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疫情:24天后,我们看到国内非湖北地区“关键拐点”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mitere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人们急切关注每天的疫情数据,背后是对拐点的期待,对灾难早日结束的祈祷,对重返正常生活的热望。
  自2月6日始,《财经》推出了“数说疫情”系列专稿,一日一篇,综合分析每日疫情数据背后的变化和趋势。从公开数据看,疫情经历了新增确诊病例数由陡增变为下降、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数反弹、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例下降、武汉“堰塞湖”显现等重要阶段性特点。“数说疫情”试图捕捉每一个关键节点,以数据图表和文字解读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疫情变化,同时尽可能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加以分析解读。
  截至2月14日公布的疫情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判断: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疫情依然严峻,但国内非湖北地区疫情已经出现“关键拐点”。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加油,为湖北加油,为武汉加油!

一、新增病例:国内非湖北地区下降态势坚定

国内非湖北每日新增确诊数




  国内非湖北地区2月3日峰值,近期下降态势坚定。自1月20日开始,国内非湖北地区确诊病例逐日增加,1月30日达到762例后,高位徘徊反复。2月3日达到峰值890例,经由2月6日稍有反弹之后,连续十天下降,超过两个平均潜伏期。截至2月13日24时,该数据降至267例。

湖北省每日新增确诊数(包含临床诊断病例数)




  2月13日,湖北發布的新增病例数包含了大比例的存量划转,往前、往后均不可比。自2月14日起,我们的统计沿用了新口径。2月13日起,湖北将前日首次发布的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放进了新增病例数据中。
  我们在2月12日就已注意到,湖北增加了“新增临床诊断病例”4890例、“现有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以及“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集中隔离”15514人。当时根据字面和数字逻辑推测,这是介于疑似和确诊间的病例,应与“尽收尽治”有关,但还未明确统计归类。从2月13日的数据看,确实是明确归入新增确诊病例了。
  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的判断是,这个数据主要是已存病例的统计划归改变,是前期隐形“堰塞湖”主体的显形,而非2月12日新发病例数,不必过度惊慌;该数据拿到桌面上肯定比塞在床底下好,说明尽查、尽收、尽治、尽计(统计)有了成效。

湖北非武汉地区每日新增确诊数(包含临床诊断病例数)




  按老口径判断,湖北非武汉地区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在2月5日达到1221例之后,新增病例平稳下降,截至2月12日,湖北非武汉地区下降到3%,倍增时间延长到24天。利用新口径判断变动趋势,仍需观察后续数据变动。

武汉市每日新增确诊数(包含临床诊断病例数)




  自1月21日起至2月13日,武汉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经历了三个区间。
  1月21日至1月27日经历了第一轮爬升,从1月21日-1月26日的80例-105例,到1月27日猛增至892例。1月28日起,从日新增315例一路攀升至2月4日的1967例。2月5日该数据降至1768例,此后直到2月12日,数据在波折中反复。
  我们在2月9日发布的“数说疫情”中,对武汉做出“洪峰可能已过”的乐观估计,有多位武汉网友指出2月8日新增病例下降可能是医院床位受限造成。对此我们倾向于采信。这仍是一场拉锯战,“堰塞湖”仍需继续化解。
  我们没有武汉更详细的数据,但从湖北发布的疑似病例数据可以做一些印证。湖北现有疑似病例18438人,比前一天下降5200人;集中隔离14388人,增加1460人,隔离率从55%提高到78%;当日排除疑似7194人,比前一天1128人增加6066人。排除人数大幅增加,这表明检测能力提升,加快疑似排除自然会带来新增确诊病例更快增加。
  2月9日以后的趋势走向,按老口径看,武汉新增病例趋势平稳下降,按新口径仍待观察。

二、确诊病例增长率:湖北新口径增速上移,国内非湖北地区接近2%

确诊病例增长率(剔除临床诊断病例数)




  确诊病例方面,2月13日武汉和湖北非武汉地区新的增速均较老口径跳跃向上,变动趋势未明。依老口径计算维持原来趋势。国内非湖北地区一路增速降至接近2%,倍增时间延长至30天以上。
  关于増量率,我们多聊几句。有读者问:如果维持每天增加1个病例,第二天增长率是100%,第一百天增长率是1%,每天同样是1个增长,但增长率却在下降,这种下降有意义吗?我们的答复是:意义很大。如果维持第二天的增长率,33天就可以让地球所有人传染;如果维持第一百天的增长率,72天才会翻一番;如果每天1个恒定不变,不能排除它是传染病,但应该不是“可快速形成人群传染的疫情”,或者是“得到有效控制的疫情”。增长率或者增长率的变化不同,体现了性质的截然不同。

