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日常语文教学中最烦最怕的莫过于习作教学了。费尽苦心地设计习作指导教案,费尽口舌地反复引导,学生似乎集体短路,就是写不好作文。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看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除了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训练,剩下的就是教师随意布置的内容宽泛的日记类练习。前者每学期只有七到八次,后者练习的次数和指导质量也随教师的意愿决定。由于习作实践的数量和习作引导与指导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才导致了目前习作教学的低效无能。
如何加大有效的常规性的习作练习,保证习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呢?
笔者认为语文课本肩负着承载课程内容的重要职责,因而它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载体和手段。教师应审视自己手中的课本,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课本的内涵,充分扩展课本的外延,对课本进行再创造,科学地整合、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读写资源,发挥典型优势,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技法,从课本中延伸出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从习作表达内容角度考虑,使用语文课本的策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利用语文课本?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解读单篇课文。提倡一课一得,不贪多求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很多值得训练的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年级训练的目标不同,不可能对所有的训练点都进行训练。因此针对班级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发展水平,以及本年级应该达到的目标,从单篇课文中截取读写材料,进行单项专题训练,力争人人有所得。
如第五册教材《石榴》一文介绍家乡驰名中外的石榴。第一段,总起全文。下面按照石榴生长的过程,分别写了它的叶子、花和果——石榴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最后写石榴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抓住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懂得拟人的写法。最后迁移运用——按顺序观察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生长过程。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2.整合同单元课文。正确地理解一个单元中的所有课本,找到共同的训练目标,重新整合一个单元课本中的读写资源,进行训练,力争超越课本。例如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篇有四篇课文和一篇习作: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观察一种小动物》,研读这个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结合这个单元的主题,确立“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发展变化”的训练目标。在教完所有课文后,再将课本中几个精彩片段截取出来,放在一起集中让学生精读: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金蝉脱壳》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变色龙》
通过再次集中精读,帮助学生理解写动物活动变化的方法;然后配以习作训练——观察一种小动物,练习写出它的活动特点和变化。适时迁移语文课本中学到的习作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真正做到“现学现用”。
3.整合同册课本中的多篇课文。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课文《大江保卫战》第二—四自然段描写官兵誓死保卫大堤的场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对场面描写应该写哪些内容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把这册教材中已经学过的几篇文章和后面还没有学过的文章抽取出来让学生阅读:前面学过的《暖流》第三—七自然段,江主席和同学们一起背诗的场景;《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三自然段知春亭畔孩子们活动的场景;《梦圆飞天》第二—五自然段为英雄出征送行的场景;《郑和远航》第一—三自然段为远航的船队送行的场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三—十七自然段彭德怀下令杀牲口的场面描写;后面还没有学过的课文《灰椋鸟》第四—五自然段灰椋鸟归林、林中起舞的场面;《水》第二自然段全村男女雨中洗澡的情景。将这些课文中涉及场面描写的片段抽取出来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认识场面构成的要素—众多人物、事物的表现,典型人物或事物的表现,周围的环境。场面描写就是要将这三个内容表达清楚,采用的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通过连接前后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一般规律。
4.整合不同册教材中的多篇课文。由于一篇课文中的读写资源的丰富性,可以用于习作训练的点很多。然而在教一篇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习作教学资源不可能全部利用起来,但是把文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丟弃十分可惜。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达到的读写水平,和本年级学生读写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重新整合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发利用它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发挥作用。
例如,六年级学习状物言志类的文章《广玉兰》和《夹竹桃》,可以将三年级学习过的《荷花》《石榴》拿出来复习,进一步巩固状物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文章。再学习《广玉兰》,学生很快了解了课文是先写花,从花香、花色与花的质感、花的形态三个角度写出广玉兰的勃勃生机和特有的美感。再写叶,从叶的样子和生长的时间,写出广玉兰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在三年级时,我们对《石榴》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已经利用过了,此时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再次开发利用《石榴》这个文本中读写资源,为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服务。 5.合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课文后的习题、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例如低年级注重说话写话练习,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插图,帮助学生弄清观察点和观察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顺序,说写一两句连贯的话,提高表现美丽风景的能力。
课后习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习作训练的素材,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爱之链》课后习题4“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口语交际也是语文课本中习作训练的资源。学生在口语交际情景中,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产生表达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让其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服务。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口语交际“辩论赛”,在辩论选题选择好后,学生搜集资料,写出自己辩论发言稿,课堂参加辩论。这次活动,就为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习作素材。
每单元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也能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丰富的素材。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教材中练习2,介绍了有关我国农具的诗句。学生先将诗句补充完整,并朗读背诵这些诗句。然后通过收集、朗读、背诵有关我国农村生活的诗句,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农具。最后根据诗句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村生活的情景。这一系列的活动就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习作训练素材。如学生可以写出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关的小论文,更可以记录本次活动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从习作表达形式角度考虑,使用语文课本的策略。
