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求得东西部、城乡生态平衡
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有改善生态的功能。农业的外部效用即生态效用被全社会无偿享用,同时又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若没有广袤的大田作物、树林、水面调节气候,“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将变成缺氧、干燥、灼热、难以居住生存的孤岛:若没有西部的森林、草地保持水土,中、东部的水、旱灾害将变得频繁,少有宁日。因此,城市人应懂得城里的幸福有农村的生态奉献,东部人应懂得东部的繁荣有西部的生态奉献。城市的财富理应有一部分向农村转移补偿,东部的财富理应有一部分向西部转移补偿。如果没有这种转移,农村人和西部人单靠本身的经济实力,是无法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在贫困、饥饿的情况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损坏生态环境而维持起码的生存是必然的选择,其结果将有可能导致全局性的生态恶化,纵有巨资也难以治理,最后丧失治理的价值,陷于万劫不复之境。那不仅是西部的、农村的悲剧,也是东部的、城市的悲剧。只有在宏观范围内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才能避免生态恶化,保住山河秀美。当然,生态转移支付并不是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直接调款,而是通过向国家上缴足够的税金,由国家财政安排西部的、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1998年以来,国家用“以粮代赈”的方式支持西部农村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应进一步推广、完善。现在中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技术、农产品有害物质快速简便检测技术,等等。财政还应拨款引进国外农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在国内推广。目前我国各地的养殖场,环保检测合格的不到10%。对此,江苏省农科院已成功研制出专用于畜禽粪便处理的除臭发酵固湾菌剂,比从日本进口的粪便处理剂效果好,成本降低20%-30%,已在江苏、山东等省示范应用。太仓、海安、锡山等地皆在畜禽粪便处理上投入工业化生产,变害为利,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对开发研制者和推广应用者加以奖对农残超标监管力度不足,远不能适应国际上对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要求。现在亟须制定全国统一的生产基地环境标准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环保标准,并组建相应的认证机构。对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应实行严格的管理,培育一大批贯彻国际环保标准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法规,强化执行监督
十多年来我国已颁发《基本农东部的许多湖泊、水库由于过度养鱼而遭受污染,以致不能饮用,其损失远远大于养鱼收益,也有一个“退渔还清”的问题,亟须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治理。
加大财政投入,开发农业环保实用技术
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可改善从农村到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按“共同负担”原则,由政府投入财力大力开发。应制定鼓励政策,吸引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环保企业积极介入,开发、研制生物农药、无公害肥料、无污染饲料、可降解农用地膜、农励和支持。对沼气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食物链种植养殖等技术的推广亦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农业品的管理
WTO/TBT协议(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定,成员方在制定环境标准时,有国际标准的都要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参加国际标准履约行动。我国各项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以农药残留为例,目前我国农残限留量标准偏低,农残监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较弱,对农药和农产品的覆盖面较窄,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见到一个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对各地农业生态建设也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问题,原有的法律法规与国际上环保法规的差距在拉大。有些领域如土壤污染、流域污染等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应借鉴国外的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完善国家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追究法律责任,从而确保山川秀美,农业安全。
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有改善生态的功能。农业的外部效用即生态效用被全社会无偿享用,同时又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若没有广袤的大田作物、树林、水面调节气候,“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将变成缺氧、干燥、灼热、难以居住生存的孤岛:若没有西部的森林、草地保持水土,中、东部的水、旱灾害将变得频繁,少有宁日。因此,城市人应懂得城里的幸福有农村的生态奉献,东部人应懂得东部的繁荣有西部的生态奉献。城市的财富理应有一部分向农村转移补偿,东部的财富理应有一部分向西部转移补偿。如果没有这种转移,农村人和西部人单靠本身的经济实力,是无法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在贫困、饥饿的情况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损坏生态环境而维持起码的生存是必然的选择,其结果将有可能导致全局性的生态恶化,纵有巨资也难以治理,最后丧失治理的价值,陷于万劫不复之境。那不仅是西部的、农村的悲剧,也是东部的、城市的悲剧。只有在宏观范围内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才能避免生态恶化,保住山河秀美。当然,生态转移支付并不是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直接调款,而是通过向国家上缴足够的税金,由国家财政安排西部的、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1998年以来,国家用“以粮代赈”的方式支持西部农村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应进一步推广、完善。现在中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技术、农产品有害物质快速简便检测技术,等等。财政还应拨款引进国外农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在国内推广。目前我国各地的养殖场,环保检测合格的不到10%。对此,江苏省农科院已成功研制出专用于畜禽粪便处理的除臭发酵固湾菌剂,比从日本进口的粪便处理剂效果好,成本降低20%-30%,已在江苏、山东等省示范应用。太仓、海安、锡山等地皆在畜禽粪便处理上投入工业化生产,变害为利,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对开发研制者和推广应用者加以奖对农残超标监管力度不足,远不能适应国际上对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要求。现在亟须制定全国统一的生产基地环境标准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环保标准,并组建相应的认证机构。对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应实行严格的管理,培育一大批贯彻国际环保标准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法规,强化执行监督
十多年来我国已颁发《基本农东部的许多湖泊、水库由于过度养鱼而遭受污染,以致不能饮用,其损失远远大于养鱼收益,也有一个“退渔还清”的问题,亟须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治理。
加大财政投入,开发农业环保实用技术
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可改善从农村到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按“共同负担”原则,由政府投入财力大力开发。应制定鼓励政策,吸引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环保企业积极介入,开发、研制生物农药、无公害肥料、无污染饲料、可降解农用地膜、农励和支持。对沼气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食物链种植养殖等技术的推广亦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农业品的管理
WTO/TBT协议(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定,成员方在制定环境标准时,有国际标准的都要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参加国际标准履约行动。我国各项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以农药残留为例,目前我国农残限留量标准偏低,农残监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较弱,对农药和农产品的覆盖面较窄,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见到一个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对各地农业生态建设也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问题,原有的法律法规与国际上环保法规的差距在拉大。有些领域如土壤污染、流域污染等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应借鉴国外的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完善国家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追究法律责任,从而确保山川秀美,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