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大学分专业时有两个方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没有与任何人商量。那时的我虽懵懵懂懂,却满腔热血,独自在心里画下宏伟的职业发展蓝图。也是从那时起,理想主义在我心里扎了根。毕业后,我成为特教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渐渐地,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我曾以为爱心能融化所有事物,但在特教学校,教师仅凭单纯的爱不能解决问题。面对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所谓的“威严”也不能唬住学生,因为他们情况特殊,很多自闭症儿童很难明白教师表情的含义,但也正是这种压力,激发我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进。
进入特教的第一年,我担任了唱游与律动课教师。在人们的印象中,音乐往往是舒缓温柔的,我的性格也是如此。有些同事开玩笑地对我说:“你那么温柔,学生怎么会听你的话?”我开始从自己的专业中寻找办法,试着一点点弄清学生内心的想法,与他们好好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过失败,也领悟到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我发现,教育不但不神秘,反而能让我在温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音乐是情绪的转换器
一天,我正在上课,明明突然双手抱拳放在嘴边,发出痛苦的声音。我还没弄清原委,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双拳挥向旁边的多多,我立即一个健步挡在多多前面,明明狠狠地抓住了我的衣领。我立刻拽住明明的手,以免他做出更危险的动作。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过了好一会儿,明明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没有伤及其他同学,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明明不定时的情绪大爆发。
这种“火山式”的爆发在特教学校很常见。这次的爆发事件,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明明患有自闭症,刻板行为本就严重,加之伴有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会有不知缘由的哈哈大笑和突如其来的暴躁之举。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摇摆,尽管踩着不协调的舞步,也能大胆地展现自己;尽管不熟悉歌词,他们也愿意跟着音乐哼唱。我豁然开朗:音乐或许会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有一次,我在给明明上唱游与律动课,明明课前情绪非常不好,我播放与他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他在音乐中找到共鸣。音乐让明明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明明的情绪也变得平稳了。这是因为,音乐对人的情绪有巨大的影响,很多自闭症学生是没有语言的,我们无法通过言语与其进行交流谈心,而音乐却是一种独特的交流形式,音乐真正的力量和价值恰恰在于其非语言内涵。从此,音乐成了我手中的有力武器,也成了明明的“情绪转换器”。
音乐助力学生更好地表达
小吕是我们班的“开心果”,脸上有小小的酒窝,笑起来特别动人,深受大家喜爱。小吕爱吃糖,爱吃零食,爱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还爱摆弄电脑。不过,即使是“小天使”,也有变成“小恶魔”的时候。
有一天,小吕妈妈送他来上学,由于之前被妈妈批评了几句,小吕一改往常可爱温顺的模样,眼里浸满泪水,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砸凳子,把桌子推倒在地,还使劲地拍自己的手。这个场面把我吓呆了,这可不是我平时认识的小吕。我第一反应是上前制止。幸亏当时时间早,教室里其他同学还没来到,不然大家聚在一起,我担心情绪的互相传染会引起集体情绪爆发。
把小吕安抚好后,我随即想到,学生平时都爱听音乐,不如试一试能否用音乐来转移他的坏情绪。果然,一首《鹅鹅鹅》响起来,他开始跟着音乐摇晃身体,慢慢地,情绪平复下来。事后,在与小吕妈妈谈话中我了解到,小吕那天早晨从吃早饭开始就一直玩手,没有认真吃饭,到了教室就摆弄电脑,妈妈没忍住批评了他几句。我给家长分析小吕“疯狂”的原因——妈妈批评他,小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不太好,无法用语言来诉说自己的需求,只能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才做出了这一系列的“破坏行为”,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告诉小吕妈妈,以后与小吕说话的时候要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地位,不能急躁,多给孩子一些温暖,一旦出现逆反行为,可以尝试用音乐来舒缓他愤怒的情绪。那次事件之后,我经常观察小吕的情绪行为,一旦问题出现,我就立刻用音乐帮他转换情绪。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特教学校的孩子娱乐方式不多,生活上又受到各种限制,进入特教学校的第一年就担任唱游与律动学科教师,这让我非常开心,因为音乐这门学科的娱乐性强,也比较活泼灵动。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好奇,总有孩子拿着某一件乐器问我:“老师,这个是什么?”“老师,这个怎么玩?”我会耐心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件乐器,比如:“摸一摸,它是凉的吗?”“来,听一听,这个是声音像什么?”“它是木头还是金属做成的呢?”
