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用好导课艺术,运用新的导课方法,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打好新课改这一仗。
关键词:导课艺术导课方法新课标激活语文课堂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如何用好新课标,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巩固和发展第一年新课改的教学成果,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用好导课艺术,运用新的导课方法,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何用好导课艺术,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课文题目导课。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导课材料,利用课文题目就能将课导入地生动有趣。刚参加工作时,是从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始教起的,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这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同学们以为我是临时代课教师,上完这节课就走了,所以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当我要求他们打开《最后一课》的课文时,更是感到新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激趣导课。高中生对对联并不陌生,有不少同学还能写出一部分来,但大多数同学对它不感兴趣。在复习高考考点“对联”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级级直上”的上联,马上就有学生对出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生生有我”的下联,虽不太合音韵,但非常符合上联的意境。这一出一对,立即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个课堂,老师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意兴盎然,收益很大。在教新课标教科书的第一册“梳理探究”模块的“奇妙的对联”一块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三、利用曲折的动人故事导课。爱听故事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在教学中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动人故事导入新课,使故事成为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许多课型都可以运用这种导课法。如:必修课新课标教科书第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可以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课;在讲授辛弃疾的诗词时,可以用辛弃疾的传奇人生导入新课;在讲授必修课教科书第二册课文《再别康桥》时,可用徐志摩浪漫的人生故事导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学习选修课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选修内容。许多小说、剧本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动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导课,激起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如介绍《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四、空白导课法。文学作品的美,往往美在它的空白,令人遐想无限,游思无疆。如,高中第六册课文《黛玉之死》,写黛玉临终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里的“你好”后边的空白,是高、程所续《红楼梦》部分最为闪耀光芒的地方之一,给读者无限的遐思空间,运用此处空白,让学生试着填充空白,看谁填的最好,定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朗读、演讲法导课。很多语文教师都有很好的朗诵、演讲功底,很高的朗诵、演讲才能,语文教师如能运用自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富有磁性的声音,朗读、演讲导入新课,定能使全班同学大受感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新课标教科书第一册诗歌《雨巷》《再别康桥》时,就可用朗诵法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标教科书第二册课文----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时,老师就可用选择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模拟演讲导入新课。
六、设问法导课。老师提出一连串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层层设问,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探究学习,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内容新课标教科书第二册“梳理探究”模块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一块时,就可以设置一连串的设问。“我姓张,我和我的先人为什么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姓张的人这么多?俗话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姓张的人是不是一个祖先?是不是都有血缘关系?张姓的人到底经历过哪些磨难?有过哪些辉煌?出过哪些名人?有过哪些败类?我的家乡经过哪些变迁?我的族人都分布在世界的何方?他姓粆,为什么全校只有他一个人姓这个姓?为什么他的姓字典里也查不到?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单姓,还有少部分人是复姓?姓大姓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小姓会不会消亡?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每年都有海外华人到祖国大陆寻根祭祖,各个姓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和炎黄二帝有什么关系?姓氏是不是完全相同?”一连串的问题定能引起学生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兴趣,探究出他们丰硕的成果。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早已被同仁们正在探索或将要探索,仅提供以上六种与大家共勉。愿与大家一道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导课艺术导课方法新课标激活语文课堂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如何用好新课标,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巩固和发展第一年新课改的教学成果,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用好导课艺术,运用新的导课方法,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何用好导课艺术,激活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课文题目导课。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导课材料,利用课文题目就能将课导入地生动有趣。刚参加工作时,是从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始教起的,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这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同学们以为我是临时代课教师,上完这节课就走了,所以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当我要求他们打开《最后一课》的课文时,更是感到新奇,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激趣导课。高中生对对联并不陌生,有不少同学还能写出一部分来,但大多数同学对它不感兴趣。在复习高考考点“对联”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级级直上”的上联,马上就有学生对出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生生有我”的下联,虽不太合音韵,但非常符合上联的意境。这一出一对,立即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个课堂,老师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意兴盎然,收益很大。在教新课标教科书的第一册“梳理探究”模块的“奇妙的对联”一块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三、利用曲折的动人故事导课。爱听故事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在教学中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动人故事导入新课,使故事成为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许多课型都可以运用这种导课法。如:必修课新课标教科书第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可以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课;在讲授辛弃疾的诗词时,可以用辛弃疾的传奇人生导入新课;在讲授必修课教科书第二册课文《再别康桥》时,可用徐志摩浪漫的人生故事导入新课。在引导学生学习选修课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选修内容。许多小说、剧本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动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导课,激起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如介绍《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四、空白导课法。文学作品的美,往往美在它的空白,令人遐想无限,游思无疆。如,高中第六册课文《黛玉之死》,写黛玉临终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里的“你好”后边的空白,是高、程所续《红楼梦》部分最为闪耀光芒的地方之一,给读者无限的遐思空间,运用此处空白,让学生试着填充空白,看谁填的最好,定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朗读、演讲法导课。很多语文教师都有很好的朗诵、演讲功底,很高的朗诵、演讲才能,语文教师如能运用自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富有磁性的声音,朗读、演讲导入新课,定能使全班同学大受感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新课标教科书第一册诗歌《雨巷》《再别康桥》时,就可用朗诵法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标教科书第二册课文----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时,老师就可用选择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模拟演讲导入新课。
六、设问法导课。老师提出一连串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层层设问,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探究学习,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内容新课标教科书第二册“梳理探究”模块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一块时,就可以设置一连串的设问。“我姓张,我和我的先人为什么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姓张的人这么多?俗话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姓张的人是不是一个祖先?是不是都有血缘关系?张姓的人到底经历过哪些磨难?有过哪些辉煌?出过哪些名人?有过哪些败类?我的家乡经过哪些变迁?我的族人都分布在世界的何方?他姓粆,为什么全校只有他一个人姓这个姓?为什么他的姓字典里也查不到?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单姓,还有少部分人是复姓?姓大姓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小姓会不会消亡?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每年都有海外华人到祖国大陆寻根祭祖,各个姓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和炎黄二帝有什么关系?姓氏是不是完全相同?”一连串的问题定能引起学生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兴趣,探究出他们丰硕的成果。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早已被同仁们正在探索或将要探索,仅提供以上六种与大家共勉。愿与大家一道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