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最近也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开展了改革试点。这表明,国家为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下了很大决心,并紧扣师资均衡这一关键问题,强力推进落实。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并不预示着教育就一定能均衡发展了,关键是薄弱学校的内涵建设要跟上。我们要以校长教师交流为契机,推动薄弱学校的内涵重塑。
一、深入研究,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是前提
长期以来,薄弱学校的形成,缘由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办学定位的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摇摆不定。有些薄弱学校办学理念常常随着校长的更替而不断变化,不能保持应有的连贯性,搞得教师们无所适从。二是管理载体同质化。一些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发展现象,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文化建设等大同小异,未能科学地挖掘、整合和利用学校自身资源,缺乏贴近学校实际的办学特色。三是管理重结果轻过程。薄弱学校常把管理重点聚焦在标志性成果上,忽略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关注,因而不断出现诸如师德丧失、教学低效、师生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
为此,薄弱学校要抓住机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出符合师生要求的行动指南,以便改善。
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群众性。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尊重全体教职工(包括交流教师)的意见。来自基层的意见才能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富有效力的执行。
二是溯源性。办学定位不能凭空捏造,它应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的自然积淀,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在确定办学定位时,一定要追溯学校发展的历史,挖掘、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不能一味地盲目模仿别的学校,要具备本校的内涵特色。
三是时代性。办学定位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特别要考虑当前校长教师交流的新情况,因为新的管理、教学人员进入学校,自然会带来新的管理、教学理念,学校原有的教育元素势必会有增删,学校的内在秩序势必有相应调整。
二、重视合作,规划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次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正是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以发挥名师作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根据新的形势,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1.引导教师克服心理障碍。在交流中,不少教师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心理问题,一种情况是交流教师来到薄弱学校后,部分人心理上常带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教师有轻视倾向,这当中也有一些交流教师不能适应新环境,他们原来拥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不能迅速转化为教学能力,带来预想的教学效果,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种情况是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外来名师常带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专题讲座、心理疏导等方式引导教师调适心理,转变角色。主要的是要使交流教师消除优势心态,做好业务上迎接新挑战的思想准备,而薄弱学校教师要放下自卑情绪,大家树立平等思想,相互融合,互帮互学。
2.建立同伴合作的教研制度。约翰兄弟戴卫·约翰逊(D.W.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T.Johnson)认为:当某人的观点、结论、理论或意见与他人的不一致,而两者又试图去达成一致时,冲突产生。在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随着优秀师资的流入,薄弱学校的教师必定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常常是两方面的——
一是教育观念方面的冲击。薄弱学校教师在长期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有时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当新的教育思潮涌入时,他们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差距,进而会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二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冲击。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其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落后、低效的。当新教师流入后,其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旦带来颇具说服力的教学效果时,常常会给薄弱学校教师带来强烈的震撼,令其不得不放下“优质学校老师教得好是因其生源好”的一贯立场,而心悦诚服地主动请教学习。
对此,学校尤其要建立新的教研制度,从制度上引导同伴合作,相互碰撞,发挥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让流动教师与本校教师融为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崭新、和谐局面。
3.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能帮助教师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内容、途径、模式等,为其指明自我发展的方向,是教师加快成长步伐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教师交流的目的是通过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其学校的发展,这一目的能否达成取决于交流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受援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帮助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教育部门在设计区域交流方案时应增加透明度,让交流学校的校长教师清楚流动的规划,了解自己将要流向哪所学校,并根据新校情做好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二是学校要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个性化地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然后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三、围绕增效,改革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
长期以来,尽管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低效的现状在薄弱学校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校长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应紧抓机遇,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围绕增效,大胆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突出名师示范作用,引导教师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自新课改启动以来,变革教学方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一些学校为何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平时光有空洞的理论指导,缺乏操作性强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范例指导,特别是缺乏置身于校内的名师的系统示范指导,因为教育的不可重复性,教师们不敢作出彻底的变革尝试。随着交流的推进,薄弱学校教师迎来了名师的亲身示范,当同样的生源,同样的教学条件,由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令人折服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时,薄弱学校的教师们最愿意改变教学方式的时刻就会到来。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薄弱学校必须突出名师的示范作用,用成功的活生生的课堂变革范例,辅以相应理论来引领和激励教师们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2.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伊始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中,“自主”是核心和关键,抓“自主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但改革至今,许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对于“自主学习”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是靠“题海战术”无情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一味强迫学生学习必考科目应付升学,剥夺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抑或搅乱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而直接让他们进入“合作”和“探究”环节,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就其危害程度而言,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影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薄弱”。
