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学生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情感因素;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参与合作的平台;发挥评价作用,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强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改善师生关系,调动情感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上你的课,参与度自然就高。让学生喜欢自己,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我是这样做的。
1.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即使孩子智力不好,也不要勉强,只要他思想品德好也是优点。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自然会真诚待你,继而喜欢你。
2.把微笑带进课堂,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崇高的,我们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对错,都要以诚相待,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只有学生敢于大膽陈述自己的观点,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实地展示自己。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活动,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小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探究知识。教学中,尽量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吸引学生,以生动的课件带动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而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上要坚持一节课认真参与,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游戏、动画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时,我以有趣的问题——“马拉松运动员和骑车人比快慢”引入,继而研究速度的计算方法,再由除法引入比。这样导入,由生活中的实例而来,学生好理解、感兴趣。
2.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利用学具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分别测出周长和直径,然后小组合作,计算出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测量、计算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得出结论。因为参与了合作,学生印象深刻,真正理解圆周率,加之对祖冲之的了解,既学到了研究数学的方法,又激发了求知欲。
三、创造参与平台,发挥能动因素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思考。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设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质疑、思考。如教学《比的化简》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3:2和9:6有什么关系呢?比值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探索,在小组内和同学的谈论中练习用学过的求比值、约分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多留给学生时间,提供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3.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对学困生可以降低要求,将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交给他们板演、讲解,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以后渐渐有了表现欲望,课堂参与度也会不断提高。
四、实施评价手段,加强品德教育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课堂老师能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及时评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学期,我接手新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于是我利用评价的功能夸赞学生正确的坐姿和专注的眼神,表扬他们完整的解题过程。渐渐地,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评价。评价让班里出现了一批“小老师”,他们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伴,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我们不要让孩子们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要以情感激发参与热情,改变形式培养参与兴趣,搭建平台提高参与度,评价激励养成参与习惯,使我们的孩子们想学、爱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强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改善师生关系,调动情感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上你的课,参与度自然就高。让学生喜欢自己,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我是这样做的。
1.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即使孩子智力不好,也不要勉强,只要他思想品德好也是优点。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自然会真诚待你,继而喜欢你。
2.把微笑带进课堂,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崇高的,我们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对错,都要以诚相待,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只有学生敢于大膽陈述自己的观点,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实地展示自己。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活动,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小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探究知识。教学中,尽量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吸引学生,以生动的课件带动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而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上要坚持一节课认真参与,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游戏、动画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时,我以有趣的问题——“马拉松运动员和骑车人比快慢”引入,继而研究速度的计算方法,再由除法引入比。这样导入,由生活中的实例而来,学生好理解、感兴趣。
2.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利用学具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分别测出周长和直径,然后小组合作,计算出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测量、计算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得出结论。因为参与了合作,学生印象深刻,真正理解圆周率,加之对祖冲之的了解,既学到了研究数学的方法,又激发了求知欲。
三、创造参与平台,发挥能动因素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思考。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设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质疑、思考。如教学《比的化简》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3:2和9:6有什么关系呢?比值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探索,在小组内和同学的谈论中练习用学过的求比值、约分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多留给学生时间,提供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3.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对学困生可以降低要求,将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交给他们板演、讲解,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以后渐渐有了表现欲望,课堂参与度也会不断提高。
四、实施评价手段,加强品德教育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课堂老师能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及时评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学期,我接手新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于是我利用评价的功能夸赞学生正确的坐姿和专注的眼神,表扬他们完整的解题过程。渐渐地,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评价。评价让班里出现了一批“小老师”,他们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伴,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我们不要让孩子们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要以情感激发参与热情,改变形式培养参与兴趣,搭建平台提高参与度,评价激励养成参与习惯,使我们的孩子们想学、爱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