三、国内非湖北地区追踪力度加大,存量下降

密切接触者追踪系数=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随着疫情控制力度加大,国内非湖北地区对密切接触者追踪力度持续加大。密切接触者追踪系数(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从1月27日的17.17,平稳上升至2月13日的27.5。武汉从1月27日的6.23下降至3.21。
  密切接触者追踪系数的大小,与当地是否具备医学观察实际能力高度相关。追踪需要动用大量资源,目前湖北平均一个确诊病例只能追踪到3人-4人,而非湖北地区可高达27人-28人。天津有极端个例甚至一个确诊病人追踪了900多人。

尚在接受医学观察者人数




  国内非湖北地区的尚在接受医学观察者人数,随疫情缓解和排查能力提高而持续下降。湖北在医观察人数缓增,显示其追踪密切接触者力度有所提高,但仍与国内其他省区存较大差距。

四、新增疑似病例和疑似病例存量平稳下降

每日新增疑似病例




  在1月28日至2月9日期间,全国和湖北地区新增疑似病例经历数轮震荡,2月5日达到目前的最高位。国内非湖北地区的新增疑似病例相对平稳,连日来连续下降。总体来看,自2月9日之后,全国、湖北非武汉、武汉三个维度的新增疑似病例都在平稳下降。

疑似病例存量




  疑似病例存量這个系数,2月8日是一个明显的拐点。1月27日至2月8日,全国疑似病例存量从1月27日的6973例一路攀升到2月8日的28942例。但自2月8日起,该数据一路下降至2月13日的10109例。湖北疑似病例存量连续五日大幅下降,显然排查力度还在加大。它与非湖北地区比值也日趋合理。国内非湖北地区继续稳降。

五、国内非湖北地区在院治疗人数见顶

现有在院治疗人数




  现有在院治疗人数这个数据,武汉自1月27日开始就相对稳定,我们列出了推测的确诊未入院人数,约为6548人。全国和湖北地区整体来看,是一条平稳爬坡的过程。
  关于现有在院治疗人数这个数据,由于不同平台发布数据不全且不尽一致,说起来可能有些烧脑。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现有在院治疗人数”,但国家卫健委并未公布现有在院治疗人数,只发布“现有确诊病例”。其逻辑关系是:“现有确诊病例”=“累计报告病例”-“累计治愈出院人数”-“累计病死人数”。
  在确诊病例能够做到“尽收尽治”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现有确诊病例”=“现有在院治疗病例”。所以我们一直用国家卫健委“现有确诊病例”代替“现有在院治疗人数”,并结合湖北数据计算“国内非湖北地区现有在院治疗人数”,且一直可以自洽。
  但2月12日的数据出现异常,容易得出国内非湖北地区在院治疗人数出现大幅“跳增”的不合理情况。经过推理(形同破案)发现,应当是鉴于三个因素:一、湖北2月12日刚刚做了大幅口径和存量调整;二、国内非湖北地区在“尽收尽治”方面比湖北好;三、2月12日国内非湖北地区新出院人数和新确诊人数已在“黄金交叉点”附近,我们用2月11日国内非湖北地区在院治疗数+新增确诊数-新出院数-新死亡数,推算出2月12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有6548例确诊病例并未治愈,也并未死亡,但不在医院,而且推测他们都在湖北。我们希望,也相信他们都处在隔离状态,暂称其为“确诊未入院病例”。
  可以看出,湖北地区在院治疗人数仍因口径调整继续大幅增加,国内非湖北地区的这一存量已经见顶。

六、新增治愈跳升、病死率微升

新增治愈出院病例(含临床诊断病例数)




  新增治愈数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缓慢爬坡过程。2月12日开始,湖北(包括武汉)新增治愈人数跳升,有口径转换因素,也有存量划转因素。
  国内非湖北地区新增治愈与新增确诊人数已于2月12日成功越过“黄金交叉”点(见下图)。从这一天起,若不出大的意外,国内非湖北地区近13000例在院治疗者将开始逐步减少。在此之前,国内非湖北地区的另外两个重要存量“尚在接受医学观察人数”和“待排查疑似病例”皆已先后见顶下降。由于这三大存量(我们在“数说疫情0211”曾详细阐述)都对应着巨大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它们的全面见顶下降,毫无疑问是关乎整个抗疫战局态势的“关键拐点”。

