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嫂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嫂,不是我的亲嫂子。本家,一个没出五服的嫂子。
  三嫂过门的时候,我去帮她抬嫁妆。三嫂的嫁妆,并非是娘家那边陪送的,而是三哥家这边事先做好了送到三嫂娘家那边去的。只等到三嫂出嫁的当天,桌子、椅子、柜子、凳子啥的,红红火火地抬出一长串,走街过巷时显得体面。
  三嫂娘家那边挺穷的。三哥与三嫂谈婚论嫁时,我曾在一日晚间陪着三哥到三嫂娘家那边去过,两间空荡荡的趴趴屋,当院一盘那八辈子前留下的旧石磨,便是三嫂娘家最值钱的家什了。
  好在,三嫂人长得不错,白白净净的,留一头齐耳短发,说话声音甜脆脆的,只可惜眼睛小了一点,但笑起来还是挺迷人的。三嫂比三哥小六七岁,与三哥相比,她浑身上下透着朝气。如果说,三哥是菜园子一只成熟的老茄子,三嫂就是一棵刚拔出土的水葱,清清爽爽,光鲜可人。
  三哥早年没了娘。
  三嫂进门就当家。
  天不作美的是,三嫂嫁过来的当年腊月,匆匆忙忙地给三哥生了个小臭丫头。这在当时,是家庭中莫大的不幸。三嫂头一胎没生出男孩子,无疑要给三哥断后了。村里派人上门做工作,要给三嫂上环、结扎。三嫂表面上笑盈盈地答应了。私下里,她与三哥含着泪水逃往东北。
  那时间,正是黄宏与宋丹丹演小品《超生游击队》的时候。三哥、三嫂他们躲到东北那疙瘩,受了多少苦和难,村里人就不知道了。我在那几年中,恰好到外地读大学。等我大学毕业,在城里安下小家,三哥三嫂这边已经度过了生育关,而且领着闺女,抱着儿子回来了。但他们原先住的草房子早已经被村里给推倒了,三嫂当年陪嫁的箱子、柜子啥的,也被抬到大队部充公了。面对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三哥三嫂,靠乡邻的接济和三哥在东北学会的泥瓦匠手艺,东拉西凑,总算在村东小河边又支起两间小房子。逢年过节,我回乡下看望父母,常顺着村前的小堤去三哥三嫂家坐坐。有时,我家哥哥也跟我一起去。
  我哥哥与三哥是一般大的。
  我小的时候,我哥哥跟三哥耍,我就跟在他们后头玩。后期,我自己也跟三哥玩。三哥在村里戲班子里演戏那会儿,我常跟着三哥到戏班子里去看戏。他们演《沙家浜》,演《红灯记》,还演过一出哭哭泣泣的《三世仇》。三哥人长得英俊,每回他都出演戏中的男一号。三嫂之所以咬着嘴唇拧着衣角,硬要嫁给三哥,就是因为看了三哥扮演的郭建光。多年以后,三嫂提起当年的婚事,她还笑哈哈地说:“俺被‘郭建光’给骗了!”
  三嫂说的被三哥给骗了,主要是指年龄上与三哥悬殊太多。单论年龄,三嫂与我是一般大的。所以,每次我见到三嫂,都与她没大没小的。我叫她三嫂,她喊我二弟。这称呼的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有年秋天,本家一个大娘死了,我赶在下葬的前一天傍晚回去“送晚汤”。当时,天色已晚,我穿着孝衣,低着头,跟着送汤的队伍,慢慢往前走。忽而,旁边围观的人群中,有人伸手掐了我一把。
  我扭头一看,是三嫂。
  她冲着我诡秘地一笑,说:“你也回来啦?”
  我叫一声“三嫂”,差点忘了我那时是哭灵的孝眷,下意识地停一下脚步,但我马上又回归到送汤的队列中。即便如此,我还是冲着三嫂,给了她一美拳,以示对她亲昵地回敬。
  三嫂说:“等会儿,到俺家耍哟!”
  三嫂那人,挺好玩的,都是两三个孩子的妈啦,还跟个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似的,整天风风火火的。但此时的三嫂,并不知道她的青春,或者说她的生命,已经亮起了红灯。
  转过年的清明,我回乡上坟。午饭桌上,大哥语气凝重地跟我说:“你该去看看三嫂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子,问大哥:“三嫂怎么啦?”
  大哥没说三嫂怎么了。大哥说:“刚从县医院化疗回来。”说完,大哥又补一句,“头发都掉光了。”
  我知道三嫂患上绝症了。
  我问大哥:“是哪个部位?”
  大哥说:“肺上。”
  我疑惑,三嫂不抽烟,她怎么得了肺癌呢?
  大哥说,前两年,三哥日子过得不顺心,整天愁眉不展地抱着烟袋抽,三嫂跟着他吸了不少二手烟。说完,大哥又说,还有当今的农药、化肥、塑料垃圾啥的,都是致癌物。早年村前的小河里鱼呀、虾的,欢蹦乱跳的,现如今,连个小鱼秧子也见不着,河水变成臭水了,人能不生病吗?
