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城市景观的许多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看见、记得、使人愉快进而引起观者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可以看到的基本属性与绘画的视觉特性契合在一起。事实上,现代绘画中的许多作品就直接取材于街景。无论主题如何,现代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这使得“乡土”一去不返。
[关键词]:城市景观架上绘画 意象
自印象派开端的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实现了绘画从传统的写实再现向现代主义形式建构的转变,现代城市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主场,也从这时开始占据艺术家的视野,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都市阶段,城市的人口激增,强大的从乡村向都市移民的事实、工业化、信息化、城市环境大规模的重建和政治上以大城市为基础的各种运动,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由此,对现代化进程中过度追求城市化的批判思潮也随之而来,如本雅明、阿多诺等西方学者便对单一的城市化变革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同样出于批判的目的,架上绘画也从最初对城市景观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视觉体验转向对现代化、城市化结果的反思。由此产生了不同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诸多现代艺术形式,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艺术等等。这些众多的艺术运动都是对西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回应,但不同的是,这种回应带着明显的批判色彩。从现代艺术开始,艺术就走上了和城市密不可分的道路,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景观不仅给艺术家以新鲜的视觉体验,现代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是深深的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导致其创作形式以及作品面貌的变化。如戴维•哈维所言:“大规模都市化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人口膨胀、失业加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犯罪率……此时问题带来的的压力成了各种现代主义运动滋生的温床之一。现代主义是“一种城市的艺术”,“它的天然习性”显然要在城市中寻找。①
架上绘画对城市的视觉关注是一个从表象到意象,人和环境双向作用的过程。
1.表象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场所,最直观的“象”就是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表象,景观对人的情感和感觉影响是最直接的,它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甚至有其生命力存在,我们无法忽略景观本身具有表达其自身的能力。所以,在艺术作品中,景观作为“客体”获得了主体性呈示的可能性。而对绘画艺术来说,“时代性”的表达形式是以一种新鲜、贴切的意象去面对当代社会的实际面貌和具体生活经验,倾向于新的视觉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②约翰.伯格在他的书中强调了主体观看的重要性,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对印象派画家马奈、德加等画家来说,新的城市现实带来了新鲜的视觉感受,他们开始有系统地研究并表现巴黎城市,画一些城市中的景观,像街道、广场、酒吧、咖啡馆、赛马场,集会、郊游等等,即使他们最常表现的风景,也不是再如自然主义画家笔下的乡村自然景观,莫奈、雷诺阿、巴齐耶、西斯莱等人的风景画大多是围绕城市画的,宁静的河水,优雅的建筑,热闹的集会、夜晚的咖啡馆等,他们用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对大都市景观和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的敏感。这些印象派画家的主体观看显然非常重要,它造就了其作品的形式面貌,同时,他们赋予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独立的审美价值更是开启了传统绘画的变革之路。但印象派绘画的最大魅力还在于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的城市景观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虽然库尔贝、马奈等画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尤其是印象派画家,宣称形式(光色、结构、媒介等)先于主题,但“想要观看城市的愿望总是领先于满足这一愿望的手段”。③当形式具体到题材和内容上时,就会发现印象派画家的主体观看是基于19世纪城市景观这样一个事实。这显然是一种艺术家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而非艺术家的主观意志的单方面体现。
2 .意象
意象是大脑对感觉的复制,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景观”的含义不仅限于外部的特征,还有产生于外部景观的下的内部心理景观,即是“由市民的生活构造并感受到的城市”。所以对城市的关注又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语言表现城市景观,城市还承载了现代人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我们时代与社会的文化特征,就像齐美尔说的:“在精神生活的形成中大城市具有唯一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在1906年在巴黎接触到了波德莱尔的诗歌。波德莱尔对孤独、都市生活、现代社会的看法影响霍珀终生。在现代主义美术风潮正劲的年代里,霍珀写实的城市风景画显得很是孤立,生活在纽约城里的他似乎一直处于这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边缘,在一个楼顶、一扇窗后,他就像本雅明描绘的“漫游者”一样,注视着他眼中这个城市的一条街道、对面楼上的某一房间、一所街角快餐厅的橱窗、或者卧室中的无名女子……,画家以纽约城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城市艺术的代表,他作品中常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空旷的构图和单独出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这种“旁观者”或“窥视者”的视觉角度,造就了其画面中城市人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暗示现代人生活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无论是画者的角度还是画面中的具体形象,都给人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即便是他所描绘的暖色调的乡间风景,看上去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忧伤,霍珀以深刻的写实风格将现代都市景观转化为现代人的心理景观,引发了普遍的共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以城市大规模扩建以及市民消费展开的,这种剧变反映在城市中的表象也造就了人们的内部心理景观,譬如 80年代初部分乡土写实的画家的转变就是明显的例子。