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宗之、朱雪梅夫妇虽是业余写作,但创作颇丰,新作《藤校逐梦》书写了一群在异国他乡追逐梦想的华人,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在东西文化透视之下,笔者从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和人生教育三个方面探讨《藤校逐梦》所蕴含的有关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藤校逐梦》 东西文化 家庭教育 学习教育 人生教育
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现定居美国洛杉矶,黄宗之现任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朱雪梅是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二人业余写作,创作颇丰,曾发表多部长篇小说,《藤校逐梦》是二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发表在《小说月报》(原创版长篇小说专号)2017年第1期上,2017年4月,夫妇二人又对该长篇小说进行了修改。可以说,《藤校逐梦》是他们夫妇合作的结晶,渗透了浓厚的东西文化差异下的教育思想。笔者将从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和人生教育这三方面来分析该长篇小说在东西文化透视下的教育观念之不同。
一、东西文化透视下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所施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和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包括同代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异代人之间的互相影响;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家庭中的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行为。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采用狭义上的家庭教育这一概念。家庭教育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越来越知识化、专业化的阶段,有人就此质疑文化素质较差的父母:“开车尚且持有执照,父母生下孩子是否就自然具备了做家长的‘执照’呢?”①可见,家庭教育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细细品来,《藤校逐梦》就讲述了华人家庭在中西文化差异下家庭教育观念相互碰撞的故事。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观念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西方家长的教育观念多主张孩子独立自主,充分发展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重视实践教育;而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大多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督促和监督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依靠孩子自身,自学很重要。“人类文化中所有认识和创造成果,都是千百年来人的个体自学的结果建立在個体自学基础上……人类个体的自学,是人类向生命的深度进军的手段和途径。”②
笔者主要围绕三个华人家庭展开分析,辛洁和刘韬为了孩子的未来两地分居,辛洁带领儿子史蒂文和女儿琳达来到美国,而刘韬觉得自己在美国就像浮萍一样,找不到归属感,就回到了国内。教育孩子的重担几乎落在了辛洁一个人身上。史蒂文刚牙牙学语,辛洁就有了让儿子进入美国最好大学的愿望。只可惜有心栽花花不成,史蒂文并没有考上美国的顶尖大学。虽然史蒂文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错,但辛洁心里还是抱有遗憾的。辛洁又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琳达身上,对琳达严加管教。在辛洁的强迫下,琳达攻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辛洁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家长的缩影。“儿子进最好的大学曾是她的梦想呀,那是她家一代人的牺牲两代人的努力都没有实现的梦想。”③文中这句话道出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背后的辛酸。
惠萍在辛洁的影响下,认为美国的教育更有利于儿子文森的发展,就把儿子送到了美国,托付给辛洁照顾,辛洁一家人给文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文森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但文森发现校园里聪明的学生太多,自信心逐渐丧失。惠萍夫妇经常打电话安慰儿子,希望儿子好好学习。慢慢地文森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向父母商量,但惠萍夫妇的态度很坚决,依然希望儿子读医学院。最后文森走向了堕落的边缘,被学校开除。“他盼望有一个人能站在残局之外,给他清醒的分析。这个人不是他的父母,他们从来都是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指挥他的生活。”④可见,文森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不妥之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中的苏珊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下成长,变得冷漠、自私、孤僻。苏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大多数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父母一味地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苏珊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父母没有让她吃过苦,一旦面临挫折就无法承受,与皮特之间的矛盾和失业让她心灰意冷,最终走向了死亡。
以上三个华人家庭,他们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东西文化透视下的学习教育
中国的学习教育和美国的学习教育不同。在中国比较重视学习成绩,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认为学生的成绩高于一切,而在美国不仅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特长和全面发展。美国和中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也不同,美国政府提倡多元文化和公平教育,而在中国明显存在地域差别。
史蒂文和琳达在母亲辛洁的教育下,各自考上了大学,连专业都是父母选好的,他们被剥夺了选择专业的权利。文森被父母送到美国接受教育,独自一人,身处异地,最后走向堕落,以至于被学校开除,一度绝望,想要自杀。苏珊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下成长,考上了名牌大学,在洛杉矶一家投资银行找到了工作,收入可观。但苏珊最后却因为与皮特之间的矛盾和失业而心灰意冷,最后死亡。小说中的这几个人物的学习教育经历都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父母的高压呵护下学习,都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谈到学习教育,离不开学校、专业、学历等历来被人们讨论的话题。文中无数次提到名牌大学,小说的名字“藤校逐梦”中的“藤校”就是美国名校的代名词,它一直牵动着中国家长和学子的心。中国家长和学子大都有名校情结,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家长们不惜牺牲一切。考上了大学又面临选专业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选择了好专业就等于是找了一份好工作。中国家长大多是包办孩子的专业,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学子都在追求高学历。可以说,学校、专业、学历等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产物。
