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檀香刑》时还小,带着颗猎奇的心战战兢兢地读完,为此失眠了数夜。之前一直认为最邪恶的酷刑莫过于将人活埋至颈,剖开头皮,皮肉间注入水银,曝于太阳下,受刑人难耐奇痒,最终从自己的皮中跳出——这回又多了个檀香刑。近年又读了数遍,其华丽的结构,浓郁斑斓的语言,鲜活饱满的人物,所描绘那段磅礴苍凉的历史,都令人赞叹。但最令人着迷的,是它所蕴含的残酷之美。
“残酷”在莫言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生死疲劳》中财主西门闹被枪决后在畜生道里永世轮回;《酒国》中婴儿被红烧成一道名菜,父母们争相贩卖自己的孩子;《丰乳肥臀》中女知青为了一个馒头一边被强暴一边大嚼大咽,最后却被撑死。莫言写这些残酷时是冷的,不动声色,冷眼旁观;而《檀香刑》更矛盾些,它以集残酷至极之刑为载体,活泼又冰冷,恣意放荡又一本正经,令人绝望又叫人着迷,形成了一种病态而又迷人的残酷之美。
先说这残酷之病态。
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六场行刑,笔墨舒缓,俨然一场精彩绝伦的猫腔大戏。“阎王闩”一出场便不俗,小虫子一双大闺女般的俊眼“从‘阎王闩’的洞眼里缓缓地鼓凸出来,黑的,白的,还渗出一丝丝红的”;腰斩似一个小小的铺垫,肠肚迸出,血沫飞溅,赤裸裸的惨状被赤裸裸地写出;两场凌迟穿插出一幕小高潮,细腻而痴情,青年军官匀称健美的身体,名妓凝脂般的雪肌,第五百刀剜下的心头肉好似胸口一颗朱砂痣;戊戌之斩是曲大悲调,六君子各状与赵甲的快刀构成一曲悲壮乐章;檀香刑是压轴大戏,着墨最为浓烈,随着檀木橛子一点点钉入孙丙的身体,全书也迎来了的高潮。《檀香刑》是文坛中极罕见的将中国酷刑描写得毫不避讳的作品,且极富细节,流血呻号冷汗失禁全都摆上台面,多种感官跃然纸上。这种将酷刑写得认真又兴致盎然的风格,就仿佛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边笑眯眯地散糖,一边给孩子们讲着最恐怖的村野鬼话,让人不禁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种病态的创作手法?这是怎样一篇诡谲的故事?
这病态也真切地体现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统治者好欣赏酷刑,无论是东方咸丰“必须把执刑的过程延长,起码要延长到一个时辰,要让它比戏还要好看”,还是西方克罗德“希望能有一种奇特而残酷的刑罚,让犯人极端痛苦但又短时间死不了”。行刑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场娱乐活动,看着逆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看着臣子百姓惶恐昏厥,看着被征服者面如土色却只能曲意逢迎,他们心中当是充满了无限的快感,无尽的成就感,和无穷的自满、自傲与自恋。
至于刑场的看客,似乎早在鲁迅笔下就已是“病态”的代言人。一场酷刑中,刽子手与受刑者是主角,但台下的看客才是精髓所在;就像一场戏,若无观众呐喊叫好或是沈默,便不成其为戏。《檀香刑》的看客与鲁迅笔下麻木愚钝的看客是不同的,他们更具兽性,带着欲望和需求而来,尽兴而归。他们擅长用“汉子,汉子,说几句硬话吧!说砍掉脑袋碗大个疤”这类话来鼓动渲染气氛;会在被凌迟的妓女挂着金耳环的耳垂被扔到地上时“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猛兽”;喜好以刽子手的技艺与受刑者的死状作为谈资,使一场酷刑余音绕梁。看客们一边欣赏着他人的残酷,一边庆幸着自己的幸免;一边怜香惜玉着濒死的名妓,一边恨不得咬光美女身上的肉。他们摩拳擦掌,他们血脉贲张,是酷刑与死亡的真正的消费者。
再看这残酷之迷人。
酷刑固然惨不忍睹,但无法否认它独特的吸引力,不然怎使得人们争相一睹。人对痛苦忍耐的极限在哪里,一场刑罚究竟能达到怎样精彩的程度,美究竟可以怎样被毁灭,这一切都让读者们跃跃欲试。试想,一具健美的肉体被均匀分割,只剩一副枯骨的妓女临死前鹅蛋脸依旧绝美,声音苍凉的男人高悬于檀木上宛如受难的耶稣。还有那鸡血蒙面的刽子手,手法精细,刀风尖利。这一切,怎不是一种诡异又致命的美,怎不让人心醉神迷!