  我半天无语。
  饭后,哥哥陪我去看三嫂。
  三嫂知道我来看她,戴一顶银灰色的棒针帽,强打着精神从床上坐起来。看到我时,三嫂仍然面带微笑地跟我打哈哈,说:“二弟呀,你看你三嫂,快要做尼姑啦。”三嫂没说她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我宽慰她说:“没事,三嫂,现在医疗条件好,能治好的。”三嫂没有说啥,但此时,三嫂的眼里扑闪出晶莹的泪花……
  回头,我和哥哥从三嫂家出来,沿着村前的小河堤默默往回走,好半天,兄弟俩一句话没讲。
  【责任编辑:何光占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雕刻家相中一块大石头,想把这块大石头雕琢成两尊佛像,便把它切割成两块。  雕刻家在雕琢左边这块石头的时候,这个石头一会儿喊疼,一会儿装哭,一会儿打滚,一点也不配合雕刻家的工作,天天这样吵吵闹闹,雕刻家没办法,就把这块石头简简单单雕琢成了一级台阶。  雕刻家开始雕琢右边这块石头,这块石头不声不响,主动配合。不管雕刻家蹲着,还是站着;不管雕刻家用什么雕琢技法,这个石头总是把最佳角度呈现给雕刻家。雕刻家
期刊
戚阳有个癖好,就是喜欢皮鞋。在戚阳老家陈墩镇的方言中,有一种特定的称谓,就是某物加“斯”,有另一种含义。比如,戴眼镜的,称“眼镜斯”,那便是对戴着眼镜挺斯文的一类人的尊称。还有,常穿皮鞋的,称“皮鞋斯”,那是对穿着皮鞋,有钱、有地位、有威望的一类人的尊称。  戚阳小时候,家里没有一个人穿得起皮鞋。爷爷是渔民,爹妈、叔伯、姨婶也都是渔民。渔民除了赤脚,就是穿草鞋,布鞋也难得上脚。  戚阳跟爹去镇上卖
期刊
一  花贵田在村头的井边打好两桶水,刚挑起扁担,腰身一发力,就觉得腰椎处像是突然被人猛地从后面横劈了一闷棒,他哎哟一声,仰面倒在了地上,哐当当的两桶水随即撒泼得到处都是。村里人看见了,赶紧过来帮忙把他抬回家去。  花贵田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犟汉子。养了两女一儿,大女儿花红云不仅当年得了全县理科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又读了硕士,如今在京城一所大学里当教师,被视为老花家的祖坟冒了青烟。二女儿花青云,就好像接不
期刊
张明东一向对自己比较刻薄,这里的刻薄是说他过日子比较委屈自己。  搁二十年前这可是优点,人们首先会想到传统美德。与传统美德相关的当然是勤俭节约,诸如此类的褒扬了,最次也是张明东这人晓得过日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不幸得到印证,晓得过日子的张明东因为刻薄加身,眼下还形单影只地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  没办法的事!人们思维全一边倒了,一个对自己刻薄的人,能指望他对老婆孩子好到哪儿去?思维这么
期刊
前几天,副局长不幸病倒在了岗位上。大家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免发出感慨,不知又要有多少人明争暗斗了。  私下里大伙认为老刘一定要参与副局长的竞争。  老刘在单位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从上班那天起,他就对当领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单位人事变动前,老刘总要绞尽脑汁,请领导吃饭,陪领导打麻将,总会想方设法从领导口中打探出一些消息,然后开始找人找关系。老刘一心想当当领导,过过当官的瘾。  可老刘忙活了半辈子,
期刊
“杨县长昨天夜里掉进河里淹死了,你知道吗?”一上班,万事通小刘冲黄主任嚷叫。  “又在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黄主任推推眼镜,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今天电视新闻马上播放。”小刘自信地补充说。  “嘿嘿……”黄主任幽默地笑了笑,不再理会小刘。  小刘扫兴地嘟囔着离开:“这样爆炸新闻都不信,不可救药了!”  黄主任自然不会相信小刘的话,因为杨县长曾获得过全县游泳冠军,他掉水里会淹死,这不是天大的笑
期刊
“處长”与“民工”  贾二睁开惺忪的睡眼,发现床头上放了好多大大小小的袋子、盒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奶粉等补品。奇怪!哪儿来的这么多贵重的东西?他环视了一下其余人,有的还没醒,有的正给婴儿喂奶换尿布,门外护士匆匆来去,没有什么不对劲的。  他摇醒了妻子:“刚才谁来了?”  “不知道,我睡着了。”  “那你看,这么多的礼品,谁送的?”  “不知道,先别动,送错了人家会来拿走的,不是我们的不能动。”
期刊
星期天,王局长推掉几个约请,带孙子去云台山玩。臨走时,孙子从屋里提出一只包,腰都直不起来了,对他说,爷爷,我们李班长今天也要去云台山玩,我给他捎上的。王局长笑哈哈地接过包,放进车里,心里想,这孩子人小鬼大,长大一定有出息!  到了云台山,王局长把车子停在山脚下,要带孙子上山。孙子说,爷爷,你把那只包带上。王局长说,我打他手机让他过来拿吧。孙子说,他没有手机,你给我带上嘛,我们说好要在山顶碰面的。王
期刊
汪鑫像幽灵一样混迹在这座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初三那年,学习让他喘不过气来,更让他受不了的是,老师们的冷嘲热讽。终于,在距离中考还有一百天的日子里,他选择了辍学。  父亲用皮鞭也没能把他赶回学校,相反,汪鑫用仇恨的眼神对父亲说,没有你们我照样能活下去。第二天,他从家里偷了五百块钱离家出走。  在城市混生活不是他想象得那样简单,小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又累又脏,搬运工的活让他眼冒金星双腿打颤,干门卫又
期刊
王守本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镇中学当老师,教政治课。那年他已经26岁了。一天,他去镇上逛书店,一个站柜台的姑娘嗖地让他动了心。那姑娘细高挑儿,长相俊俏,尤其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顾盼留情。姑娘名叫钟芬。  从此,王守本成了新华书店里的常客。从中学到书店并不远,他却专门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有段时间,他和他的自行车做贼般地守候一堵墙的拐角,耐心等待钟芬的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