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岭南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了岭南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通过逸泉山庄“岭南粤园”这一工程实例探讨了新时代下传统岭南风格如何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并展望今后岭南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岭南建筑溯源
岭南建筑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最远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岭南地区发展迅速,岭南建筑开始形成比较鲜明的地方特点,至明清时期,岭南建筑在建筑种类、规模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清末由于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岭南建筑中也出现了许多欧洲人物形象符号、西方装饰建筑材料等的元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岭南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特征
1.注重实用功能
岭南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特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沿海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空气潮湿,夏季多有台风。正是这种气候特征,岭南建筑大多注重通风遮阳隔热,充分利用建筑形体特点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如西关大屋中的天井、趟拢门等,都是适应这种地方特殊气候的产物。岭南建筑中的骑楼同样是出于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而出现的特有建筑形式。注重实用功能就是岭南建筑设计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岭南建筑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而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2.多种文化的融合
岭南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清末的西关大屋等建筑风格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后来西洋建筑大规模传入,中西建筑开始融合,像商业建筑中的“骑楼”就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征。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如花柱式、宝瓶栏杆、雕花等也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岭南建筑上,并形成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洋为中用”是岭南建筑文化中的又一特点。
3.与时俱进,独立创新
岭南地区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从不固执于原有形式的文化特征。追求“时尚”风格,追求先进建筑技术,采用先进建筑材料,立足自身功能考虑,都是岭南建筑文化的内涵。突破自我,紧跟时代特征是岭南建筑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不同时期岭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各式各样外貌特征的内因。立足自我不断创新,使岭南建筑充满了活力。
三、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岭南风格
“创新”是岭南建筑的重要文化特征,工业化时代下建筑技术,材料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也有各种不同要求。传统建筑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需要,怎样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成为建筑师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将通过逸泉山庄“岭南粤园”这一工程实例,探讨一下新时代下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运用。
逸泉山庄是一个以低密度住宅为主的大型郊区楼盘,位于广州市从化神岗地区流溪河畔105国道旁,距广州市中心约60公里。北部是风云岭自然生态保护区。小区内结合流溪河的美丽景色和原地形地貌,开挖了大型人工湖。“岭南粤园”是逸泉山庄的其中一期。整个“岭南粤园”的规划指导思想就是以住宅建筑组团围合园林,小区内共有9个组团园林,每个组团各具特色,九个组团庭园在园林设计中,也分别体现了岭南地区悠久的文化内涵。这一规划方式有其明显优点:
1、合理组织内部空间,形成了与庭院相结合的开敞空间,使通风降温和遮阳隔热效应得到发挥。
2、通过重新设计组合,有序地处理不同类型空间的过渡,形成独具岭南特色、具备自然通风效果的空间序列。根据了环境及功能需求,灵活地运用传统岭南建筑的空间类型,
3、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借鉴传统岭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力求开敞、自由、流畅,与自然环境结合。
4、学习优秀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竖向运用立体庭院、空中花园等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将其空间体系立体化地运用于现代岭南建筑设计当中。
5、依据岭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岭南建筑空间具有容纳多种活动内容的特征。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宜结合庭院设置相应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空间的合理利用满足多样化的公共使用需求。
岭南粤园的单体设计同样把“庭院”这个概念融入到住宅设计中,使整个小区别具传统魅力又富有现代活力。
(1)以“庭院”空间来组织住宅布局
不同于以往住宅独立布置,花园四周围绕的布局方式,岭南粤园独立住宅以“庭院”作为住宅的核心空间,功能房间围绕庭院布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為融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改善了住宅的采光、通风,又能借庭院之景融入到生活环境之中,别具岭南韵味,与中国“阴阳互合”哲理思想不谋而合,把岭南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
(2)围而不闭的“庭院”空间
空间在于流动与渗透,住宅的内部庭院采取了一个半围合的空间组合方式,使内部的庭院与外部的花园,小区的组团绿化互相渗透,相映成趣。“巧于因借”也是中国造园手法的一种体现,传统的设计理念并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反而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见图1)
(3)建筑外观融合岭南风格
住宅采用了传统的硬山双坡屋顶形式。同时根据实际的混凝土屋面挂瓦的构造特点,对坡屋顶进行了简化,取消了斗拱、升起等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与做法。外观上,山墙和屋面交叠,形成变化丰富的组合方式。两层的建筑,高低错落,伴以透空廊,增强了形体的空间感。外墙面汲取了传统岭南庭院的青灰色调,以灰色面砖为主;顶部1/3墙面有所突破,用白色涂料,增加了几分现代、典雅的气质;屋面挂深灰色瓦。黑、白、灰三色构成了岭南粤园传统意境的基色。主要功能用房的窗,考虑到使用方便,还是采用了住宅常用的铝合金框透明玻璃和标准的窗样式;但增加了两个细部元素呼应传统:一个是铝框涂木褐色,另一个是增加深灰色凸窗套。
