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汪邦彦老校长面对工艺美术人材青黄不接的特定历史现状,就着力强调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材培养的观点。尤其在创作上旗帜鲜明地提出:
“标新立异,贵在创新”的理念。时隔三十多年老校长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前辈的远见卓识却深深地铭记在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学生们的心中,使后来者在创作时终生受益。我是一九七三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玉雕专业的,直到现在对玉雕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得益于老校长的教诲,一直坚持作品创作的独创性。现就手上的几件翡翠玉雕作品谈点感受。
一、立足创新慧眼识料
作品《麒嶙送子》原料在深圳某料行购得,此料呈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状,高约十五公分。表面有一层杂乱粗糙的赭黄色表皮,一头顶部被打磨出一小部分带淡绿的翠色,虽为玻璃底但料质显得花白且裂纹纵横,其中有条斜穿的大裂纹几乎将本来就很小的料分割成两半。由于其貌不扬被人忽略了,当得知我要此料时料行的总经理几乎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这块几近报废或被认为只能做几个小挂件的被丢在墙角无人问津的料居然也有人要,心中暗自窃喜,即刻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我。得料后我即进行了大胆的剥料处理,在毫不犹豫地去除一切裂纹的同时,将裂纹周边那些花白带棉絮状的料质,哪怕就是夹杂有绿色表现的部分也不可惜,一并去除。剔除干净后感觉很幸运,那条大裂纹的根部尚有约一公分宽的地方是连着的,判定它不会裂成两半,能保住料的完整性。至此一块晶莹剔透而带有红皮的玻璃种的三彩料就呈现在眼前,非常难得,让人爱不释手。面对这块沟壑纵横,坑坑洼洼也就手掌一般大的料,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以小做大。从麒麟胸部拉一根链条与底座下的料相连之后取下,这样作品一下子就变大了许多。第二步,设计时充分利用好绿色和红皮部分,突出三彩料的效果。第三步就是精心制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作品以别样的姿态展示了它特有的风采,使人绝对想象不到它曾是一块问题多多毫不成器的小毛料而已。可见匠心独运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则能使平庸变鲜亮。创新意识首先在选料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你敢买别人不敢买或不要的料,也可买到别人买不到的高质低价料。后来料商曾看到过此作品,竟然不相信就是那块原料做的,当时他一脸帐然若失的神情溢干言表。
二、立足创新标新立异、
作品《三秋吊件》原石为被切割成约两公分厚的菱形状,带有色正浓烈的多点绿色和部分优质红皮,是典型的红翡绿翠型老坑料,比较难得。原卖主本想从此料中套取一只三彩手镯,其镯芯和边角料再可做几个小挂件的。没想到开料后料体上遍体布满了平行排列着的半到一公分左右短而浅的裂纹,裂纹做在首饰上可是犯大忌的。束手无策与无奈之下只得将此料出让。如获至宝的我欣喜之余面对设计上的难题也烦恼了好一阵子,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筹莫展而无从下手。偶尔在某珠宝行见一马鞍戒和我那块料质相同但售价却奇高,灵感一闪念间迅速回家拿起料反复观之,居然在料的中部也有一条色正浓烈的绿带并能避让掉所有裂纹,可取下一枚通体都是玉的马鞍戒来的。但问题是如果掏一个洞取之则此料的中间就出现了一个大空洞十分难看,其它部分也就只能分割得四分五裂做几个小挂件而已了,大料小做岂不可惜!能否做到惜料如金将此料用到极限呢?巧的是料的正面正好被一片较大的红皮所遮掩。在精确计算其料的厚度之后我充分利用现代雕刻机在技术制作上的优势,用挖扣的方法先把马鞍戒在原料上制作成形,当挖到红皮出现时停止,再用原本勾线补阴用的勾铊在马鞍戒的内外圈将其割穿使其脱落,最后经过磨制,一个老坑种的高绿翡翠马鞍戒就诞生了,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整块料的价格,而把整块料翻过来又不破坏它的完整性。我在设计上尽量保持此菱形料的形制,但在、右下边的上缘套制出可活动的一个小吊件,这样大吊件中又吊着一个小吊件,既保持了原来菱形的规整又打破了它呆板的一面,力求巧妙而有趣。作品上有多条细长形的空隙和细密缠绕,盘根错节的瓜藤,尽量使其密而不密乱而不乱,原意为避开那短而多的裂纹所为,最后的效果反倒别有一番情趣,将玲珑剔透的海派风格尽可能演绎得淋漓尽致。经验告诉我:一些原本感觉无从下手的料,只要树立创新理念勇于标新立异,设计出的作品往往会使其有更出彩的表现。
三、立足创新雕出特色、
作品《红脸戏龙罗汉》,原石为一块被切割的老坑种边角料,约二十公分高,其料的形状呈浅半圆状,料的外表表现非常有特点,当去除最外面粗沙质后,上半部先露出一层乳白夹淡黄色的表皮还带着多点绿色,再挖下去就垒被深浅不一的红皮包住,色彩之丰富真可谓一块多彩奇料啊!这就为创意设计提供了极佳的表现机会。经过反复地琢磨和巧妙构思,决定全件作品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并在表皮上大做文章,玉料底降其次。大胆地将人的脸部雕成一个红脸罗汉,其表情怒目圆睁十分威严,大有掌控万物之气概而又不失嬉戏诙谐之神情,额上一颗深绿色的宝珠为其护身符。作品以火龙珠为视觉中心,一条白龙和一条赤龙口吐祥云面对火龙珠相向戏之,第三颗白色的明珠高悬其中寓意三星高照,三颗宝珠在火焰纹的烘托下显得分外明亮,十分醒目。双龙的飞舞灵动和人物的沉着稳重形成了强烈对比,动静相宜,努力使整个作品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相信能留给人们较深的印象。