一场轰轰烈烈的死,是这残酷的另一迷人之处。每人心中都有悲情英雄的情结,英雄生前成事与否不重要,死得悲壮、可歌可泣就好。钱雄飞、孙丙之流的结局便成了理想,甚至还要加以拓展。行刑前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俨然铁汉一条;行刑中要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最好留下句谶语,引得台下看客如痴如狂;死后要入诗,要入戏,要惊天地泣鬼神,要名留青史——当死亡成为无力感的宣泄,酷刑成为精神的寄托,残酷何尝不是一种诱惑?
病态也好,迷人也罢,归根结底便是两个字:人性。麻木、愚昧、残忍、邪欲,与其说是人性的原罪,不如说是人性的本真。现今说,美女最美的时刻是被泼硫酸的时候;那么在《檀香刑》的语境里,那妓女最美的时刻便是被一块块凌迟的时候。人们喜于看见美被破坏而恶肆虐,喜于看见他人受难而自己幸免,喜于做无谓的反抗和乖遂的顺从,喜于在集体无意识的杀戮狂欢中暂时失掉所谓神性、尽情袒露兽性。所以我们在品读《檀香刑》的残酷时,会猛然升腾起隐秘的快感,会沉浸于这病态而又迷人的美。
莫言在谈及《檀香刑》时曾说:“在构思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刑者,其实人类灵魂中有着同类被虐杀时感到快意的阴暗面,在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写这些情节时,我自己就是一个受刑者,在‘自己’的虐杀下反而有种快感。酷刑就像是一场华美的仪事,整个大戏都在等待这个奇异的高潮。”文人的笔,如刽子手的刀,将自己剖开,直面人性的丑恶——这是对灵魂的拷问,是慈悲的救赎,是真正的文学的良心。莫言称《檀香刑》是“创作过程中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但实际上,它只是披着猫腔的民间外衣,其荒诞陆离的想象,其残酷叙事的方式,仍是以先锋的意识与姿态,引领了人性叙事的前进。
当然,《檀香刑》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想象力与语言恣肆而无节制,部分情节前后矛盾(如凌迟妓女原本为余姥姥所为,后来却变成了赵甲所为)。但瑕不掩瑜,《檀香刑》以其精妙的结构,深沉的境界,以及诡谲残酷的美感,注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
“残酷”在莫言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生死疲劳》中财主西门闹被枪决后在畜生道里永世轮回;《酒国》中婴儿被红烧成一道名菜,父母们争相贩卖自己的孩子;《丰乳肥臀》中女知青为了一个馒头一边被强暴一边大嚼大咽,最后却被撑死。莫言写这些残酷时是冷的,不动声色,冷眼旁观;而《檀香刑》更矛盾些,它以集残酷至极之刑为载体,活泼又冰冷,恣意放荡又一本正经,令人绝望又叫人着迷,形成了一种病态而又迷人的残酷之美。
先说这残酷之病态。
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六场行刑,笔墨舒缓,俨然一场精彩绝伦的猫腔大戏。“阎王闩”一出场便不俗,小虫子一双大闺女般的俊眼“从‘阎王闩’的洞眼里缓缓地鼓凸出来,黑的,白的,还渗出一丝丝红的”;腰斩似一个小小的铺垫,肠肚迸出,血沫飞溅,赤裸裸的惨状被赤裸裸地写出;两场凌迟穿插出一幕小高潮,细腻而痴情,青年军官匀称健美的身体,名妓凝脂般的雪肌,第五百刀剜下的心头肉好似胸口一颗朱砂痣;戊戌之斩是曲大悲调,六君子各状与赵甲的快刀构成一曲悲壮乐章;檀香刑是压轴大戏,着墨最为浓烈,随着檀木橛子一点点钉入孙丙的身体,全书也迎来了的高潮。《檀香刑》是文坛中极罕见的将中国酷刑描写得毫不避讳的作品,且极富细节,流血呻号冷汗失禁全都摆上台面,多种感官跃然纸上。这种将酷刑写得认真又兴致盎然的风格,就仿佛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边笑眯眯地散糖,一边给孩子们讲着最恐怖的村野鬼话,让人不禁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种病态的创作手法?这是怎样一篇诡谲的故事?
