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真的孤独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m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今年的奖项颁给了在宇宙学和系外行星领域深耕的三位天文学家。其中,系外行星的研究主要揭示一个重大问题:人类在宇宙中真的孤独吗?
  系外行星就是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跟太阳系类似,系外行星也是围绕着它的恒星运动。1995年10月,马约尔和奎洛兹宣布在类太阳星周围发现了一颗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它是位于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飞马座51b。这是一颗气态行星,轨道周期为4.2天。因为质量与木星相当,被称为类木行星。米歇尔和奎洛兹因为这一发现获得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从事物理宇宙学理论研究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平分秋色。
  为什么观测到一颗星就可以得诺奖?早在1992年天文学家就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但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仍然会发给马约尔和奎洛兹呢?
  首先是1992年发现的主星是脉冲星,因其极其特殊的环境使得它周围存在系外生命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所以未引起公众的关注。而1995年马约尔和奎洛兹发现的这颗是围绕在类太阳星周围,这满足了人们期望在太阳系外寻找另一个“地球”的想象。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个疑问:人类在宇宙中是不是孤独存在的?这次发现为系外生命的搜寻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打开了人类进行系外生命探测的大门,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因此,人们往往会把“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这一殊荣落到飞马座51b的头上,但是准确地说,飞马座51b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之前人们对行星的认识仅局限于太阳系内八大行星,1995年马约尔和奎洛兹的发现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领域。
  此后的二十多年,天文学家共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轨道、周期等,差异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多种多样系外行星的发现也挑战了人们对于行星系统的传统观念。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发现一个或者多个可供人类居住的“地球”,为将来人类进行星际移民寻找目标,以及寻找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生命。
→ “中国天眼”已发现九十三颗新脉冲星。新华社发

  1995年第一颗在类太阳星周围发现的系外行星开辟了人类系外行星探测的新纪元,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部署了大批研究人员,也投入大量研究经费。但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太阳系外行星,进而探索系外生命和系外文明这一重要天文研究领域不能缺少中国人的身影。比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内率先利用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开展系外行星进行搜寻,并于2008年发现第一颗利用中国自主设备探测的太阳系外行星,开启了中国天文工作者利用自己的观测设备搜寻系外行星的探索和研究。2.16米高分辨率光纤光谱仪预期可以达到好于1m/s的探测精度,可以探测到超级地球乃至类地行星。
  对于系外行星的研究有很多目的,一是为人类寻找下一个居住的家园;二是研究这些系外行星系统其实就是研究太阳系的过去和未来;三是完善行星形成理论。比如,1995年发现的这颗行星离恒星很近,温度很高,在如此高温下行星无法形成。1996年著名天文学家林潮等人提出了行星迁移的解释,认为这颗行星是在距离恒星较远的地方形成,然后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国外对系外行星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而我国才刚刚开始。要说的是,目前对系外行星的观测集中在光学波段,得到的是行星轨道和质量等信息,我国的天眼望远镜将对系外行星的射电波段进行观测,有望得到系外行星的內部结构和组成等信息。
  许多孩子对星空好奇。在宇宙面前人类永远是孩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很多问题都还是未解之谜,希望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对天文的研究,加入对系外行星的研究,为人类找到答案。(刘玉娟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计划研究员,魏星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
  (本组文章均摘自10月17日《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坊间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语意通俗地道出“年”在人心里的坐标,“年”的重要,“年”的不可或缺,“年”的无以替代,一语中的;  季羡林说,“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寥寥数语中,有关“年”的语境恬淡悠远,细味绵长;  而到了民俗学者那里,眼看着曾经丰美温润的年俗渐行渐远的背影,更加直抒胸臆,追问的是:在无
近年来,读书甚少,即使以往读过的东西也变得模糊难辩,常常有论今却无力通古之痛,终于寻得“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的借口以自慰,于是开始“出走”。我常将每一次旅行当做看一本书,如果说目的地的文化、历史、民族风情、信仰风俗是文字,那么当地的山水之面貌、草木之色彩、民居之风格便是这本书的插图。我着迷其中,用我的双脚和照相机贪婪地读书和翻图。  滇川的藏区高原就是这样一本厚厚的、我不曾伸手够得着的书。终于,
《哈利·波特》问世24年来,围绕魔法世界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IP衍生品。近日,除了刚开业的北京环球影城,华纳兄弟与网易游戏共同推出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同样引发了“巫师”们的狂欢。  经过近两年的内测,9月9日,《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正式开放公测。这款手游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场景,核心玩法是卡牌对战。玩家既可以在魔法史課、黑魔法防御课等课程上重温原著中的经典元素,也可以通过策略组合构成套
平均每小时10公里的时速让非洲之做成为世界最慢的火车,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把车窗外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闻到野草的清香在鼻尖下像风一样地掠过。    发车仪式让时间倒流    非洲之傲列车(Rovos Rail)是世界7大顶级豪华火车之一,每次发车前在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公园车站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发车仪式。此时两层的候车大厅已被香槟酒的醇香和小提琴的悦耳音色填充得满满当当,乘客都缩进松软的沙发里
曾经看到过一幅画,是以细腻的工笔描摹的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贴自然”式的消闲生活场景:人们袖笼宽博飘逸,神情闲淡自然,于山间于溪旁,盛水的瓢就漂在水上,渴了就随手捞起来喝。人在自然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如一。这是魏晋时倡导的自然和简约的生活,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来自鲁迅,叫“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年代,那时文人的风度气韵也算叹为观止了。那是个文学、书画的至高点,那时的文人处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黎明时的鸟鸣,同暗夜里的鸟鸣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暗夜中的鸟鸣叫,声音拖得长,节奏慢,单调,平析,很少变化,有时很怪异,有时是突然的尖叫。而且,接近黎明,这些鸟会准时退下表演的舞台,它们的鸣叫会渐渐地消失。黎明后的鸟鸣,音色明亮,调子轻快,情绪活跃。      初见大鸟    第一次看到雕鸮这种样子惊人的大鸟,是在辽宁东部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一户农民收养了一对小雕鸮,当地的报纸报道了这
“中国重新定义了‘发展’。”谈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年近九旬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知名學者梅龙·梅齐尼这样告诉记者。  70载,国际社会见证了中国沧海桑田的巨变。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经过70年发展,逐渐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力量。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越发展,越能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朴素的逻辑关系,在广袤的历
在162年前,当生活在云南省昆明等内地的达官贵人、老板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葡萄酒干红的时候,生活在云南雪域高原的德钦县澜沧江畔的茨菇村、茨中村等地的藏族同胞们就已经在享受用“玫瑰蜜”这个古老酿酒葡萄酿造的干红葡萄酒了 这是当年法国的传教士历尽艰辛.沿着横断山的山脉来到这里修建了教堂进行传教的同时.也将从法国美丽的塞纳河谷带来的葡萄籽种植在教堂旁边,从那时起.葡萄酒的香味便开始飘荡在雪域高原 所以,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留下了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这词,深入人心。浙江瑞安市境内也有座南山,旁边的村庄以山为名南山村,两来以手工制作索面而闻名遐迩。    农家房前屋后,稻田之间的垄上,千万条白色的面线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从长长的特制木架上飞泻而下,场面蔚为壮观,看上去有时像飞流直下的飞瀑;有时像千丝万缕的纱布。进入秋冬季节,周围的稻草像金色的丝线在发光,千丝万缕的索面掩映在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