实践证明,许多薄弱学校的“起死回生”,都抓住了“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教学效果。比如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以前都是农村薄弱学校,但他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持“先学后教”、构建高效课堂等教学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因此,薄弱学校要有效“脱贫”,必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学习方式。这需要坚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建立机制,引导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把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二是要深入研究,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好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选择课程的机会;三是要引导各学科教师做好针对性研究,探索和推广各学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四、保持延续,兼容并包,学校文化建设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需要精神的哺养、文化的熏陶,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浸染,快乐成长。在当前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必须敞开胸怀,对自身的学校文化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建,这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诉求。
1.保持延续,传承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学校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文化生态。薄弱学校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尽管其中可能会含有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但一定不乏许多优秀的元素,诸如重教、务实、勤勉等精神。当前我们推行校长教师交流,不是说要搞文化颠覆,全盘抛弃薄弱学校的文化。在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薄弱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必须得到原生态的传承,因为这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纽带,是学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和“种子”。薄弱学校应当对本校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诊断,做到“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会阐述”,挖掘并总结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反思学校原有的相对落后的东西,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优秀的东西要坚持传承,落后的东西要坚决摒弃。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在这次校长教师交流大潮中才会成为最终获益者。
2.兼容并包,吸收外来学校的先进文化。随着校长教师交流的深入推进,薄弱学校一定会面临不可阻挡的外校文化,此时,它们该怎么办?在此笔者想到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先生,他在若干年前,就中国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提出了“拿来主义”思想。我想薄弱学校在对待外校文化时完全可以借鉴,采用“拿来”策略,趋其利而避其害。另一位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同身份、不同学科、不同政见的人才来到北大,他们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教书育人,共同孕育了北大的文化,书写了北大的历史,铸就了北大的辉煌,这是对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启迪。我们可把学校变成一个文化熔炉,形成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一方面,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挖掘文化根基,紧扣文化根脉,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吸纳异质文化以更新和丰富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公民的乐园,锤炼教师和校长的沃土。
3.打造特色,加快重建学校文化的步伐。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传承本校优秀文化、吸纳异质文化的同时,薄弱学校要在打造办学特色上下功夫,以加快重建学校文化的步伐。要从学校的区域优势、经济条件、现有规模、教师素质结构、学生现状、传统底蕴、工作优势以及当前校长教师交流的现状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为了学生的发展,打造个性化教育,从而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教育评估中心)
一、深入研究,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是前提
长期以来,薄弱学校的形成,缘由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办学定位的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摇摆不定。有些薄弱学校办学理念常常随着校长的更替而不断变化,不能保持应有的连贯性,搞得教师们无所适从。二是管理载体同质化。一些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发展现象,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文化建设等大同小异,未能科学地挖掘、整合和利用学校自身资源,缺乏贴近学校实际的办学特色。三是管理重结果轻过程。薄弱学校常把管理重点聚焦在标志性成果上,忽略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关注,因而不断出现诸如师德丧失、教学低效、师生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
为此,薄弱学校要抓住机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出符合师生要求的行动指南,以便改善。
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群众性。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尊重全体教职工(包括交流教师)的意见。来自基层的意见才能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富有效力的执行。
二是溯源性。办学定位不能凭空捏造,它应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的自然积淀,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在确定办学定位时,一定要追溯学校发展的历史,挖掘、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不能一味地盲目模仿别的学校,要具备本校的内涵特色。
三是时代性。办学定位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特别要考虑当前校长教师交流的新情况,因为新的管理、教学人员进入学校,自然会带来新的管理、教学理念,学校原有的教育元素势必会有增删,学校的内在秩序势必有相应调整。
二、重视合作,规划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次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正是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以发挥名师作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根据新的形势,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1.引导教师克服心理障碍。在交流中,不少教师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心理问题,一种情况是交流教师来到薄弱学校后,部分人心理上常带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教师有轻视倾向,这当中也有一些交流教师不能适应新环境,他们原来拥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不能迅速转化为教学能力,带来预想的教学效果,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种情况是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外来名师常带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专题讲座、心理疏导等方式引导教师调适心理,转变角色。主要的是要使交流教师消除优势心态,做好业务上迎接新挑战的思想准备,而薄弱学校教师要放下自卑情绪,大家树立平等思想,相互融合,互帮互学。
2.建立同伴合作的教研制度。约翰兄弟戴卫·约翰逊(D.W.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T.Johnson)认为:当某人的观点、结论、理论或意见与他人的不一致,而两者又试图去达成一致时,冲突产生。在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随着优秀师资的流入,薄弱学校的教师必定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常常是两方面的——
一是教育观念方面的冲击。薄弱学校教师在长期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有时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当新的教育思潮涌入时,他们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差距,进而会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二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冲击。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其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落后、低效的。当新教师流入后,其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旦带来颇具说服力的教学效果时,常常会给薄弱学校教师带来强烈的震撼,令其不得不放下“优质学校老师教得好是因其生源好”的一贯立场,而心悦诚服地主动请教学习。
