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文学时代的作家在自己的文本世界里玩着消解一切的游戏,写作成了语言结构的颠覆活动,形式的把玩,失去了意义和深度。作为现实主义结构大师,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虽然重视形式,但是同样关注文本深度,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了世界文学这一基本立场,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理念,彰显了人类之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关键词:后现代 作家 略萨
引言
诗人创立了人类的文明,赋予世间的万物以生命,曾经是人生的精神导师。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他们失去了神谕的声音,丧失了全知的视角,不再承担“为大众寻求心灵的归宿”的历史使命,成为一个在现实生活面前不知所措的“写作者”。那种曾令无数代人为之感动的艺术气息与文字也被放逐,写作成了语言的颠覆,形式的把玩,失去了意义和深度,阅读成了一场智力游戏。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宁静、精神的东西,在文学中发现的也是一片废墟。新的技巧、文学方法、语言的追求与创新在20世纪后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无论如何“朝向理想的方向”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既注重文学性又注重深度与意义,仍要以研究人类的困境与希望为着眼点,以为人类服务为宗旨,而不是在疯狂的解构和自我消解中击败“自我”,一步步地将人带出“诗意栖居之所”。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认为文学作品不但应该使读者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人类的精神品质,也应该成为弱者反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的武器。
一、略萨作品中的意义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和来自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扬名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中,都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在重视小说文学性的同时关注文本深度,略萨认为,文学能够净化人类的思想,在社会现实中为人类建立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1]
(一)文本中的社会现实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略萨虽然对自己文本的文学性极为重视,被誉为“天赋禀异的叙述者”,但是却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传统。略萨本人有着丰富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上过军校,做过记者,竞选过总统,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段把现实世界凸现出来,体现了作家正视现实、警世醒俗的现实主义精神。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真正小说家的作品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生活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略萨的《城市与狗》这部作品就取材于他本人少年时代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的真实经历;小说《绿房子》使他成为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是第2位得主)。这部小说描绘了秘鲁20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40年的社会生活,叙事画面囊括了秘鲁的沿海地区、安第斯山区和森林地区等地方,几乎涉及了秘鲁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各种社会现实 [2];他的第三部重要作品《酒吧长谈》仍旧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查与采访的基础之上来探讨着国与家的关系。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叙事方式更为复杂,视野也更加开阔。文本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经历也是略萨本人的心路历程,略萨通过“酒吧长谈”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惑都通过圣地亚哥表达出来,描述了秘鲁各色人物与各种政治事件。略萨后期重要作品《公羊的节日》描绘了多米尼加共和国时期国家的形势与人民的状态,体现了略萨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期望。
(二)文本中的理想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一切都有可能,怎么都行,只剩下表面的形式。逃不脱宿命的生存之悲让现代人感悟到自己只是这冷漠世界中的陌生人、局外人,个体在异化的世界中的困境与创痛、孤独与悲凉、焦虑与反抗诠释了生存的荒诞与无奈。后现代主义在破坏权威主义的同时,也使世界最终丧失终极价值标准而走向不确定性,为虚无主义与犬儒式的人生态度推波助澜。[3]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论家洛德威指出,作家要重新找到诗人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使命,找到世界的意义。
小说家常常身怀梦想,梦想着能够建立一个与自己的理想一致的世界,略萨便是如此。他在自己作品中坚持世界文学的基本立场,要求社会应该彰显人类之爱,宣扬了人类之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等精神,在叙述社会现实各种问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建立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渴望。[4]
二、 略萨作品中的文本结构
略萨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在作品中进行制图学般的描绘。他的作品打破了时空的直线关系,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立体结构,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寻求结构的多样化,从而获得了“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一)“连通管”技巧
略萨在自己制图般的描绘中将所有的谈话都穿插到一个故事主线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故事在同一个章节交替出现,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文章所意味大于写出来的各个部分之和,这就是略萨的“连通管”叙事技巧,也被称为“立体小说”叙事和“中国套盒模式”。[5]比如他的作品《绿房子》共有五部分,包括四个故事和一个尾声。他把这几个故事分割成一个一个小块,然后把各个小块精心安排到各个场景中,每个场景中通过设置几个悬念来吸引读者,在一个套一个的叙事视角转换过程中推动故事的发展。《公羊的节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特鲁希略助手的女儿乌拉尼娅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以家与国的角度描述了特鲁希略的人生,第三个是对特鲁希略的暗杀及其暗杀之后的故事。这种经过层层包裹自然而又复杂地重叠交错在一起的“中国套盒”式叙事手法被略萨运用得炉火纯青。
(二)换位视角
略萨在其作品中主要采用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进行叙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错综出现,以确保叙事更为客观与现实。这些人称变化自然,自然到读者可能在阅读时弄不清到底是谁在讲述故事。比如,在略萨的成名作《城市与狗》这部小说中,略萨将不同视角不同人物不同人称的叙事安排到同一章,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章节也有不同的人称,每一章的视角都在变换,朝向故事的结尾部分次序循环递进。不少读者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虽然能够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但是对于扑朔迷离的叙事方式却大为不适。《公羊的节日》亦是如此,分别以乌拉尼娅,特鲁希略以及其他各色人物为视角,不同线索同时复杂有序地展开,顺叙、倒叙错综交叉,层层展现了那段特别历史下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三)平行蒙太奇