欣欣是中度智障,虽然已经十多岁了,但心理年龄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她是个女孩子,很爱美,音乐课上我们跳舞,她兴致很高,总能快速学会,还能指导其他同学学习。有一次,我播放了一首《大梦想家》,欣欣跑过来问我:“老师,这首歌真好听,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了她,没想到过几天再上课,她已经能跟着哼唱歌词了,我问她是不是回家反复听,她告诉我,她按照我说的方法,用妈妈的手机从网上搜来听,那一刻,我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她能将老师在学校教的内容延伸到生活里。她享受这种娱乐方式,在休闲时间能自己度过愉快的时光。她也许只能用“好听”这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一首歌,但我相信,音乐已经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休闲的时候,欣欣能做到不打擾家人自己听歌,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特教音乐老师所希望的——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能独立感受艺术的美。
其实,学校里像明明、小吕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能让你笑,也能把你气哭,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可爱的、单纯的、真实的。在特教学校的日子里,我迷茫过,不知如何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在同事领导的帮助下,我逐渐开朗起来。我开始钻研业务,翻阅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书,坚信温柔中有力量,音乐能让我与学生连接在一起。我愿意在特教岗位上与他们一路同行。
(责任编辑:李晶)
进入特教的第一年,我担任了唱游与律动课教师。在人们的印象中,音乐往往是舒缓温柔的,我的性格也是如此。有些同事开玩笑地对我说:“你那么温柔,学生怎么会听你的话?”我开始从自己的专业中寻找办法,试着一点点弄清学生内心的想法,与他们好好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过失败,也领悟到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我发现,教育不但不神秘,反而能让我在温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音乐是情绪的转换器
一天,我正在上课,明明突然双手抱拳放在嘴边,发出痛苦的声音。我还没弄清原委,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双拳挥向旁边的多多,我立即一个健步挡在多多前面,明明狠狠地抓住了我的衣领。我立刻拽住明明的手,以免他做出更危险的动作。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过了好一会儿,明明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没有伤及其他同学,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明明不定时的情绪大爆发。
这种“火山式”的爆发在特教学校很常见。这次的爆发事件,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明明患有自闭症,刻板行为本就严重,加之伴有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会有不知缘由的哈哈大笑和突如其来的暴躁之举。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摇摆,尽管踩着不协调的舞步,也能大胆地展现自己;尽管不熟悉歌词,他们也愿意跟着音乐哼唱。我豁然开朗:音乐或许会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有一次,我在给明明上唱游与律动课,明明课前情绪非常不好,我播放与他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他在音乐中找到共鸣。音乐让明明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明明的情绪也变得平稳了。这是因为,音乐对人的情绪有巨大的影响,很多自闭症学生是没有语言的,我们无法通过言语与其进行交流谈心,而音乐却是一种独特的交流形式,音乐真正的力量和价值恰恰在于其非语言内涵。从此,音乐成了我手中的有力武器,也成了明明的“情绪转换器”。
音乐助力学生更好地表达
小吕是我们班的“开心果”,脸上有小小的酒窝,笑起来特别动人,深受大家喜爱。小吕爱吃糖,爱吃零食,爱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还爱摆弄电脑。不过,即使是“小天使”,也有变成“小恶魔”的时候。
有一天,小吕妈妈送他来上学,由于之前被妈妈批评了几句,小吕一改往常可爱温顺的模样,眼里浸满泪水,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砸凳子,把桌子推倒在地,还使劲地拍自己的手。这个场面把我吓呆了,这可不是我平时认识的小吕。我第一反应是上前制止。幸亏当时时间早,教室里其他同学还没来到,不然大家聚在一起,我担心情绪的互相传染会引起集体情绪爆发。
把小吕安抚好后,我随即想到,学生平时都爱听音乐,不如试一试能否用音乐来转移他的坏情绪。果然,一首《鹅鹅鹅》响起来,他开始跟着音乐摇晃身体,慢慢地,情绪平复下来。事后,在与小吕妈妈谈话中我了解到,小吕那天早晨从吃早饭开始就一直玩手,没有认真吃饭,到了教室就摆弄电脑,妈妈没忍住批评了他几句。我给家长分析小吕“疯狂”的原因——妈妈批评他,小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不太好,无法用语言来诉说自己的需求,只能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才做出了这一系列的“破坏行为”,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告诉小吕妈妈,以后与小吕说话的时候要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地位,不能急躁,多给孩子一些温暖,一旦出现逆反行为,可以尝试用音乐来舒缓他愤怒的情绪。那次事件之后,我经常观察小吕的情绪行为,一旦问题出现,我就立刻用音乐帮他转换情绪。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特教学校的孩子娱乐方式不多,生活上又受到各种限制,进入特教学校的第一年就担任唱游与律动学科教师,这让我非常开心,因为音乐这门学科的娱乐性强,也比较活泼灵动。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好奇,总有孩子拿着某一件乐器问我:“老师,这个是什么?”“老师,这个怎么玩?”我会耐心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件乐器,比如:“摸一摸,它是凉的吗?”“来,听一听,这个是声音像什么?”“它是木头还是金属做成的呢?”
欣欣是中度智障,虽然已经十多岁了,但心理年龄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她是个女孩子,很爱美,音乐课上我们跳舞,她兴致很高,总能快速学会,还能指导其他同学学习。有一次,我播放了一首《大梦想家》,欣欣跑过来问我:“老师,这首歌真好听,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了她,没想到过几天再上课,她已经能跟着哼唱歌词了,我问她是不是回家反复听,她告诉我,她按照我说的方法,用妈妈的手机从网上搜来听,那一刻,我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她能将老师在学校教的内容延伸到生活里。她享受这种娱乐方式,在休闲时间能自己度过愉快的时光。她也许只能用“好听”这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一首歌,但我相信,音乐已经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休闲的时候,欣欣能做到不打擾家人自己听歌,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特教音乐老师所希望的——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能独立感受艺术的美。
其实,学校里像明明、小吕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能让你笑,也能把你气哭,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可爱的、单纯的、真实的。在特教学校的日子里,我迷茫过,不知如何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在同事领导的帮助下,我逐渐开朗起来。我开始钻研业务,翻阅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书,坚信温柔中有力量,音乐能让我与学生连接在一起。我愿意在特教岗位上与他们一路同行。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