尽管此后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依然不乏农民、农耕、田园的形象,譬如罗中立的绘画,他在继《父亲》等乡土题材的作品之后,也在自我艺术风格上进行了转变,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以巴蜀乡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描绘出了许多具有浓厚的原始主义倾向的乡村景象,夸张的造型、充满激情的线条和颜色,那些画中的农村男女形象质朴而又显得神秘,让我们感觉熟悉但又陌生,评论家称之为:“后乡土”。这种“后”既代表了一种继承和延续,同时也意味着转换,虽然仍是乡土题材和语言,但却失缺了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关怀,而是一种基于现代生活背景下的,对于传统乡土的记忆与怀旧,同另外一些以乡土、民俗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如陈建安、段正渠、段建伟等在根本上是相似的,就是这种对乡土的关注或者坚持,已非昨日的乡土,而是通过都市文化的眼光和都市时尚的语言去进行观照。艺术家钟飚的绘画在中国90年代都市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在《公元1997》、《枪手》、《当爱已成往事》等一系列作品中,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城市景观和市民活动的图像以符号化的形态并置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景观和生存体验。和当时的流行的波普风格不同,钟飚作品里的高楼大厦、街道漫步、麦当劳、时尚青年、汽车、美女等等,显示出他似乎更乐于去表现中国社会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就像当年印象派首先敏感到大都市的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一样,钟飙的作品也是中国都市化变迁和中国市民生活的视觉呈现,但他无意中呈现出来的却是中国出现的最新颖的一面以及消费文化给人造就的心理景观。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的关注,这使其作品在当代文化意义上多了一些社会学的价值。
城市景观的许多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看见、记得、使人愉快进而引起观者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可以看到的基本属性与绘画的视觉特性契合在一起。事实上,现代绘画中的许多作品就直接取材于街景。无论主题如何,现代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家审美,这使得“乡土”一去不返。
参考文献:
①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6,第217页,大卫.哈维《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②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第1版,戴行钺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2005,第1页
③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M],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8,第165页,米歇尔.德.塞都,《城中漫步》
城市景观的许多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看见、记得、使人愉快进而引起观者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可以看到的基本属性与绘画的视觉特性契合在一起。事实上,现代绘画中的许多作品就直接取材于街景。无论主题如何,现代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这使得“乡土”一去不返。
[关键词]:城市景观架上绘画 意象
自印象派开端的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实现了绘画从传统的写实再现向现代主义形式建构的转变,现代城市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主场,也从这时开始占据艺术家的视野,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都市阶段,城市的人口激增,强大的从乡村向都市移民的事实、工业化、信息化、城市环境大规模的重建和政治上以大城市为基础的各种运动,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由此,对现代化进程中过度追求城市化的批判思潮也随之而来,如本雅明、阿多诺等西方学者便对单一的城市化变革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同样出于批判的目的,架上绘画也从最初对城市景观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视觉体验转向对现代化、城市化结果的反思。由此产生了不同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诸多现代艺术形式,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艺术等等。这些众多的艺术运动都是对西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回应,但不同的是,这种回应带着明显的批判色彩。从现代艺术开始,艺术就走上了和城市密不可分的道路,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景观不仅给艺术家以新鲜的视觉体验,现代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是深深的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导致其创作形式以及作品面貌的变化。如戴维•哈维所言:“大规模都市化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人口膨胀、失业加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犯罪率……此时问题带来的的压力成了各种现代主义运动滋生的温床之一。现代主义是“一种城市的艺术”,“它的天然习性”显然要在城市中寻找。①
架上绘画对城市的视觉关注是一个从表象到意象,人和环境双向作用的过程。