总体来说,住宅外观融合了传统岭南建筑的形式和基本色调,以现代构图方式和手法来重构传统气息。
(4)结合岭南气候特色建筑设计
针对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传统岭南建筑总结出以强化自然通风对流为主的一系列设计手法。岭南建筑由于占地面积小,所以常将建筑物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地布置,用“联房广厦”的方式围成内庭院林空间,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敞厅、冷巷、天井、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岭南建筑中。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处理上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序列,运用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原理,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新的空间序列建立的同时,也形成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造园用地虽然不多,但园内石沼桥廊、古墓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
岭南园林是建筑包围着园林,而这类园林的特点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园造园,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在园主人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实在,庭园设置不在乎大与全,而在于实用。
正如之前所说,岭南气候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使岭南建筑根据其特色气候进行了节能性的建筑设计,大多数使用了内遮阳,外遮阳的使用比例较低。岭南粤园”从建筑规划设计初期就完全采用了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节能的建筑住宅小区,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同步考虑。例如:
1、竹简屋:后天井比前天井深,平天台紧靠前天井,室内净空较高,坡屋顶后坡比前坡长,而活动天窗开在后坡上。由于设置了冷巷,就有热压作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因冷巷多为南北向,还必须形成阴影区,起到隔热和遮阳的作用。
2、骑楼:由于骑楼独特的建筑形态,夏季中午前后,炎热的日晒被其顶盖遮挡,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又被柱列和街道对面的骑楼遮挡,人行道大部分面积不受太阳直接辐射,来自街道表面的长波热辐射较少。
3、围龙屋:围龙屋的外墙很少开窗或不开窗,空气受热时间较少,院落就起到拔风作用,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带走热量。而且院落与室内空间形成气流系统,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还解决了日照、保温、隔热、隔噪音等问题。
总而言之,从选址朝向,到布局方式,再到建筑形式等,都讲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达到节能的设计目的。
四、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展望
岭南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装饰上,而应更多的关注文化中的本质特征,更多的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节能等方面下功夫,建筑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建材优势,创造一个更舒适宜人、更符合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年.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6月.
[4]夏世昌,莫伯志 《岭南庭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
关键词: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岭南建筑溯源
岭南建筑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最远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岭南地区发展迅速,岭南建筑开始形成比较鲜明的地方特点,至明清时期,岭南建筑在建筑种类、规模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清末由于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岭南建筑中也出现了许多欧洲人物形象符号、西方装饰建筑材料等的元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岭南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特征
1.注重实用功能
岭南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特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沿海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空气潮湿,夏季多有台风。正是这种气候特征,岭南建筑大多注重通风遮阳隔热,充分利用建筑形体特点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如西关大屋中的天井、趟拢门等,都是适应这种地方特殊气候的产物。岭南建筑中的骑楼同样是出于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而出现的特有建筑形式。注重实用功能就是岭南建筑设计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岭南建筑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而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2.多种文化的融合
岭南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清末的西关大屋等建筑风格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后来西洋建筑大规模传入,中西建筑开始融合,像商业建筑中的“骑楼”就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征。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如花柱式、宝瓶栏杆、雕花等也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岭南建筑上,并形成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洋为中用”是岭南建筑文化中的又一特点。
3.与时俱进,独立创新
岭南地区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从不固执于原有形式的文化特征。追求“时尚”风格,追求先进建筑技术,采用先进建筑材料,立足自身功能考虑,都是岭南建筑文化的内涵。突破自我,紧跟时代特征是岭南建筑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不同时期岭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各式各样外貌特征的内因。立足自我不断创新,使岭南建筑充满了活力。
三、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岭南风格