作为叙事蒙太奇的一种,平行蒙太奇是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并列展示,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关联。比如在《酒吧长谈》这部小说中,略萨将圣地亚哥与安布修罗的对话作为叙事主线,并把这个大的叙述主线分割成若干个分身,然后对这些分身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不同时空的场景也被并列展示:前一段的事情还发生圣地亚哥上大学前的利马家里,后一场景就是他大学毕业后作为记者和同事在饮酒;上一个章节还是安布罗修开车在夜色中行走,下一个回合就是他多年后在“大教堂”的酒吧里;若是圣地亚哥问一个问题,下一个回答的可能不是安布修罗,而是安布修罗所回忆的一段往事,由往事里的人物来回答这个问题。《绿房子》也是如此,例如:
“当时你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伏屋?”阿基里诺问道。
“亚马孙地区的地图,列阿德基先生。”法毕奥先生说道。[6]
从对话可以看出略萨把不同时空中存在潜在关系的人物与环境串联到一起,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事件并列展示出来,从而形成叙事迷宫,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三、对作家的期望
后现代主义作家专注于平面,专注于文本的形式与语言的嬉戏,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执着,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献身的理想和真理,最终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并滑向了享乐主义。他们破坏了永恒的终极意义,打破了权威与崇拜,消解了中心性,却没有给人类一个新的信仰,新的希望。知识分子不再为真理而战,在自己的文本世界里玩着消解一切的游戏,巧合、偶然、不确定性、另类、短暂等成为他们写作的重点,失去了意义和深度,阅读成了一场智力游戏。[7]他们的作品在对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追求的过程中消解了人类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消泯了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
大哲学家柏拉图希望诗人能够担负“矫正情感,改善人性”的责任,找出正义的本质。他认为,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内容迁就于形式。巴尔加斯·略萨在坚持作品文学性的同时坚持其现实主义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感受到了作家的殉道精神,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热爱,对人类生存与命运的担忧与担心。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栖居之地,真正的文学经典应该为人类沟通着共同的理想与诉求,即使是对社会弊端的鞭笞也是作家人文关怀的一种“柔情”。确立正确的文学观,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功能与意义。语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巴尔加斯·略萨谈文学[J].外国文学动态,2003(04):1.
[2]黎芳,覃建军.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社会批判性特质[J].求索, 2011(04):218.
[3]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20.
[4]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酒吧长谈[M].孙家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5.
[5]梁丽英.浅析略萨《酒吧长谈》中的对话艺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4):89.
[6]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绿房子[M]. 孙家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0.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
关键词:后现代 作家 略萨
引言
诗人创立了人类的文明,赋予世间的万物以生命,曾经是人生的精神导师。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他们失去了神谕的声音,丧失了全知的视角,不再承担“为大众寻求心灵的归宿”的历史使命,成为一个在现实生活面前不知所措的“写作者”。那种曾令无数代人为之感动的艺术气息与文字也被放逐,写作成了语言的颠覆,形式的把玩,失去了意义和深度,阅读成了一场智力游戏。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宁静、精神的东西,在文学中发现的也是一片废墟。新的技巧、文学方法、语言的追求与创新在20世纪后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无论如何“朝向理想的方向”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既注重文学性又注重深度与意义,仍要以研究人类的困境与希望为着眼点,以为人类服务为宗旨,而不是在疯狂的解构和自我消解中击败“自我”,一步步地将人带出“诗意栖居之所”。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认为文学作品不但应该使读者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人类的精神品质,也应该成为弱者反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的武器。
一、略萨作品中的意义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和来自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扬名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中,都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在重视小说文学性的同时关注文本深度,略萨认为,文学能够净化人类的思想,在社会现实中为人类建立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1]
(一)文本中的社会现实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略萨虽然对自己文本的文学性极为重视,被誉为“天赋禀异的叙述者”,但是却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传统。略萨本人有着丰富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上过军校,做过记者,竞选过总统,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段把现实世界凸现出来,体现了作家正视现实、警世醒俗的现实主义精神。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真正小说家的作品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生活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略萨的《城市与狗》这部作品就取材于他本人少年时代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的真实经历;小说《绿房子》使他成为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是第2位得主)。这部小说描绘了秘鲁20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40年的社会生活,叙事画面囊括了秘鲁的沿海地区、安第斯山区和森林地区等地方,几乎涉及了秘鲁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各种社会现实 [2];他的第三部重要作品《酒吧长谈》仍旧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查与采访的基础之上来探讨着国与家的关系。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叙事方式更为复杂,视野也更加开阔。文本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经历也是略萨本人的心路历程,略萨通过“酒吧长谈”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惑都通过圣地亚哥表达出来,描述了秘鲁各色人物与各种政治事件。略萨后期重要作品《公羊的节日》描绘了多米尼加共和国时期国家的形势与人民的状态,体现了略萨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期望。