1.表象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场所,最直观的“象”就是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表象,景观对人的情感和感觉影响是最直接的,它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甚至有其生命力存在,我们无法忽略景观本身具有表达其自身的能力。所以,在艺术作品中,景观作为“客体”获得了主体性呈示的可能性。而对绘画艺术来说,“时代性”的表达形式是以一种新鲜、贴切的意象去面对当代社会的实际面貌和具体生活经验,倾向于新的视觉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②约翰.伯格在他的书中强调了主体观看的重要性,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对印象派画家马奈、德加等画家来说,新的城市现实带来了新鲜的视觉感受,他们开始有系统地研究并表现巴黎城市,画一些城市中的景观,像街道、广场、酒吧、咖啡馆、赛马场,集会、郊游等等,即使他们最常表现的风景,也不是再如自然主义画家笔下的乡村自然景观,莫奈、雷诺阿、巴齐耶、西斯莱等人的风景画大多是围绕城市画的,宁静的河水,优雅的建筑,热闹的集会、夜晚的咖啡馆等,他们用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对大都市景观和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的敏感。这些印象派画家的主体观看显然非常重要,它造就了其作品的形式面貌,同时,他们赋予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独立的审美价值更是开启了传统绘画的变革之路。但印象派绘画的最大魅力还在于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的城市景观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虽然库尔贝、马奈等画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尤其是印象派画家,宣称形式(光色、结构、媒介等)先于主题,但“想要观看城市的愿望总是领先于满足这一愿望的手段”。③当形式具体到题材和内容上时,就会发现印象派画家的主体观看是基于19世纪城市景观这样一个事实。这显然是一种艺术家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而非艺术家的主观意志的单方面体现。
2 .意象
意象是大脑对感觉的复制,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景观”的含义不仅限于外部的特征,还有产生于外部景观的下的内部心理景观,即是“由市民的生活构造并感受到的城市”。所以对城市的关注又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语言表现城市景观,城市还承载了现代人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我们时代与社会的文化特征,就像齐美尔说的:“在精神生活的形成中大城市具有唯一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在1906年在巴黎接触到了波德莱尔的诗歌。波德莱尔对孤独、都市生活、现代社会的看法影响霍珀终生。在现代主义美术风潮正劲的年代里,霍珀写实的城市风景画显得很是孤立,生活在纽约城里的他似乎一直处于这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边缘,在一个楼顶、一扇窗后,他就像本雅明描绘的“漫游者”一样,注视着他眼中这个城市的一条街道、对面楼上的某一房间、一所街角快餐厅的橱窗、或者卧室中的无名女子……,画家以纽约城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城市艺术的代表,他作品中常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空旷的构图和单独出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这种“旁观者”或“窥视者”的视觉角度,造就了其画面中城市人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暗示现代人生活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无论是画者的角度还是画面中的具体形象,都给人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即便是他所描绘的暖色调的乡间风景,看上去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忧伤,霍珀以深刻的写实风格将现代都市景观转化为现代人的心理景观,引发了普遍的共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以城市大规模扩建以及市民消费展开的,这种剧变反映在城市中的表象也造就了人们的内部心理景观,譬如 80年代初部分乡土写实的画家的转变就是明显的例子。尽管此后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依然不乏农民、农耕、田园的形象,譬如罗中立的绘画,他在继《父亲》等乡土题材的作品之后,也在自我艺术风格上进行了转变,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以巴蜀乡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描绘出了许多具有浓厚的原始主义倾向的乡村景象,夸张的造型、充满激情的线条和颜色,那些画中的农村男女形象质朴而又显得神秘,让我们感觉熟悉但又陌生,评论家称之为:“后乡土”。这种“后”既代表了一种继承和延续,同时也意味着转换,虽然仍是乡土题材和语言,但却失缺了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关怀,而是一种基于现代生活背景下的,对于传统乡土的记忆与怀旧,同另外一些以乡土、民俗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如陈建安、段正渠、段建伟等在根本上是相似的,就是这种对乡土的关注或者坚持,已非昨日的乡土,而是通过都市文化的眼光和都市时尚的语言去进行观照。艺术家钟飚的绘画在中国90年代都市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在《公元1997》、《枪手》、《当爱已成往事》等一系列作品中,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城市景观和市民活动的图像以符号化的形态并置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景观和生存体验。和当时的流行的波普风格不同,钟飚作品里的高楼大厦、街道漫步、麦当劳、时尚青年、汽车、美女等等,显示出他似乎更乐于去表现中国社会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就像当年印象派首先敏感到大都市的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一样,钟飙的作品也是中国都市化变迁和中国市民生活的视觉呈现,但他无意中呈现出来的却是中国出现的最新颖的一面以及消费文化给人造就的心理景观。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的关注,这使其作品在当代文化意义上多了一些社会学的价值。
城市景观的许多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看见、记得、使人愉快进而引起观者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可以看到的基本属性与绘画的视觉特性契合在一起。事实上,现代绘画中的许多作品就直接取材于街景。无论主题如何,现代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家审美,这使得“乡土”一去不返。
参考文献:
①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6,第217页,大卫.哈维《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②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第1版,戴行钺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2005,第1页
③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M],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8,第165页,米歇尔.德.塞都,《城中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