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在知识结构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立足具体的教与学方式,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分析比较后,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从而完善了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立体构成;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本着科学的发展的眼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前期已完成了知识结构体系的改革,现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仍然是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如何与后期服装专业课程接轨的问题;二是解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三结合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构建动态实践教学形式,有力推进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立体构成课程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其形式程式化,基本只能体现在作业练习方面,比较单一。而新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更开放、更有力、更全面、更彻底,呈多元化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创新学习。
首先,从感受感知入手,本阶段从两个方面进入:一是通过观察自然、参观展览、考察市场等方式,研究自然形态和设计形态中的构成现象,直观感受服装、服饰或相关产品中的构成形式美,转换思维,提高三维设计的审美素养。例如:通过观察植物,学生发现铁树、柳枝等植物都具有强烈的构成现象;通过考察宜家家居等商场,学生发现许多设计产品与立体构成息息相关;通过参观毕加索等画展,学生发现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活生生的构成作品。二是通过塑造立体、体验构成等方式,感受三维形态和空间构架的关系,初步建立了立体与构成的意识。例如:通过“让材料立起来”(图1)、“让材料组合起来”(图2)两个即兴练习,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和感受到材料、材质、空间、构成的魅力,对立体构成有了初步的体验与尝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调研法入手,通过材料市场调研,研究创造立体构成所需的新材料,以及可转化为创意服装的新材料。我们知道,材料的创新是一切创新设计的根本,而立体构成的创新材料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可直接转换运用的材料,利用材料自身固有的材质属性、肌理、色彩等美感,直接运用以表达作者的设计思想(图3);二是可再加工改造运用的材料,通过一些加工装饰手段改变材料的原有属性,包括形体、肌理、色彩等,重新定义材料的形态语义,以满足作者的设计需求(图4)。由此,我们考察了许多的材料市场,例如:金属市场、木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小商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纸材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发现发掘收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创新材料,并分析出其基本属性特点和可改造属性语义,同时又分别以点、线、面、体不同形态分类整理在案,形成一个小型的材料资料库,为下一步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从实验法入手,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改造方法和连接固定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在不断尝试与实验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突破,从技术层面上对作品的完成起到保证作用。例如:光盘表面印刷装饰图案的方法;不锈钢插接固定的方法;玻璃器皿粘接固定的方法;各种线材编、结、织的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通过对各种创作工作室、民间手工基地的实地考察,现场体验学习,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深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四,从体验设计入手,针对不同的材料形态运用到构成设计中,有效地转化成自己的三维设计作品。如果说前面三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做的是基础准备,那么本环节则要体验从“创新材料”到“重构形态”再到“设计造物”的全过程,要求学生从灵感来源、理念表述、材料创新、形态重构、空间构架、色彩配搭、加工制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实训,特别是在人台上进行的空间创意体验设计具有服装专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作品《儒·雅》(图5),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元素之叠扇,作品直接运用折扇材料,并染色装饰成黑色,再运用旋转、重叠、发射的形式,在人体的胸、腰、胯处大胆的组合构成,力求通过黑色叠扇元素体现中国文人的儒雅风趣,极富创意。再如:作品《秋意》(图6),该作品试图表达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意境。首先在人体的胸、腰、胯处采用褐色皱纹包装纸,运用面层排法,堆积起层层叠叠荷叶摆,表达出秋天忙碌收获的热闹景象,又在胸前重复叠加堆积起金色的点状球体,表达出硕果累累景象,该作品无论是设计元素还是材料表达、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空间构成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设计理念。
二、注重团队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发挥学生自主创造力
由于立体构成从整体策划到创作过程再到完成作品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作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呈单一性独立式创作,往往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对全局的掌控不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因而制约了学生更大程度发挥自身创造能力的空间。而新教学模式采取了以建立团队为中心的合作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创作教学环节,从整体策划到作品完成都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共同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强调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最大力度的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长处,共同创作。从整体策划、设计图稿、材料选用、加工制作、完成作品等每个环节分工合作,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强调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在立体构成的设计创作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和环节比较多,每一个难点都可能制约创作的进程,因此要求学生共同出谋划策,不断试验,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能量解决问题,确保创作的有效完成(图7)。
再有,强调后期的总结分析,通过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对每次创作活动进行分类和归总,从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分别进行总结,从自我剖析到相互评价,总结出每次创作活动的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次创作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图7 学生团队自己创作自己展出的立体构成作品
三、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一般只针对最后作品进行考核,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情况评价,同时对作品的评价也不够细致,因而无法做到对学生整个学习状况的考核。在新教学模式中,改革了考核的方法,推进学生自主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双向调控作用,改单一作品评价为过程性考核方式,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力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养方面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无法用统一标尺衡量,进而通过团队内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自评、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主要从学习态度、过程中学习进步情况、专业素养、过程中素养增长情况、有无特别突出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优势和进步进而肯定自己,主动学习。
其次,从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推行动态管理之阶段式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主要针对每个阶段的审美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团队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其三,从设计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设计作品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和全过程学习中最集中的智慧表现,主要针对每个阶段作品和终极作品的设计理念、材料创新、形态要素、色彩表现、空间构架、构成形式、制作工艺、与服装、人体的和谐性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特别强调创新设计和专业审美,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最后,整合所有评价信息做出终极考评结果。此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通过阶段性的横向比较和过程中的纵向考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自主地改进修正,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习的力度。
四、结束语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此部分已完成,并撰文发表于《科学时代》2012年19期;二是构建全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整个改革过程紧密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从知识体系到教学形式,从学习方式到评价手段,都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青主编.《从“设计”走向设计.三维设计基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08.01.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
