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的模式在一些学校摸索展开。高效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兄弟学校提出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设问——讨论——展示——评价”四个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想达到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目的,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能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这样可以减少在满堂灌中造就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1 实施高效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误区
1.1重数量,效果蜻蜓点水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新授课小组条论的问题过于频繁,一些简单问题,一语道破的问题,教师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追求形式上的小组讨论,将高效课堂演变为“满堂论”。一节课45分钟,提出的十几个问题都要来一次“讨论——展示——评价”的过程,可想而知,一个问题讨论的时间能有多长?在这么短的时间中,何谈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汇,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发挥。
1.2小组成员不均衡
班级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考虑不全面,一个班级中所以的学科都是一个学习小组。由于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班级小组成员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1.3导学案形同虚设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的校领导只是让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将常规的课堂改革成高效课堂,每堂课要求有导学案。但是整个常规教学的流程没有改变,老师上完课后还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没有时间完成导学案,学生拿着没有完成的导学案上新课,学生没有知识的储备,小组讨论中不能深入,只能肤浅的流于形式。
1.4教师成为了旁观者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讨论,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对学生做出评价,教师成立课堂中的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讨论的热闹非凡,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但却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讨论的主题,东拉西扯,天南地北的高谈阔论教师无从知晓。学生讨论过程中观点偏激,发生争执,相互嘲笑教师无从知晓。这样的课堂只是出现“假繁荣”,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小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讨论的主题没有广度和深度。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无论怎样都给最高分,充当老好人,有失公平公正。高效课堂倡导的“交流、合作”的理念,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重要的要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2立足学科特点,巧妙创设实现课堂高效
2.1教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总设计师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充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且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小组讨论不能是“放羊式”的。生物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精心设计,从分组策略、学生分析、目标设置、讨论问题的选择到评价都要全面设计。
如讲到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调节的调节》时,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可以设置为:
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可以通过全班性的讨论,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教师的引导的情况下,分析出准确答案(不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屏幕上可以出现下一个问题 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给学生“缓冲”思考时间后请学生抢答,师生互动分析出正确答案(不是.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可造成无运动功能)两个问题过后,屏幕上出现第三个问题请小组讨论3.归纳总结反射弧的各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给同学们相对充裕的时间讨论,教师可在各组之间巡查流动参与。讨论过后两组同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努力完成规律性总结
结构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无感觉但能运动(能完成有意识的运动)
传人神经 无感觉但能运动(能完成有意识的运动)
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在学生展示完成后有生生评价,也要有老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规律性知识学完后要有针对性训练,例如:
某人腰椎部因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在反射弧的( )①传人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真确答案A,有同学误选D 出错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注意到是腰椎受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样经过精心设设置教学环节,使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有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教师适时引导是关键
课堂的不同环节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是课堂能达到高效的关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生动的课堂需要有教师在内的全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
2.2.1教师要在突出重点时引导
课堂内容有主有次,教师不适时的引导会使学生偏离主题,教师必须带领学生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才会是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
2.2.2教师要在学生认知有偏差是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抓住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误差进行深入的探讨,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高三复习课中讨论的问题:基因突变会引起性状的改变吗?学生讨论并回答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是零散的片面的。
2.2.3教师要在突破难点是引导
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分解的讨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中总结基因重组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问那些基因可以重组?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出三个方面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重组(交叉互换)3.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中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总之小组讨论并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捷径。应根据生物教学的需要,根据各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精心的安排。否则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加入小组讨论,会导致高效课堂形式化和表演话,教学效率也会更低。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的模式在一些学校摸索展开。高效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兄弟学校提出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设问——讨论——展示——评价”四个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想达到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目的,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能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这样可以减少在满堂灌中造就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1 实施高效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误区
1.1重数量,效果蜻蜓点水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新授课小组条论的问题过于频繁,一些简单问题,一语道破的问题,教师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追求形式上的小组讨论,将高效课堂演变为“满堂论”。一节课45分钟,提出的十几个问题都要来一次“讨论——展示——评价”的过程,可想而知,一个问题讨论的时间能有多长?在这么短的时间中,何谈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汇,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发挥。
1.2小组成员不均衡
班级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考虑不全面,一个班级中所以的学科都是一个学习小组。由于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班级小组成员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1.3导学案形同虚设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的校领导只是让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将常规的课堂改革成高效课堂,每堂课要求有导学案。但是整个常规教学的流程没有改变,老师上完课后还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没有时间完成导学案,学生拿着没有完成的导学案上新课,学生没有知识的储备,小组讨论中不能深入,只能肤浅的流于形式。
1.4教师成为了旁观者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讨论,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对学生做出评价,教师成立课堂中的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讨论的热闹非凡,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但却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讨论的主题,东拉西扯,天南地北的高谈阔论教师无从知晓。学生讨论过程中观点偏激,发生争执,相互嘲笑教师无从知晓。这样的课堂只是出现“假繁荣”,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小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讨论的主题没有广度和深度。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无论怎样都给最高分,充当老好人,有失公平公正。高效课堂倡导的“交流、合作”的理念,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重要的要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2立足学科特点,巧妙创设实现课堂高效
2.1教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总设计师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充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且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小组讨论不能是“放羊式”的。生物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精心设计,从分组策略、学生分析、目标设置、讨论问题的选择到评价都要全面设计。
如讲到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调节的调节》时,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可以设置为:
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可以通过全班性的讨论,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教师的引导的情况下,分析出准确答案(不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屏幕上可以出现下一个问题 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给学生“缓冲”思考时间后请学生抢答,师生互动分析出正确答案(不是.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可造成无运动功能)两个问题过后,屏幕上出现第三个问题请小组讨论3.归纳总结反射弧的各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给同学们相对充裕的时间讨论,教师可在各组之间巡查流动参与。讨论过后两组同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努力完成规律性总结
结构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无感觉但能运动(能完成有意识的运动)
传人神经 无感觉但能运动(能完成有意识的运动)
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在学生展示完成后有生生评价,也要有老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规律性知识学完后要有针对性训练,例如:
某人腰椎部因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在反射弧的( )①传人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真确答案A,有同学误选D 出错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注意到是腰椎受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样经过精心设设置教学环节,使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有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教师适时引导是关键
课堂的不同环节中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是课堂能达到高效的关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生动的课堂需要有教师在内的全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
2.2.1教师要在突出重点时引导
课堂内容有主有次,教师不适时的引导会使学生偏离主题,教师必须带领学生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才会是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
2.2.2教师要在学生认知有偏差是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抓住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误差进行深入的探讨,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高三复习课中讨论的问题:基因突变会引起性状的改变吗?学生讨论并回答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是零散的片面的。
2.2.3教师要在突破难点是引导
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分解的讨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中总结基因重组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问那些基因可以重组?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出三个方面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重组(交叉互换)3.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中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总之小组讨论并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捷径。应根据生物教学的需要,根据各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精心的安排。否则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加入小组讨论,会导致高效课堂形式化和表演话,教学效率也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