四、立足创新锦上添花
作品《白菜之恋》,原石为一块较大而上乘的紫翠色的明料,非常昂贵。同上面几例相比,料的表现早已一目了然,关键是如何将大自然赐于人类的这些珍稀原石料尽显其耀眼的光芒。我的体会是八个字:恰到好处,锦上添花。不足谓之拙作,是种浪费,过之谓之画蛇添足,更是种糟踏。高档料在行业内一般是首选做手饰的,故已开成砖头状,现改做摆件,那定是料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得已而为之。这时设计就成了关键,我先根据料的裂纹走向,大胆除去一些不必要的部分,将绿色充分显露出来,然后将原来呆板的砖头形状破之,再刮去棱棱角角,使整个料形从多角度看能有一种连成一气又富于变化的感觉。构思也在整料时产生,最后确定做个大白菜,因大白菜的整体性可保住紫色的浓度。在一棵硕大的紫花白菜上两只青蛙在窃窃私语,忘情的淡情说爱,由于过分的专注居然让一条它们最爱吃的大青虫悠然自得地从身边蹒跚而过。设定这个特定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较有趣地把两种本为天敌的物种有机而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情趣,所谓的锦添花上,此为一例。
综上所述,本人深深体会到在玉雕创作过程中,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新创意并非是件一朝一夕容易做到的事,举例的作品也并非是十分成功的,只是做了一定的探索而已。同行中早有先见者在艰辛摸索,也不乏成功之作。这篇文章仅想以此作为一个契机,投石问路,为创新之路添一把柴禾,让汪邦彦老校长那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光芒再次感召同仁们继续不懈地努力探索下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上来讲,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没有传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光有传承没有创新,如一味的仿古,拟古而不化,传统技艺也将暗然失色。唯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玉雕这一国粹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才能具有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旦愿玉雕这一工艺美术的奇葩永放光芒。
“标新立异,贵在创新”的理念。时隔三十多年老校长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前辈的远见卓识却深深地铭记在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学生们的心中,使后来者在创作时终生受益。我是一九七三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玉雕专业的,直到现在对玉雕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得益于老校长的教诲,一直坚持作品创作的独创性。现就手上的几件翡翠玉雕作品谈点感受。
一、立足创新慧眼识料
作品《麒嶙送子》原料在深圳某料行购得,此料呈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状,高约十五公分。表面有一层杂乱粗糙的赭黄色表皮,一头顶部被打磨出一小部分带淡绿的翠色,虽为玻璃底但料质显得花白且裂纹纵横,其中有条斜穿的大裂纹几乎将本来就很小的料分割成两半。由于其貌不扬被人忽略了,当得知我要此料时料行的总经理几乎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这块几近报废或被认为只能做几个小挂件的被丢在墙角无人问津的料居然也有人要,心中暗自窃喜,即刻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我。得料后我即进行了大胆的剥料处理,在毫不犹豫地去除一切裂纹的同时,将裂纹周边那些花白带棉絮状的料质,哪怕就是夹杂有绿色表现的部分也不可惜,一并去除。剔除干净后感觉很幸运,那条大裂纹的根部尚有约一公分宽的地方是连着的,判定它不会裂成两半,能保住料的完整性。至此一块晶莹剔透而带有红皮的玻璃种的三彩料就呈现在眼前,非常难得,让人爱不释手。面对这块沟壑纵横,坑坑洼洼也就手掌一般大的料,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以小做大。从麒麟胸部拉一根链条与底座下的料相连之后取下,这样作品一下子就变大了许多。第二步,设计时充分利用好绿色和红皮部分,突出三彩料的效果。第三步就是精心制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作品以别样的姿态展示了它特有的风采,使人绝对想象不到它曾是一块问题多多毫不成器的小毛料而已。可见匠心独运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则能使平庸变鲜亮。创新意识首先在选料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你敢买别人不敢买或不要的料,也可买到别人买不到的高质低价料。后来料商曾看到过此作品,竟然不相信就是那块原料做的,当时他一脸帐然若失的神情溢干言表。