语文课本是重要的习作教学资源。教师要刻苦钻研课本,抓住联系,异中察同,整合课本中的语言材料,确立习作表达技巧训练主题,组织学生精读,进行“选择材料、明确中心、拟定文题、写好首尾、优化细节、突出重点……”各种专项训练。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有所长进,习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1.根据习作教学要求,设计课本中的读写训练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年级段的习作教学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每册教材对于小学生习作训练的要求,结合每个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结合本班级学生已达到的读写水平,确定各个班级习作教学的阶段目标和训练重点,从而设计出本册课本中的读写训练点,进行某方面的内容和某种写作技能训练。
2.及时迁移,走向生活,将表达技能化为己有。“光学不用等于零,学了就用处处行”。当我们利用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习作表达技巧指导训练后,就要进行适时的迁移性的习作实践训练。比如学习《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之后,结合学校组织到南郊秋游的活动,让学生迁移运用从这两篇文章中学习到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成《游南郊》。及时迁移,走向生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习作实践过程中将表达技能化为己有。
3.科学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习作表达专项训练。根据习作训练的需要,科学地重新整合课本的内容,调整教学顺序,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就会得到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专项习作训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从“如何选择材料的角度”去审视课本中的材料,发现苏教版国标本五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海伦·凯勒》、《詹天佑》、《小草和大树》、《鞋匠的儿子》,这几篇课文具有共同的特点——选择典型事例,采用详略安排材料,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人物精神品质。遂把这些课文集中在一处,设计成“选择材料”习作教学专项训练,让学生精读,帮助学生总结写人的文章选择与安排材料的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精心选择课文中具有共同特点的语言材料,调整教学顺序,指导学生精读,理解作者表达的匠心所在,帮助学生找寻、认识、理解习作表达的技巧。最后将这种认识理解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
4.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学习,进行习作表达专项训练。《鞋匠的儿子》一文,作者选择了林肯一生中的两件事来写,一件事为初登政坛,面对出自名门望族的众议员的挑衅,沉着智慧地予以回击,宣传平等民主的政治主张,最终赢得众人的掌声。另一件事是林肯在执政期间,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件事是林肯对美国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载入美国历史。
为进行“安排材料”的习作教学专项训练,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学习——“本文写了两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两件事的?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两个典型事例,采用了一详一略的安排。前者详写,是因为征服来自名门望族的众议员,更能表现林肯作为一个总统的气量、智慧、才华,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在他执政期间领导美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以小见大”。
通过拓展性探究学习,学生懂得了“围绕中心,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典型的材料,更要对材料做必要的详略处理,这样材料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道理。
如学习了《秦兵马俑》中描写将军俑的那一段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上的名人画像,运用刚刚学到的表达技巧,写成一个片段。在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中人物的外貌,再写一个片段。
创造性地驾驭课本,超越课本,科学地开发利用课本中的读写资源,实现课本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加大有效的常规性的习作实践的数量和力度,提高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从事习作实践的质量,必将帮助学生打通读写的“快速反应通道”,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如何加大有效的常规性的习作练习,保证习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呢?
笔者认为语文课本肩负着承载课程内容的重要职责,因而它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载体和手段。教师应审视自己手中的课本,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课本的内涵,充分扩展课本的外延,对课本进行再创造,科学地整合、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读写资源,发挥典型优势,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技法,从课本中延伸出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从习作表达内容角度考虑,使用语文课本的策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利用语文课本?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解读单篇课文。提倡一课一得,不贪多求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很多值得训练的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年级训练的目标不同,不可能对所有的训练点都进行训练。因此针对班级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发展水平,以及本年级应该达到的目标,从单篇课文中截取读写材料,进行单项专题训练,力争人人有所得。
如第五册教材《石榴》一文介绍家乡驰名中外的石榴。第一段,总起全文。下面按照石榴生长的过程,分别写了它的叶子、花和果——石榴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最后写石榴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抓住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懂得拟人的写法。最后迁移运用——按顺序观察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生长过程。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2.整合同单元课文。正确地理解一个单元中的所有课本,找到共同的训练目标,重新整合一个单元课本中的读写资源,进行训练,力争超越课本。例如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篇有四篇课文和一篇习作: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观察一种小动物》,研读这个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结合这个单元的主题,确立“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发展变化”的训练目标。在教完所有课文后,再将课本中几个精彩片段截取出来,放在一起集中让学生精读: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金蝉脱壳》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变色龙》
通过再次集中精读,帮助学生理解写动物活动变化的方法;然后配以习作训练——观察一种小动物,练习写出它的活动特点和变化。适时迁移语文课本中学到的习作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真正做到“现学现用”。
3.整合同册课本中的多篇课文。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课文《大江保卫战》第二—四自然段描写官兵誓死保卫大堤的场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对场面描写应该写哪些内容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把这册教材中已经学过的几篇文章和后面还没有学过的文章抽取出来让学生阅读:前面学过的《暖流》第三—七自然段,江主席和同学们一起背诗的场景;《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三自然段知春亭畔孩子们活动的场景;《梦圆飞天》第二—五自然段为英雄出征送行的场景;《郑和远航》第一—三自然段为远航的船队送行的场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三—十七自然段彭德怀下令杀牲口的场面描写;后面还没有学过的课文《灰椋鸟》第四—五自然段灰椋鸟归林、林中起舞的场面;《水》第二自然段全村男女雨中洗澡的情景。将这些课文中涉及场面描写的片段抽取出来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认识场面构成的要素—众多人物、事物的表现,典型人物或事物的表现,周围的环境。场面描写就是要将这三个内容表达清楚,采用的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通过连接前后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一般规律。