国内非湖北地区新增确诊和新增治愈出院人数



病死率




  按照新口径,湖北地区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国内非湖北地区病死率仍在缓慢提升,很多读者关心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由于病程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死率在此阶段持续小幅回升当属正常。因为疫情爆发初期,每日入院新增病例猛增,经过一段时间滞后,会带来死亡人数的较快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会出现明显下降。这一增(分子)、一降(分母),一定会导致病死率回升。只有在疫情基本结束时,这个数值才会逼近“最终病死率”。
  阶段性总结一下,自1月21日至2月13日,国内非湖北地区疫情已先行见顶,出现“关键拐点”。国内非湖北地区医疗资源供求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但湖北疫情局势仍待明朗。我们还是要说:湖北加油!武汉加油!
其他文献
2020年2月10日,康复医生刘书连续两次咽拭子检测呈阴性,这表示新冠肺炎治愈,可以出院了。  步行回家近30分钟,刘书仍觉呼吸困难,不敢走太快。街边店铺紧闭着,烟酒店、水果店零星开着,路口有警察,放眼望去无一行人。刘书走走停停,“这一路静的可怕,好像劫后余生”。  整个春节刘书都在医院度过。在隔离治疗19天中,当第一次出现呼吸困难之时,刘书也萌生过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但更多的时候是,“我还年轻
期刊
疾控中心在这场战疫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摄影/ 黑白灰  谁也不会想到,2019年的最后一天,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一则“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通报,会掀开一场比2003年SARS袭击更多人的疫情。  在疫情爆发40多天后,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冠病毒所引发疾病命名为COVID-19,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则宣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正式分
期刊
“最近一次定向降准后,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了6%,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水平。”  4月中旬,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做出了上述表示,他说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这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  疫情之下,透过降准数据,可见央行货币政策发力程度。  “1月6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6日,央行实施
期刊
“我打工的企业前两天就复工复产了,可我还困在山西老家,买不到口罩,也返不了工作岗位。” 山西省汾阳市太和桥社区的村民李军(化名)对《财经》记者说。  李军在广东的一家电器生产企业上班,早在2月3日,该公司就通过微信,向全体员工发送了“复工防疫指南”,2月5日,又向所有员工做了“返程信息登记”,并通知2月10日正式复工复产。截至2月14日,李军所在的电器加工企业员工到岗率达到60%以上。  李军告诉
期刊
“同心抗疫,注重卫生。严禁吐痰,违者罚款。”从2月初开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称“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开始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挂出相关宣传标语。  与此同期,在香港多处住宅楼电梯间内,亦贴出了由该署提出的防疫指南,包含向厕所内的U型聚水器定期注入清水等多项内容。  在抗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期间,上述标语及指南,是香港防疫体系运作逐渐鲜明的标志。一系列防疫宣传动作背后,距离香港官方启动相关
期刊
2019年12月底开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短期冲击。由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消费旺季,较之于投资和出口,本次疫情对短期消费的影响将更大。  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危”与“机”并存。短期来看,疫情将会对各类消费产生结构性冲击,消费增速明显下降;但疫情消退后,预计消费将较快反弹并回归正常增速。  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将推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和刺激新消费增长点,加速无人零售、生鲜电商等新
期刊
高科技、大数据的力量再大,一个完整的物流行业,还是需要最平凡、最传统的人的坚守,其中包括线下的救援平台、供货平台,以及克服恐惧的物流工作者。图/中新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蔓延后,整座城市开始对体温敏感起来,街巷旁、社区口,不时有人喊住尚黎明:“来,量个体温!”尚黎明是一名快递员,供职于京东物流武汉宝丰营业部,其配送范围在疫情中心区域,包括了武汉协和医院、武汉肺科医院。  对于这份身处疫城中心的工作
期刊
2020年2月12日,湖南宁乡高新区与湖南卫健委核定的长沙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合作,对于园区一些企业的员工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将取样后的拭子装进有取样溶液的试管中保存。图/ 新华  “可能我们会牺牲,但至少我们迎着炮火冲上去了。穿过炮火,就是一片光明。”春节期间,斯微生物CEO李航文在一个深夜这样回复《财经》记者。  斯微生物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民营创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各个主要经济体在封锁政策下陷入停摆,失业率急剧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总量将萎缩3%,这一数字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仅为0.7%。  深陷疫情的欧洲未能幸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欧元区的经济产出损失5%-15%。欧盟领导人于4月23日举行的视频会议上同意设立一个复苏基金,但
期刊
工作人员连夜未休,向一线运送医疗物资。图/ 受访者提供  “打仗是最好的团建,经历困难也是。一起吃过香,一起啃过糠,一起扛过抢,一起打过胜仗,才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军心在,精神在!”这是一名餐饮企业董事长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的发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多个行业遭受冲击,身处其中的企业更是不可避免。但《财经》记者注意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依然在通过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