现如今,学习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紧跟时代潮流创作了《藤校逐梦》,该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谱写了一曲教育悲歌。
关键词:《藤校逐梦》 东西文化 家庭教育 学习教育 人生教育
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现定居美国洛杉矶,黄宗之现任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朱雪梅是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二人业余写作,创作颇丰,曾发表多部长篇小说,《藤校逐梦》是二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发表在《小说月报》(原创版长篇小说专号)2017年第1期上,2017年4月,夫妇二人又对该长篇小说进行了修改。可以说,《藤校逐梦》是他们夫妇合作的结晶,渗透了浓厚的东西文化差异下的教育思想。笔者将从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和人生教育这三方面来分析该长篇小说在东西文化透视下的教育观念之不同。
一、东西文化透视下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所施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和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包括同代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异代人之间的互相影响;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家庭中的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行为。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采用狭义上的家庭教育这一概念。家庭教育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越来越知识化、专业化的阶段,有人就此质疑文化素质较差的父母:“开车尚且持有执照,父母生下孩子是否就自然具备了做家长的‘执照’呢?”①可见,家庭教育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细细品来,《藤校逐梦》就讲述了华人家庭在中西文化差异下家庭教育观念相互碰撞的故事。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观念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西方家长的教育观念多主张孩子独立自主,充分发展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重视实践教育;而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大多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督促和监督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依靠孩子自身,自学很重要。“人类文化中所有认识和创造成果,都是千百年来人的个体自学的结果建立在個体自学基础上……人类个体的自学,是人类向生命的深度进军的手段和途径。”②
笔者主要围绕三个华人家庭展开分析,辛洁和刘韬为了孩子的未来两地分居,辛洁带领儿子史蒂文和女儿琳达来到美国,而刘韬觉得自己在美国就像浮萍一样,找不到归属感,就回到了国内。教育孩子的重担几乎落在了辛洁一个人身上。史蒂文刚牙牙学语,辛洁就有了让儿子进入美国最好大学的愿望。只可惜有心栽花花不成,史蒂文并没有考上美国的顶尖大学。虽然史蒂文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错,但辛洁心里还是抱有遗憾的。辛洁又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琳达身上,对琳达严加管教。在辛洁的强迫下,琳达攻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辛洁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家长的缩影。“儿子进最好的大学曾是她的梦想呀,那是她家一代人的牺牲两代人的努力都没有实现的梦想。”③文中这句话道出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背后的辛酸。
惠萍在辛洁的影响下,认为美国的教育更有利于儿子文森的发展,就把儿子送到了美国,托付给辛洁照顾,辛洁一家人给文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文森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但文森发现校园里聪明的学生太多,自信心逐渐丧失。惠萍夫妇经常打电话安慰儿子,希望儿子好好学习。慢慢地文森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向父母商量,但惠萍夫妇的态度很坚决,依然希望儿子读医学院。最后文森走向了堕落的边缘,被学校开除。“他盼望有一个人能站在残局之外,给他清醒的分析。这个人不是他的父母,他们从来都是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指挥他的生活。”④可见,文森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不妥之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中的苏珊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下成长,变得冷漠、自私、孤僻。苏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大多数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父母一味地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苏珊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父母没有让她吃过苦,一旦面临挫折就无法承受,与皮特之间的矛盾和失业让她心灰意冷,最终走向了死亡。
以上三个华人家庭,他们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东西文化透视下的学习教育
中国的学习教育和美国的学习教育不同。在中国比较重视学习成绩,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认为学生的成绩高于一切,而在美国不仅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特长和全面发展。美国和中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也不同,美国政府提倡多元文化和公平教育,而在中国明显存在地域差别。
史蒂文和琳达在母亲辛洁的教育下,各自考上了大学,连专业都是父母选好的,他们被剥夺了选择专业的权利。文森被父母送到美国接受教育,独自一人,身处异地,最后走向堕落,以至于被学校开除,一度绝望,想要自杀。苏珊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下成长,考上了名牌大学,在洛杉矶一家投资银行找到了工作,收入可观。但苏珊最后却因为与皮特之间的矛盾和失业而心灰意冷,最后死亡。小说中的这几个人物的学习教育经历都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父母的高压呵护下学习,都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谈到学习教育,离不开学校、专业、学历等历来被人们讨论的话题。文中无数次提到名牌大学,小说的名字“藤校逐梦”中的“藤校”就是美国名校的代名词,它一直牵动着中国家长和学子的心。中国家长和学子大都有名校情结,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家长们不惜牺牲一切。考上了大学又面临选专业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选择了好专业就等于是找了一份好工作。中国家长大多是包办孩子的专业,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学子都在追求高学历。可以说,学校、专业、学历等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产物。
现如今,学习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紧跟时代潮流创作了《藤校逐梦》,该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谱写了一曲教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