“创新”是岭南建筑的重要文化特征,工业化时代下建筑技术,材料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也有各种不同要求。传统建筑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需要,怎样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成为建筑师一个重要课题。以下将通过逸泉山庄“岭南粤园”这一工程实例,探讨一下新时代下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运用。
逸泉山庄是一个以低密度住宅为主的大型郊区楼盘,位于广州市从化神岗地区流溪河畔105国道旁,距广州市中心约60公里。北部是风云岭自然生态保护区。小区内结合流溪河的美丽景色和原地形地貌,开挖了大型人工湖。“岭南粤园”是逸泉山庄的其中一期。整个“岭南粤园”的规划指导思想就是以住宅建筑组团围合园林,小区内共有9个组团园林,每个组团各具特色,九个组团庭园在园林设计中,也分别体现了岭南地区悠久的文化内涵。这一规划方式有其明显优点:
1、合理组织内部空间,形成了与庭院相结合的开敞空间,使通风降温和遮阳隔热效应得到发挥。
2、通过重新设计组合,有序地处理不同类型空间的过渡,形成独具岭南特色、具备自然通风效果的空间序列。根据了环境及功能需求,灵活地运用传统岭南建筑的空间类型,
3、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借鉴传统岭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力求开敞、自由、流畅,与自然环境结合。
4、学习优秀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竖向运用立体庭院、空中花园等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将其空间体系立体化地运用于现代岭南建筑设计当中。
5、依据岭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岭南建筑空间具有容纳多种活动内容的特征。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宜结合庭院设置相应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空间的合理利用满足多样化的公共使用需求。
岭南粤园的单体设计同样把“庭院”这个概念融入到住宅设计中,使整个小区别具传统魅力又富有现代活力。
(1)以“庭院”空间来组织住宅布局
不同于以往住宅独立布置,花园四周围绕的布局方式,岭南粤园独立住宅以“庭院”作为住宅的核心空间,功能房间围绕庭院布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為融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改善了住宅的采光、通风,又能借庭院之景融入到生活环境之中,别具岭南韵味,与中国“阴阳互合”哲理思想不谋而合,把岭南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
(2)围而不闭的“庭院”空间
空间在于流动与渗透,住宅的内部庭院采取了一个半围合的空间组合方式,使内部的庭院与外部的花园,小区的组团绿化互相渗透,相映成趣。“巧于因借”也是中国造园手法的一种体现,传统的设计理念并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反而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见图1)
(3)建筑外观融合岭南风格
住宅采用了传统的硬山双坡屋顶形式。同时根据实际的混凝土屋面挂瓦的构造特点,对坡屋顶进行了简化,取消了斗拱、升起等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与做法。外观上,山墙和屋面交叠,形成变化丰富的组合方式。两层的建筑,高低错落,伴以透空廊,增强了形体的空间感。外墙面汲取了传统岭南庭院的青灰色调,以灰色面砖为主;顶部1/3墙面有所突破,用白色涂料,增加了几分现代、典雅的气质;屋面挂深灰色瓦。黑、白、灰三色构成了岭南粤园传统意境的基色。主要功能用房的窗,考虑到使用方便,还是采用了住宅常用的铝合金框透明玻璃和标准的窗样式;但增加了两个细部元素呼应传统:一个是铝框涂木褐色,另一个是增加深灰色凸窗套。
总体来说,住宅外观融合了传统岭南建筑的形式和基本色调,以现代构图方式和手法来重构传统气息。
(4)结合岭南气候特色建筑设计
针对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传统岭南建筑总结出以强化自然通风对流为主的一系列设计手法。岭南建筑由于占地面积小,所以常将建筑物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地布置,用“联房广厦”的方式围成内庭院林空间,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敞厅、冷巷、天井、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岭南建筑中。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处理上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序列,运用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原理,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新的空间序列建立的同时,也形成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造园用地虽然不多,但园内石沼桥廊、古墓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
岭南园林是建筑包围着园林,而这类园林的特点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园造园,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在园主人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实在,庭园设置不在乎大与全,而在于实用。
正如之前所说,岭南气候春季潮湿、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气候特征,使岭南建筑根据其特色气候进行了节能性的建筑设计,大多数使用了内遮阳,外遮阳的使用比例较低。岭南粤园”从建筑规划设计初期就完全采用了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节能的建筑住宅小区,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同步考虑。例如:
1、竹简屋:后天井比前天井深,平天台紧靠前天井,室内净空较高,坡屋顶后坡比前坡长,而活动天窗开在后坡上。由于设置了冷巷,就有热压作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因冷巷多为南北向,还必须形成阴影区,起到隔热和遮阳的作用。
2、骑楼:由于骑楼独特的建筑形态,夏季中午前后,炎热的日晒被其顶盖遮挡,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又被柱列和街道对面的骑楼遮挡,人行道大部分面积不受太阳直接辐射,来自街道表面的长波热辐射较少。
3、围龙屋:围龙屋的外墙很少开窗或不开窗,空气受热时间较少,院落就起到拔风作用,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带走热量。而且院落与室内空间形成气流系统,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还解决了日照、保温、隔热、隔噪音等问题。
总而言之,从选址朝向,到布局方式,再到建筑形式等,都讲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达到节能的设计目的。
四、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展望
岭南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装饰上,而应更多的关注文化中的本质特征,更多的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节能等方面下功夫,建筑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建材优势,创造一个更舒适宜人、更符合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年.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6月.
[4]夏世昌,莫伯志 《岭南庭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