这病态也真切地体现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统治者好欣赏酷刑,无论是东方咸丰“必须把执刑的过程延长,起码要延长到一个时辰,要让它比戏还要好看”,还是西方克罗德“希望能有一种奇特而残酷的刑罚,让犯人极端痛苦但又短时间死不了”。行刑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场娱乐活动,看着逆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看着臣子百姓惶恐昏厥,看着被征服者面如土色却只能曲意逢迎,他们心中当是充满了无限的快感,无尽的成就感,和无穷的自满、自傲与自恋。
至于刑场的看客,似乎早在鲁迅笔下就已是“病态”的代言人。一场酷刑中,刽子手与受刑者是主角,但台下的看客才是精髓所在;就像一场戏,若无观众呐喊叫好或是沈默,便不成其为戏。《檀香刑》的看客与鲁迅笔下麻木愚钝的看客是不同的,他们更具兽性,带着欲望和需求而来,尽兴而归。他们擅长用“汉子,汉子,说几句硬话吧!说砍掉脑袋碗大个疤”这类话来鼓动渲染气氛;会在被凌迟的妓女挂着金耳环的耳垂被扔到地上时“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猛兽”;喜好以刽子手的技艺与受刑者的死状作为谈资,使一场酷刑余音绕梁。看客们一边欣赏着他人的残酷,一边庆幸着自己的幸免;一边怜香惜玉着濒死的名妓,一边恨不得咬光美女身上的肉。他们摩拳擦掌,他们血脉贲张,是酷刑与死亡的真正的消费者。
再看这残酷之迷人。
酷刑固然惨不忍睹,但无法否认它独特的吸引力,不然怎使得人们争相一睹。人对痛苦忍耐的极限在哪里,一场刑罚究竟能达到怎样精彩的程度,美究竟可以怎样被毁灭,这一切都让读者们跃跃欲试。试想,一具健美的肉体被均匀分割,只剩一副枯骨的妓女临死前鹅蛋脸依旧绝美,声音苍凉的男人高悬于檀木上宛如受难的耶稣。还有那鸡血蒙面的刽子手,手法精细,刀风尖利。这一切,怎不是一种诡异又致命的美,怎不让人心醉神迷!
一场轰轰烈烈的死,是这残酷的另一迷人之处。每人心中都有悲情英雄的情结,英雄生前成事与否不重要,死得悲壮、可歌可泣就好。钱雄飞、孙丙之流的结局便成了理想,甚至还要加以拓展。行刑前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俨然铁汉一条;行刑中要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最好留下句谶语,引得台下看客如痴如狂;死后要入诗,要入戏,要惊天地泣鬼神,要名留青史——当死亡成为无力感的宣泄,酷刑成为精神的寄托,残酷何尝不是一种诱惑?
病态也好,迷人也罢,归根结底便是两个字:人性。麻木、愚昧、残忍、邪欲,与其说是人性的原罪,不如说是人性的本真。现今说,美女最美的时刻是被泼硫酸的时候;那么在《檀香刑》的语境里,那妓女最美的时刻便是被一块块凌迟的时候。人们喜于看见美被破坏而恶肆虐,喜于看见他人受难而自己幸免,喜于做无谓的反抗和乖遂的顺从,喜于在集体无意识的杀戮狂欢中暂时失掉所谓神性、尽情袒露兽性。所以我们在品读《檀香刑》的残酷时,会猛然升腾起隐秘的快感,会沉浸于这病态而又迷人的美。
莫言在谈及《檀香刑》时曾说:“在构思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刑者,其实人类灵魂中有着同类被虐杀时感到快意的阴暗面,在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写这些情节时,我自己就是一个受刑者,在‘自己’的虐杀下反而有种快感。酷刑就像是一场华美的仪事,整个大戏都在等待这个奇异的高潮。”文人的笔,如刽子手的刀,将自己剖开,直面人性的丑恶——这是对灵魂的拷问,是慈悲的救赎,是真正的文学的良心。莫言称《檀香刑》是“创作过程中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但实际上,它只是披着猫腔的民间外衣,其荒诞陆离的想象,其残酷叙事的方式,仍是以先锋的意识与姿态,引领了人性叙事的前进。
当然,《檀香刑》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想象力与语言恣肆而无节制,部分情节前后矛盾(如凌迟妓女原本为余姥姥所为,后来却变成了赵甲所为)。但瑕不掩瑜,《檀香刑》以其精妙的结构,深沉的境界,以及诡谲残酷的美感,注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