对此,学校尤其要建立新的教研制度,从制度上引导同伴合作,相互碰撞,发挥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让流动教师与本校教师融为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崭新、和谐局面。
3.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能帮助教师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内容、途径、模式等,为其指明自我发展的方向,是教师加快成长步伐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教师交流的目的是通过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其学校的发展,这一目的能否达成取决于交流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受援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帮助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教育部门在设计区域交流方案时应增加透明度,让交流学校的校长教师清楚流动的规划,了解自己将要流向哪所学校,并根据新校情做好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二是学校要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个性化地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然后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三、围绕增效,改革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
长期以来,尽管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低效的现状在薄弱学校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校长教师交流的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应紧抓机遇,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围绕增效,大胆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突出名师示范作用,引导教师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自新课改启动以来,变革教学方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一些学校为何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平时光有空洞的理论指导,缺乏操作性强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范例指导,特别是缺乏置身于校内的名师的系统示范指导,因为教育的不可重复性,教师们不敢作出彻底的变革尝试。随着交流的推进,薄弱学校教师迎来了名师的亲身示范,当同样的生源,同样的教学条件,由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令人折服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时,薄弱学校的教师们最愿意改变教学方式的时刻就会到来。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薄弱学校必须突出名师的示范作用,用成功的活生生的课堂变革范例,辅以相应理论来引领和激励教师们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2.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伊始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中,“自主”是核心和关键,抓“自主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但改革至今,许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对于“自主学习”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是靠“题海战术”无情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一味强迫学生学习必考科目应付升学,剥夺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抑或搅乱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关系,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而直接让他们进入“合作”和“探究”环节,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就其危害程度而言,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影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薄弱”。
实践证明,许多薄弱学校的“起死回生”,都抓住了“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教学效果。比如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以前都是农村薄弱学校,但他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持“先学后教”、构建高效课堂等教学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因此,薄弱学校要有效“脱贫”,必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学习方式。这需要坚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建立机制,引导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把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二是要深入研究,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好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选择课程的机会;三是要引导各学科教师做好针对性研究,探索和推广各学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四、保持延续,兼容并包,学校文化建设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需要精神的哺养、文化的熏陶,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浸染,快乐成长。在当前新形势下,薄弱学校必须敞开胸怀,对自身的学校文化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建,这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诉求。
1.保持延续,传承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学校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文化生态。薄弱学校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尽管其中可能会含有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但一定不乏许多优秀的元素,诸如重教、务实、勤勉等精神。当前我们推行校长教师交流,不是说要搞文化颠覆,全盘抛弃薄弱学校的文化。在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薄弱学校原有的优秀文化必须得到原生态的传承,因为这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纽带,是学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和“种子”。薄弱学校应当对本校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诊断,做到“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会阐述”,挖掘并总结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反思学校原有的相对落后的东西,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优秀的东西要坚持传承,落后的东西要坚决摒弃。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在这次校长教师交流大潮中才会成为最终获益者。
2.兼容并包,吸收外来学校的先进文化。随着校长教师交流的深入推进,薄弱学校一定会面临不可阻挡的外校文化,此时,它们该怎么办?在此笔者想到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先生,他在若干年前,就中国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提出了“拿来主义”思想。我想薄弱学校在对待外校文化时完全可以借鉴,采用“拿来”策略,趋其利而避其害。另一位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同身份、不同学科、不同政见的人才来到北大,他们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教书育人,共同孕育了北大的文化,书写了北大的历史,铸就了北大的辉煌,这是对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启迪。我们可把学校变成一个文化熔炉,形成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一方面,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挖掘文化根基,紧扣文化根脉,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吸纳异质文化以更新和丰富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公民的乐园,锤炼教师和校长的沃土。
3.打造特色,加快重建学校文化的步伐。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传承本校优秀文化、吸纳异质文化的同时,薄弱学校要在打造办学特色上下功夫,以加快重建学校文化的步伐。要从学校的区域优势、经济条件、现有规模、教师素质结构、学生现状、传统底蕴、工作优势以及当前校长教师交流的现状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为了学生的发展,打造个性化教育,从而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教育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