王立松(1968-),女,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立体构成;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本着科学的发展的眼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前期已完成了知识结构体系的改革,现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仍然是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如何与后期服装专业课程接轨的问题;二是解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三结合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构建动态实践教学形式,有力推进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立体构成课程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其形式程式化,基本只能体现在作业练习方面,比较单一。而新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更开放、更有力、更全面、更彻底,呈多元化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创新学习。
首先,从感受感知入手,本阶段从两个方面进入:一是通过观察自然、参观展览、考察市场等方式,研究自然形态和设计形态中的构成现象,直观感受服装、服饰或相关产品中的构成形式美,转换思维,提高三维设计的审美素养。例如:通过观察植物,学生发现铁树、柳枝等植物都具有强烈的构成现象;通过考察宜家家居等商场,学生发现许多设计产品与立体构成息息相关;通过参观毕加索等画展,学生发现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活生生的构成作品。二是通过塑造立体、体验构成等方式,感受三维形态和空间构架的关系,初步建立了立体与构成的意识。例如:通过“让材料立起来”(图1)、“让材料组合起来”(图2)两个即兴练习,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和感受到材料、材质、空间、构成的魅力,对立体构成有了初步的体验与尝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调研法入手,通过材料市场调研,研究创造立体构成所需的新材料,以及可转化为创意服装的新材料。我们知道,材料的创新是一切创新设计的根本,而立体构成的创新材料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可直接转换运用的材料,利用材料自身固有的材质属性、肌理、色彩等美感,直接运用以表达作者的设计思想(图3);二是可再加工改造运用的材料,通过一些加工装饰手段改变材料的原有属性,包括形体、肌理、色彩等,重新定义材料的形态语义,以满足作者的设计需求(图4)。由此,我们考察了许多的材料市场,例如:金属市场、木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小商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纸材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发现发掘收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创新材料,并分析出其基本属性特点和可改造属性语义,同时又分别以点、线、面、体不同形态分类整理在案,形成一个小型的材料资料库,为下一步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从实验法入手,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改造方法和连接固定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在不断尝试与实验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突破,从技术层面上对作品的完成起到保证作用。例如:光盘表面印刷装饰图案的方法;不锈钢插接固定的方法;玻璃器皿粘接固定的方法;各种线材编、结、织的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通过对各种创作工作室、民间手工基地的实地考察,现场体验学习,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深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四,从体验设计入手,针对不同的材料形态运用到构成设计中,有效地转化成自己的三维设计作品。如果说前面三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做的是基础准备,那么本环节则要体验从“创新材料”到“重构形态”再到“设计造物”的全过程,要求学生从灵感来源、理念表述、材料创新、形态重构、空间构架、色彩配搭、加工制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实训,特别是在人台上进行的空间创意体验设计具有服装专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作品《儒·雅》(图5),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元素之叠扇,作品直接运用折扇材料,并染色装饰成黑色,再运用旋转、重叠、发射的形式,在人体的胸、腰、胯处大胆的组合构成,力求通过黑色叠扇元素体现中国文人的儒雅风趣,极富创意。再如:作品《秋意》(图6),该作品试图表达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意境。首先在人体的胸、腰、胯处采用褐色皱纹包装纸,运用面层排法,堆积起层层叠叠荷叶摆,表达出秋天忙碌收获的热闹景象,又在胸前重复叠加堆积起金色的点状球体,表达出硕果累累景象,该作品无论是设计元素还是材料表达、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空间构成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设计理念。
二、注重团队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发挥学生自主创造力
由于立体构成从整体策划到创作过程再到完成作品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作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呈单一性独立式创作,往往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对全局的掌控不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因而制约了学生更大程度发挥自身创造能力的空间。而新教学模式采取了以建立团队为中心的合作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创作教学环节,从整体策划到作品完成都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共同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强调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最大力度的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长处,共同创作。从整体策划、设计图稿、材料选用、加工制作、完成作品等每个环节分工合作,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强调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在立体构成的设计创作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和环节比较多,每一个难点都可能制约创作的进程,因此要求学生共同出谋划策,不断试验,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能量解决问题,确保创作的有效完成(图7)。
再有,强调后期的总结分析,通过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对每次创作活动进行分类和归总,从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分别进行总结,从自我剖析到相互评价,总结出每次创作活动的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次创作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图7 学生团队自己创作自己展出的立体构成作品
三、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一般只针对最后作品进行考核,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情况评价,同时对作品的评价也不够细致,因而无法做到对学生整个学习状况的考核。在新教学模式中,改革了考核的方法,推进学生自主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双向调控作用,改单一作品评价为过程性考核方式,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力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养方面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无法用统一标尺衡量,进而通过团队内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自评、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主要从学习态度、过程中学习进步情况、专业素养、过程中素养增长情况、有无特别突出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优势和进步进而肯定自己,主动学习。
其次,从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推行动态管理之阶段式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主要针对每个阶段的审美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团队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其三,从设计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设计作品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和全过程学习中最集中的智慧表现,主要针对每个阶段作品和终极作品的设计理念、材料创新、形态要素、色彩表现、空间构架、构成形式、制作工艺、与服装、人体的和谐性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特别强调创新设计和专业审美,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最后,整合所有评价信息做出终极考评结果。此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通过阶段性的横向比较和过程中的纵向考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自主地改进修正,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习的力度。
四、结束语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此部分已完成,并撰文发表于《科学时代》2012年19期;二是构建全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整个改革过程紧密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从知识体系到教学形式,从学习方式到评价手段,都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青主编.《从“设计”走向设计.三维设计基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08.01.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
王立松(1968-),女,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