画这个时代。
《春山初晓》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99年
《空谷清流》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4年
《香江华彩》入选全国首届城市山水画展并收藏2006年
《五色祥云》入选全国第十四届花鸟画展并收藏2008年
《连接》代表香港作品随神州七号邀游太空2008年
《天路》八选深圳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2008年
20世纪的中国画,其实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中国绘画正产生着深刻的变化。事实上,中国传统文脉中就具备兼收并蓄而又和而不同的泱泱大度。近观香港的文化,就是充满着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文化特征不是越来越突出,而是越来越具有多元文化的混融性。
我画的中国画就在试图充分反映了香港这种多元文化混融性的文化特征。我常常减去中国画最鲜明的用线艺术特征,也少用传统山水的皴擦程式,更多的是将传统用墨“七法”中的“泼墨”和“破墨”放大独立出来,并由此把西洋色彩的理念、用水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珍视的偶或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斑斓、瑰丽、奇幻、淋漓的视觉新体验。这些山水当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山真水,即使西赴敦煌、北临天池、南游漓江、东攀黄山,以至外方之山水,甚至,近年来数番赴新疆写山画水。那也只是把我对现实山水的审美感受转换为色、水、墨的机巧,至于那画面上的山水是否和现实的真山真水构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已无关紧要。在我看来,那些山水画与其说是自然的山水,毋宁说是我心灵中的山水和文化的山水,而且这种文化山水也非中国传统文脉的延续,而是香港多重文化的合奏。那些画面是虚拟的,完全来自艺术主体的想像与创造;那些作品只撷拿水墨和中国画构成某种程度的传统义脉,大量加入了水彩的氤氲、色彩的变幻、水墨的流动这些非传统中国画的绘画语青那些画面,甚至于将意写和构成融合一体,水与彩的机缘完成了全新的视觉审美组合。期望令笔下的山水意境恢弘、壮阔、饱满、恬淡和深远,力争绝去一般山水的甜俗或孤岛。从传统的中国画规范看,我的画可能让人觉得不够纯正;但从香港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以为便会觉得自然而贴切,我要我的作品表达时尚多变、整洁条理、快捷高效、多元共处的香港文化特征。
相对于内地我自小接受的传统中国画的那份沉重感和经典性,我现在的作品显得轻灵和明快。这并非说我今天的作品不要求耐读性,而是我创作的著重点不在于那些所谓“形而七”的笔墨之“道”,而在于寻求畅心爽目的绘画性,我把色、水、墨的渗化之趣、偶或之机、变幻之妙都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画面上,由此构成春山之明快、原野之壮阔、荷塘之皎洁。我很少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其山水、荷塘也不是追求生活的自然之趣,而是力重体现都市文化的视觉审美体验,那些作品虽然没有直呈都市,但表现这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艺术语言类型,都不是乡土的而是都市的,我用这种绘画语言类型来揭示了我眼中的香港这种多元混融的都市艺术理念。我来自注重传统笔墨的中国画的内地,自小接受的传统绘画训练教育,当我生活到香港后,我首先以自己的眼睛审视香港,我眼中的香港文化不是历史型的,也不是深刻和沉淀型的,而是感观型的,时尚与流行型的。这种文化类型很少为自己划定一个界限,也很少守护它的内涵与外延。这种文化类型天然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社会心理。我将自己的水墨画试图从传统中国画带到这样一种开放与流动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为自己中国文化深厚的传统松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让其他文化能够被融入接受的绘画方式,来迂回地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腹地。我期望我的水墨画在香港有着广泛的阅读群,甚至将于作品的某些局部推入了时尚设计界,力求作品的视觉审美性拥有的众多欣赏者,并将作品进入国际国内重大拍卖,我认为这正是水墨画大众化的当代艺术特征,我什至认为这是传统中国画家目前还不完全具备的一种品质。中国古代绘画大师是他们画出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又可用精神感觉的真实,故中国画的本质就是用心灵去观察空间万物。心灵的美感来自自己的认知,认知出自文化底蕴,我将致力于此,以自己的形式画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