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的改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从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现象分离,效果不直观,操作繁琐等不足.对此,利用共面导轨组、三孔挡板及轻质小球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装置能帮助学生突破障碍,顺利得出阻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关键词:自制教具;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1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现行的6种初中物理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均设置了一个重要的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粗糙面上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速度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推理得出“若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小车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的结论,由此完成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思想的构建[2].而教学实践表明,该演示实验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材实验
  2.1 实验器材
  主要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木板、棉布、毛巾.
  2.2 实验方法
  如图1所示,教师分三次将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木块的水平面上,学生比较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得出“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的结论;比较小车停下来(即小车到达平面时的初速度由v0减为0)所用时间长短,得出“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越慢”的结论[3].接着,教师以有限的实验现象为垫脚石,引导学生推理得出“若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小车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运动距离无限长和速度不变)”的结论.进而顺利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3 教材实验的不足
  实验效果不直观.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距离和速度变化.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顺利得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但难以比较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4].原因在于,操作被分成三次进行,实验现象分离.学生难以对发生在不同時间内的小车的速度变化快慢进行比较.有的教师通过记录小车停下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小车的速度变化,这一方法虽有效帮助学生比较小车的速度变化情况,但给操作带来了新的负担.
  实验操作繁琐:操作中,为了提供不同粗糙程度的导轨就要多次更换接触面材料;为了确保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释放,就要画标记;为了比较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化,就要记录小车停下来的时间.繁琐的实验操作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实验操作不严谨:物体的释放由教师手动进行,手容易对物体施加某一方向的初速度,从而导致物体进入斜面的初速度大小或方向不相同.
  实验现象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导轨两侧没有护栏,小车的方向稍有偏差便会驶离导轨;另外,接触面材料的更换易造成材料与斜面之间形成窄小的“凹槽”,这个“凹槽”常使小车车轮被卡住.这些因素经常阻碍了实验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实验改进思路
  如图2所示,将三个导轨呈现在同一个演示板上,让物体的三次运动同时进行,使实验现象不再分离.实验时三个物体同时进入导轨,学生只需将视线集中于导轨末端(物体停下来的位置),便能清楚观察到“毛巾上的物体速度最先减为零,其次是木板上,最后是玻璃上”的实验现象,进而顺利得出“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越慢”的实验结论.
  利用三孔挡板控制物体的释放.三孔挡板的孔间距等于导轨间距,挡板恰好能嵌在三个斜面上.操作时只需将三孔挡板沿垂直于演示板平面的方向迅速抽离,就能获得三个小球同时从相同高度静止被释放的效果.
  用体积适中的轻质小球代替小车.为防止小球被“凹槽”卡住,小球的直径应尽可能大于凹槽.
  将导轨略微向内倾斜地安装在演示板上.如图3所示,为了让物体的运动不脱离导轨,安装导轨时可使导轨与展示板间的夹角小于九十度,从装置的侧面看小球像被嵌在“V”形轨道中.如图4所示小球运动时始终受到来自导轨斜向上的支持力N,这个支持力有效保障小球不脱离导轨.
  5 实验器材的制作
  5.1 制作材料
  100cm×80cm的泡沫板2块,直径为4cm的泡沫小球3个,泡沫专用胶1瓶,普通胶水1瓶,小刀1把,刻度尺1把.
  5.2 制作方法
  用小刀裁剪其中1张泡沫板制成3条6cm×100cm的轨道;用普通胶水在三条水平导轨上分别粘上薄毛巾、薄木板和玻璃纸;用泡沫专用胶将三条轨道等间距平行安装在演示板上;用刻度尺量取轨道间距作三孔挡板的孔距,取剩下的泡沫板制成三孔挡板.
  6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如图5所示,实验开始前将三孔挡板垂直安插在斜面上,三个小球分别放在挡板左侧.教师迅速抽离挡板,同时释放三个小球.
  学生观察小球停下来的先后顺序,获得阻力对小球运动速度变化的影响;学生观察小球运动的距离,获得阻力对小球运动距离的影响.引导学生依次填写表1的第1-3行的“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得出小球在绝对光滑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并填写表1第4行的“推理”,并得出“若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的推论.
  分析实验过程及表格,构建理想实验思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7 实验改进后的特点
  实验现象直观.将三个导轨呈现在同一展示板上突破了观察障碍,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阻力越小,小球越慢停下来”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简洁.利用三孔挡板同时释放三个小球,既释放了教师的手,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验现象稳定.体积适中的小球和略微倾斜的导轨共同帮助小球顺利向前运动,减小了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占晨达.6种教材“牛顿第一定律”的编排对比和教学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11):3-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刘友余.“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改进建议[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10):53-54.
  [4]冯锡来.“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10):24-25.
  (收稿日期:2019-07-06)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如何制作一个演示摩擦力方向的教具以及如何应用教具判断摩擦力方向,实验通过LED灯的亮暗来显示出摩擦力的方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以后深刻理解摩擦力的
摘 要: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中学物理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笔者经验归纳总结了一些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针对性,物理思维,阶段性,实用性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08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唐繁荣(198
摘 要:本文赏析一道2019年高考物理选择题,巧用“黄金代换”公式及变力做功,突破解题难点.  关键词:压轴题;赏析;启示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7-0046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原题 在星球M上将一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物体P轻放在弹簧上端,P由静止向下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与弹簧的压缩量x间的关系如图1中实线所示.在另一星球N上用完全相同的弹簧,
本文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例,从如何引入任务、分析分解任务和任务实施解决及评价等角度,探究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实验型探究课中的实施方案,该方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纳入必考模块后动量内容在全国新课标卷的考查情况,选择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评析,并给出合理的备考建议.  关键词:动量内容;分析;备考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7-004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中山市2018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与试题编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2018133).  作者简介:胡振欢(198
摘 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平面镜成像装置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改进成像物体、反射面、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角度,探究物体在多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使书中的平面镜成像规律具有普适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该装置更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科学探究,反复尝试,值得推广.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自制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1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平面镜成像是日
多年来,“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具有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教学效果好和教学质量高等显著优势.那么,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本文分析了2019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与往年试题的共同点,也指出了今年试题的创新点,为明年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复习提供参考.
在估测大气压强实验中,“估测”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因为测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尽可能接近真实值,所以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分析“摩擦力”“空气未排干净”等因素导致的误差可能.
本文从“变冶与”不变冶的视角,分析2019年全国I卷、Ⅱ卷、Ⅲ卷实验题.变的是外形,包括实验器材变化、数据呈现变化、填空方式变化、实验来源变化等;不变的是实质,包括原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