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第三次女性主义的浪潮中,并迅速发展。它既是女性主义的新方向,也是生态主义的新突破,从环境与文化两个方面出发,女性主义理论与生态批评理论相互借鉴,探究保护生态环境和女性权益,反抗父权统治和压迫。本文从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男性与自然的关系、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生态女性主义在文中的表现。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生态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夏续元(1994-),女,汉,山东郓城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一、引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把生态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运用到她的作品中,如《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等。她认为女权主义者应该关注生态问题,为争取女性、自然与男性平等而斗争。因为女性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归宿是相似的。阿特伍德的小说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她被认为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影响了文学中的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
  二、生态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中的生态女性主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的产物。法国作家弗朗索瓦·爱波尼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目标是将被认为是分离的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结合起来,以便以一个全新的模式重塑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特殊的亲密性。女性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的循环过程相似,都有一定的周期。另一方面,女性与自然处于父权意识形态的同一位置——作为父权制的下级和附属品而存在。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的概念框架把女性和自然都联系在一起,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批判男权意识形态,希望男性、女性、自然都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谐地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社区中,没有支配,没有控制。
  三、《使女的故事》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一)男性与使女的关系
  作者描绘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元首以大主教自称,奉行原教旨主义。因为圣经中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即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被列为次等公民,受男性支配。许多工作的女性失去职位,因为统治阶级觉得女性的职能就是家务和生育。女性不仅工作被剥夺,财产也被丈夫或男性亲属接管。女性还被剥夺了姓名和受教育的权利,彻底依赖男性,成为男性统治阶级的没有思想的工具。在次等公民中,女性也有等级划分。大主教的妻子地位最高,但也要遵从丈夫的要求。不服从统治的女性则被分配清理垃圾和核泄漏废物,处理尸体。过不了多久,这些人的鼻子、皮肤就会脱落。具有生育功能的女性被称为使女,其唯一职能就是为人类繁衍而成为男性的生育机器,连自杀都是不允许的。在基列国,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生存的权利也毫无可言。
  (二)男性和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自然的悲惨状况,呼吁人们珍惜环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使女的故事》中的二元论和父权制被演绎到荒谬的地步。在基列国,自然和文明处于两个极端,文明导致了自然的贫瘠。与此同时,男女之间的严重对立导致人类社会濒临灭亡。在男权意识形态的观念下,基督教认为,人类认为他们是所有生物的主人,自然是由人类主宰的,人们向自然炫耀他们的主动权,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人类很快遭到了自然的疯狂报复。人们体中残留着放射性元素,杀虫剂等等。使女们要接受家族中是否有橙剂的中毒者,从而判断是否有生育功能;整个沿海区都在休渔期,以弥补过度捕捞而导致濒临灭绝的后果。
  (三)女性和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精神上对自然的亲近,可以使自然成为女性治愈由男权社会带来伤害的净土。女仆与自然的相似性使得二者有着本能的亲密联系。在《使女的故事》,阿特伍德生动得再现了这一思想。小说中的两个大主教夫人乔伊和使女奥弗雷德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的亲近,而这种对自然的亲近成了女性得以幸存于男权社会的一种非暴力形式。例如,使女的眼睛很蓝,就像夏天天空中耀眼的阳光;奥弗雷德用“枯萎”来形容主教夫人。事实上,这个词总是用来形容花枯萎凋谢。女仆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像花朵一样美丽,但这种美丽又转瞬即逝。奥弗雷德与自然的亲近还表现在她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中,“我沉入自己的身体,就像沉入泥沼,沉入沼泽地一样,只有我知道哪里是立足点。”奥弗雷德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体和大地联系起来, 表现了对大地的亲近和感知,同时也是抵制男权统治的一种意象。
  四、结语
  在这本小说中,阿特伍德一方面坚持了她一贯的生态主义和女性关怀,体现了她对整个人类前途的深切关注。阿特伍德从“女性主义”出发,关注整个人类和自然的生存发展,她通过小说中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宗教国家告诫我们: 如果继续以男性权威的思想,对待自然,对待女性,人类最终也会走向基列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陈秋华·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追风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展开了一场有关于人性和宗教等级的讨论与反思。通过描述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以及情感轨迹,向读者逐渐渗透在宗教等级之下人性的扭曲。深受宗教思想荼毒的阿米尔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身体是相对自由的,但思想却被牢牢禁锢着,以至于将他人性的阴暗面暴露了出来。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埋下了罪恶的种子,这一切可能会有天生的性格使然,但却脱离不了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熏染。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毛姆一直以来是被中国文学界低估的作家,其91岁的人生在文学、戏剧创作领域,为世人留下很多经典的著作。本文将就《月亮与六便士》叙事视角进行研究。  作家毛姆一生经历丰富、游历广泛。为其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毛姆出生于法国
期刊
摘 要:英美文学课作为英文专业的主导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那么这篇文章用以讲述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含义,可以让学习它的人对于英美文学史中的各大观点有所了解,并且体会到它的精髓所在,最后可以达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文化,对英美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关键词:英美文学;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目的:  观察臭氧(03)关节腔注射对CIA模型大鼠的干预疗效,并在血清水平探讨臭氧关节腔注射之后,对CIA大鼠血清中参与骨代谢因子RANKL、OPG以及炎性趋化因子MCP-1、RANTES、CXCL1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立足于阿富汗社会,内容既令人心酸又令人感动。卡勒德·胡赛尼是首个用英语书写阿富汗历史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这部小说充满了深厚的阿富汗文化。作者在小说创作中,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通过描述阿富汗精彩的斗风筝传统,生动地体现出了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及特殊含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小说中风筝的象征艺术手法,尤其是风筝本身、风筝的颜色,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