二、立足创新标新立异、
作品《三秋吊件》原石为被切割成约两公分厚的菱形状,带有色正浓烈的多点绿色和部分优质红皮,是典型的红翡绿翠型老坑料,比较难得。原卖主本想从此料中套取一只三彩手镯,其镯芯和边角料再可做几个小挂件的。没想到开料后料体上遍体布满了平行排列着的半到一公分左右短而浅的裂纹,裂纹做在首饰上可是犯大忌的。束手无策与无奈之下只得将此料出让。如获至宝的我欣喜之余面对设计上的难题也烦恼了好一阵子,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筹莫展而无从下手。偶尔在某珠宝行见一马鞍戒和我那块料质相同但售价却奇高,灵感一闪念间迅速回家拿起料反复观之,居然在料的中部也有一条色正浓烈的绿带并能避让掉所有裂纹,可取下一枚通体都是玉的马鞍戒来的。但问题是如果掏一个洞取之则此料的中间就出现了一个大空洞十分难看,其它部分也就只能分割得四分五裂做几个小挂件而已了,大料小做岂不可惜!能否做到惜料如金将此料用到极限呢?巧的是料的正面正好被一片较大的红皮所遮掩。在精确计算其料的厚度之后我充分利用现代雕刻机在技术制作上的优势,用挖扣的方法先把马鞍戒在原料上制作成形,当挖到红皮出现时停止,再用原本勾线补阴用的勾铊在马鞍戒的内外圈将其割穿使其脱落,最后经过磨制,一个老坑种的高绿翡翠马鞍戒就诞生了,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整块料的价格,而把整块料翻过来又不破坏它的完整性。我在设计上尽量保持此菱形料的形制,但在、右下边的上缘套制出可活动的一个小吊件,这样大吊件中又吊着一个小吊件,既保持了原来菱形的规整又打破了它呆板的一面,力求巧妙而有趣。作品上有多条细长形的空隙和细密缠绕,盘根错节的瓜藤,尽量使其密而不密乱而不乱,原意为避开那短而多的裂纹所为,最后的效果反倒别有一番情趣,将玲珑剔透的海派风格尽可能演绎得淋漓尽致。经验告诉我:一些原本感觉无从下手的料,只要树立创新理念勇于标新立异,设计出的作品往往会使其有更出彩的表现。
三、立足创新雕出特色、
作品《红脸戏龙罗汉》,原石为一块被切割的老坑种边角料,约二十公分高,其料的形状呈浅半圆状,料的外表表现非常有特点,当去除最外面粗沙质后,上半部先露出一层乳白夹淡黄色的表皮还带着多点绿色,再挖下去就垒被深浅不一的红皮包住,色彩之丰富真可谓一块多彩奇料啊!这就为创意设计提供了极佳的表现机会。经过反复地琢磨和巧妙构思,决定全件作品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并在表皮上大做文章,玉料底降其次。大胆地将人的脸部雕成一个红脸罗汉,其表情怒目圆睁十分威严,大有掌控万物之气概而又不失嬉戏诙谐之神情,额上一颗深绿色的宝珠为其护身符。作品以火龙珠为视觉中心,一条白龙和一条赤龙口吐祥云面对火龙珠相向戏之,第三颗白色的明珠高悬其中寓意三星高照,三颗宝珠在火焰纹的烘托下显得分外明亮,十分醒目。双龙的飞舞灵动和人物的沉着稳重形成了强烈对比,动静相宜,努力使整个作品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相信能留给人们较深的印象。
四、立足创新锦上添花
作品《白菜之恋》,原石为一块较大而上乘的紫翠色的明料,非常昂贵。同上面几例相比,料的表现早已一目了然,关键是如何将大自然赐于人类的这些珍稀原石料尽显其耀眼的光芒。我的体会是八个字:恰到好处,锦上添花。不足谓之拙作,是种浪费,过之谓之画蛇添足,更是种糟踏。高档料在行业内一般是首选做手饰的,故已开成砖头状,现改做摆件,那定是料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得已而为之。这时设计就成了关键,我先根据料的裂纹走向,大胆除去一些不必要的部分,将绿色充分显露出来,然后将原来呆板的砖头形状破之,再刮去棱棱角角,使整个料形从多角度看能有一种连成一气又富于变化的感觉。构思也在整料时产生,最后确定做个大白菜,因大白菜的整体性可保住紫色的浓度。在一棵硕大的紫花白菜上两只青蛙在窃窃私语,忘情的淡情说爱,由于过分的专注居然让一条它们最爱吃的大青虫悠然自得地从身边蹒跚而过。设定这个特定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较有趣地把两种本为天敌的物种有机而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情趣,所谓的锦添花上,此为一例。
综上所述,本人深深体会到在玉雕创作过程中,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新创意并非是件一朝一夕容易做到的事,举例的作品也并非是十分成功的,只是做了一定的探索而已。同行中早有先见者在艰辛摸索,也不乏成功之作。这篇文章仅想以此作为一个契机,投石问路,为创新之路添一把柴禾,让汪邦彦老校长那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光芒再次感召同仁们继续不懈地努力探索下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上来讲,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没有传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光有传承没有创新,如一味的仿古,拟古而不化,传统技艺也将暗然失色。唯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玉雕这一国粹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才能具有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旦愿玉雕这一工艺美术的奇葩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