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宁:互联网时代与当代中国建筑传媒

来源 :住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雄全(以下简称"欧"):李老师,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建筑传媒。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建筑媒体的受众群已经不单局限于专业人士,越来越为普通大众所熟知。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建筑媒体,如ArchDaily、谷德、有方、UED等,却在当今的建筑传播领域占据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您怎么看待这些新兴网络媒体的崛起现象?
其他文献
2003年长垣供水处成立以来不断提高供水管理水平,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把引黄供水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为长垣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安居乐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
此文选自《蔡和森传》第三章中的五、六、七、八节,原题是《实践》。该书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特选其一部分予以转载。转载时,本刊有删改。
1引言"环刀"是堤防加固、水库筑坝、水渠筑堤等土方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检测土方干密度的必备工具。在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渠堤施工中,土方填筑量非常大,土方干密度检测"
<正> 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不仅具有能动性,也具有与其相反相成的另一特性——适应性。适应性和能动性是主体固有的二重属性。我们在肯定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应该对主体的适应性予以揭示和探讨。一、主体适应性的表现主体的适应性即指:主体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顺应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而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改造的特性。人类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处理这一关系,对活动主体来说,一方面要能动地
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历史见证乃至人类共同遗产,服务于其现实价值理念和对于历史的阐释,而遗址博物馆这一对考古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方式,结合了考古遗址现场与出土
<正> 近日,翻阅我院学报,深感有些文章太长.于是随手统计三本,得出如下一组数字: 据说有些人认为:论文不长就没有份量,不长也不足以显示学问。于是使劲将文章拉长。某些真知灼见也就淹没在闲言赘语之中了. 其实,论文有无份量,不是以文字的多寡为标志;作者有无水平,更非以作品篇幅长短来衡量.应该说:文章以言简意賅为上品. 前年十月,中国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因病未能参加在山东召开的《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写了首诗寄给大会。其诗序云:
通常对乡土建筑进行研究时,关注对象主要是保留至今的在建筑类型学上具有意义的历史建筑,而乡土建筑在当代的演化相对被忽视。本研究通过对侗族主要分布区黔桂湘三省区交界处
职工教育培训是基层单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治黄工作的未来,支撑着黄河基层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实现治黄事业跨越式发展的
<正> 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论证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一般的事物,一种是一般的一般事物;一种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的一般事物。列宁在文章中摘引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一段话:“一般乃是一个贫乏的规定,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本质的一般。”在引文旁边,他加了一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在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后,很受教益。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我想对这个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重点是关于生产力的要素问题,一方面与老前辈孙冶方同志商榷,另一方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其他同志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