(二)文本中的理想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一切都有可能,怎么都行,只剩下表面的形式。逃不脱宿命的生存之悲让现代人感悟到自己只是这冷漠世界中的陌生人、局外人,个体在异化的世界中的困境与创痛、孤独与悲凉、焦虑与反抗诠释了生存的荒诞与无奈。后现代主义在破坏权威主义的同时,也使世界最终丧失终极价值标准而走向不确定性,为虚无主义与犬儒式的人生态度推波助澜。[3]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论家洛德威指出,作家要重新找到诗人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使命,找到世界的意义。
小说家常常身怀梦想,梦想着能够建立一个与自己的理想一致的世界,略萨便是如此。他在自己作品中坚持世界文学的基本立场,要求社会应该彰显人类之爱,宣扬了人类之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等精神,在叙述社会现实各种问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建立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渴望。[4]
二、 略萨作品中的文本结构
略萨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在作品中进行制图学般的描绘。他的作品打破了时空的直线关系,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立体结构,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寻求结构的多样化,从而获得了“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一)“连通管”技巧
略萨在自己制图般的描绘中将所有的谈话都穿插到一个故事主线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故事在同一个章节交替出现,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文章所意味大于写出来的各个部分之和,这就是略萨的“连通管”叙事技巧,也被称为“立体小说”叙事和“中国套盒模式”。[5]比如他的作品《绿房子》共有五部分,包括四个故事和一个尾声。他把这几个故事分割成一个一个小块,然后把各个小块精心安排到各个场景中,每个场景中通过设置几个悬念来吸引读者,在一个套一个的叙事视角转换过程中推动故事的发展。《公羊的节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特鲁希略助手的女儿乌拉尼娅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以家与国的角度描述了特鲁希略的人生,第三个是对特鲁希略的暗杀及其暗杀之后的故事。这种经过层层包裹自然而又复杂地重叠交错在一起的“中国套盒”式叙事手法被略萨运用得炉火纯青。
(二)换位视角
略萨在其作品中主要采用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进行叙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错综出现,以确保叙事更为客观与现实。这些人称变化自然,自然到读者可能在阅读时弄不清到底是谁在讲述故事。比如,在略萨的成名作《城市与狗》这部小说中,略萨将不同视角不同人物不同人称的叙事安排到同一章,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章节也有不同的人称,每一章的视角都在变换,朝向故事的结尾部分次序循环递进。不少读者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虽然能够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但是对于扑朔迷离的叙事方式却大为不适。《公羊的节日》亦是如此,分别以乌拉尼娅,特鲁希略以及其他各色人物为视角,不同线索同时复杂有序地展开,顺叙、倒叙错综交叉,层层展现了那段特别历史下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三)平行蒙太奇
作为叙事蒙太奇的一种,平行蒙太奇是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并列展示,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关联。比如在《酒吧长谈》这部小说中,略萨将圣地亚哥与安布修罗的对话作为叙事主线,并把这个大的叙述主线分割成若干个分身,然后对这些分身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不同时空的场景也被并列展示:前一段的事情还发生圣地亚哥上大学前的利马家里,后一场景就是他大学毕业后作为记者和同事在饮酒;上一个章节还是安布罗修开车在夜色中行走,下一个回合就是他多年后在“大教堂”的酒吧里;若是圣地亚哥问一个问题,下一个回答的可能不是安布修罗,而是安布修罗所回忆的一段往事,由往事里的人物来回答这个问题。《绿房子》也是如此,例如:
“当时你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伏屋?”阿基里诺问道。
“亚马孙地区的地图,列阿德基先生。”法毕奥先生说道。[6]
从对话可以看出略萨把不同时空中存在潜在关系的人物与环境串联到一起,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事件并列展示出来,从而形成叙事迷宫,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三、对作家的期望
后现代主义作家专注于平面,专注于文本的形式与语言的嬉戏,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执着,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献身的理想和真理,最终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并滑向了享乐主义。他们破坏了永恒的终极意义,打破了权威与崇拜,消解了中心性,却没有给人类一个新的信仰,新的希望。知识分子不再为真理而战,在自己的文本世界里玩着消解一切的游戏,巧合、偶然、不确定性、另类、短暂等成为他们写作的重点,失去了意义和深度,阅读成了一场智力游戏。[7]他们的作品在对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追求的过程中消解了人类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消泯了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
大哲学家柏拉图希望诗人能够担负“矫正情感,改善人性”的责任,找出正义的本质。他认为,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内容迁就于形式。巴尔加斯·略萨在坚持作品文学性的同时坚持其现实主义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感受到了作家的殉道精神,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热爱,对人类生存与命运的担忧与担心。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栖居之地,真正的文学经典应该为人类沟通着共同的理想与诉求,即使是对社会弊端的鞭笞也是作家人文关怀的一种“柔情”。确立正确的文学观,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功能与意义。语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巴尔加斯·略萨谈文学[J].外国文学动态,2003(04):1.
[2]黎芳,覃建军.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社会批判性特质[J].求索, 2011(04):218.
[3]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20.
[4]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酒吧长谈[M].孙家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5.
[5]梁丽英.浅析略萨《酒吧长谈》中的对话艺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4):89.
[6]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绿房子[M]. 孙家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40.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