4.整合不同册教材中的多篇课文。由于一篇课文中的读写资源的丰富性,可以用于习作训练的点很多。然而在教一篇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习作教学资源不可能全部利用起来,但是把文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丟弃十分可惜。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达到的读写水平,和本年级学生读写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重新整合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发利用它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发挥作用。
例如,六年级学习状物言志类的文章《广玉兰》和《夹竹桃》,可以将三年级学习过的《荷花》《石榴》拿出来复习,进一步巩固状物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文章。再学习《广玉兰》,学生很快了解了课文是先写花,从花香、花色与花的质感、花的形态三个角度写出广玉兰的勃勃生机和特有的美感。再写叶,从叶的样子和生长的时间,写出广玉兰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在三年级时,我们对《石榴》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已经利用过了,此时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再次开发利用《石榴》这个文本中读写资源,为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服务。 5.合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课文后的习题、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例如低年级注重说话写话练习,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插图,帮助学生弄清观察点和观察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顺序,说写一两句连贯的话,提高表现美丽风景的能力。
课后习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习作训练的素材,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爱之链》课后习题4“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口语交际也是语文课本中习作训练的资源。学生在口语交际情景中,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产生表达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让其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服务。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口语交际“辩论赛”,在辩论选题选择好后,学生搜集资料,写出自己辩论发言稿,课堂参加辩论。这次活动,就为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习作素材。
每单元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也能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丰富的素材。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教材中练习2,介绍了有关我国农具的诗句。学生先将诗句补充完整,并朗读背诵这些诗句。然后通过收集、朗读、背诵有关我国农村生活的诗句,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农具。最后根据诗句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村生活的情景。这一系列的活动就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习作训练素材。如学生可以写出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关的小论文,更可以记录本次活动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从习作表达形式角度考虑,使用语文课本的策略。
语文课本是重要的习作教学资源。教师要刻苦钻研课本,抓住联系,异中察同,整合课本中的语言材料,确立习作表达技巧训练主题,组织学生精读,进行“选择材料、明确中心、拟定文题、写好首尾、优化细节、突出重点……”各种专项训练。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有所长进,习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1.根据习作教学要求,设计课本中的读写训练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年级段的习作教学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每册教材对于小学生习作训练的要求,结合每个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结合本班级学生已达到的读写水平,确定各个班级习作教学的阶段目标和训练重点,从而设计出本册课本中的读写训练点,进行某方面的内容和某种写作技能训练。
2.及时迁移,走向生活,将表达技能化为己有。“光学不用等于零,学了就用处处行”。当我们利用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习作表达技巧指导训练后,就要进行适时的迁移性的习作实践训练。比如学习《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之后,结合学校组织到南郊秋游的活动,让学生迁移运用从这两篇文章中学习到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成《游南郊》。及时迁移,走向生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习作实践过程中将表达技能化为己有。
3.科学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习作表达专项训练。根据习作训练的需要,科学地重新整合课本的内容,调整教学顺序,课本中的习作教学资源就会得到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专项习作训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从“如何选择材料的角度”去审视课本中的材料,发现苏教版国标本五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海伦·凯勒》、《詹天佑》、《小草和大树》、《鞋匠的儿子》,这几篇课文具有共同的特点——选择典型事例,采用详略安排材料,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人物精神品质。遂把这些课文集中在一处,设计成“选择材料”习作教学专项训练,让学生精读,帮助学生总结写人的文章选择与安排材料的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精心选择课文中具有共同特点的语言材料,调整教学顺序,指导学生精读,理解作者表达的匠心所在,帮助学生找寻、认识、理解习作表达的技巧。最后将这种认识理解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
4.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学习,进行习作表达专项训练。《鞋匠的儿子》一文,作者选择了林肯一生中的两件事来写,一件事为初登政坛,面对出自名门望族的众议员的挑衅,沉着智慧地予以回击,宣传平等民主的政治主张,最终赢得众人的掌声。另一件事是林肯在执政期间,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件事是林肯对美国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载入美国历史。
为进行“安排材料”的习作教学专项训练,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学习——“本文写了两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两件事的?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两个典型事例,采用了一详一略的安排。前者详写,是因为征服来自名门望族的众议员,更能表现林肯作为一个总统的气量、智慧、才华,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在他执政期间领导美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以小见大”。
通过拓展性探究学习,学生懂得了“围绕中心,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典型的材料,更要对材料做必要的详略处理,这样材料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道理。
如学习了《秦兵马俑》中描写将军俑的那一段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上的名人画像,运用刚刚学到的表达技巧,写成一个片段。在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中人物的外貌,再写一个片段。
创造性地驾驭课本,超越课本,科学地开发利用课本中的读写资源,实现课本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加大有效的常规性的习作实践的数量和力度,提高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从事习作实践的质量,必将帮助学生打通读写的“快速反应通道”,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