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教育理念 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全面完整的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材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新教材的实际特点,教师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识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他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即: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在学到“北京的四合院拆还是留?”时,可以让他们扮作市民、游客、地产商等角色,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式。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建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
3.人机对话式。逐步的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保护学生的尊严,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
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我们要逐渐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例如在宗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学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样抽象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获得认识,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传时,鼓励学生自觉地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主旨。以此来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如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际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面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①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动力过剩;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通过教学实践,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中学)
其二,树立平等待人观念,加强调思想交流
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对象。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要屏蔽动机,包装教育行为,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平等友好的待人态度,接近受众的语言风格,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标。
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要更加强调思想交流。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使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上网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垄断的消失使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由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同样也存在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过程。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其三,树立以情动人观念,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养成
同传统网络文化管理教育的过程不同,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正确信息的传授,而是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区分正确和错误、是非和曲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教育,也要讲求以情动人。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任何认识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完成的。所以说,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即是一种宣传教育,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它不仅需要通过课堂进行理性灌输,而且需要情感培育和心理养成。
2.确立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直接以马列主义启迪人、武装人,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那种把网络建设当成纯业务工作,主张网络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观点是错误的。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世界,网络文化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弘扬主旋律,占领阵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又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们要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形成一种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网络氛围,增强广大青少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二,网上监控与培养自律相结合,堵、防、疏多管齐下
在网络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并通过网络迅速与他人交换和分享信息。由于信息交流的频繁和快捷,使得大量的参差不齐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之中,并在相当大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年轻人思维活跃,目光敏锐,感情丰富,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容易被一些光怪陆离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和迷惑,并相互传递,竞相效仿。在网络中他们不仅仅是受体,更是参与者,所以想用以往“围、追、堵、截”的方法是根本无法实现对一些不良现象的有效控制。而且,目前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国家对原有的传统媒介完全控制的局面,国家对网络的管理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控。为有效进行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运用技术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堵”,为大青少年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并建立法规和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规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要通过疏导性的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青少年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网民”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
一方面,网络宣传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使读者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显得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我们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对读者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贴子作为网站内容的主体。
3.建设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体系
第一,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党委(党组)一把手要负起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领导成员也要明确任务,负起责任。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党、政、工、团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加强队伍保障体系。建设一支包括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专职干部,无论是指导思想的探索、制定、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改进,都离不开一支既具有过硬的思想觉悟,又具备相当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他们一方面与青少年进行网上交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为青少年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真正成为学校和青少年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支队伍的挑选和培训要严格把关,因为他们有时是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需要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有时又以普通青少年的身份上网,不能老气横秋,以批评说教的口吻出现,要熟练掌握网络的沟通技巧,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二,拓展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活动体系
活动设计要围绕党的中心,适合青少年特点,为广大青少年所关心和接受;活动内容由中国近代史、时事焦点、日常思想工作等部分组成;活动方法上要宏观指导与微观点拨相结合。一是在网络中设置专门的青年园地,向广大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他们真正爱好和关心的事物,给他们正确的舆论引导;二是开设网上团校、党校,用最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此来武装青年们的头脑,擦亮他们明辨是非的眼睛;三是在网络中设立专门的留言版和聊天室,让青少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定期地组织网上的热门话题讨论和网络调查,让他们在网络上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空间,创造并发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气氛;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活动,如在青少年中开展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及网络软件设计等网络素质与网络技能的科技竞赛活动,着眼于提高青少年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
第三,建设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
建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结合青少年实际情况,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建立网络有害信息防火墙,并制定一系列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如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等,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青少年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邪扶正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1.
[2]谢海光.互联网与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务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网络文化管理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4]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大学)
【关键词】新课标 教育理念 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全面完整的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材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新教材的实际特点,教师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识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他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即: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在学到“北京的四合院拆还是留?”时,可以让他们扮作市民、游客、地产商等角色,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式。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建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
3.人机对话式。逐步的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保护学生的尊严,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
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我们要逐渐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例如在宗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学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样抽象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获得认识,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传时,鼓励学生自觉地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主旨。以此来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如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际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面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①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动力过剩;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通过教学实践,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中学)
其二,树立平等待人观念,加强调思想交流
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对象。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要屏蔽动机,包装教育行为,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平等友好的待人态度,接近受众的语言风格,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标。
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要更加强调思想交流。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使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上网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垄断的消失使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由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同样也存在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过程。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其三,树立以情动人观念,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养成
同传统网络文化管理教育的过程不同,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正确信息的传授,而是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区分正确和错误、是非和曲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教育,也要讲求以情动人。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任何认识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完成的。所以说,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即是一种宣传教育,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它不仅需要通过课堂进行理性灌输,而且需要情感培育和心理养成。
2.确立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直接以马列主义启迪人、武装人,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那种把网络建设当成纯业务工作,主张网络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观点是错误的。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世界,网络文化管理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弘扬主旋律,占领阵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又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们要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创造一个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形成一种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网络氛围,增强广大青少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二,网上监控与培养自律相结合,堵、防、疏多管齐下
在网络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并通过网络迅速与他人交换和分享信息。由于信息交流的频繁和快捷,使得大量的参差不齐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之中,并在相当大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年轻人思维活跃,目光敏锐,感情丰富,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容易被一些光怪陆离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和迷惑,并相互传递,竞相效仿。在网络中他们不仅仅是受体,更是参与者,所以想用以往“围、追、堵、截”的方法是根本无法实现对一些不良现象的有效控制。而且,目前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国家对原有的传统媒介完全控制的局面,国家对网络的管理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控。为有效进行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运用技术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堵”,为大青少年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并建立法规和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规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要通过疏导性的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青少年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网民”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
一方面,网络宣传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使读者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显得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我们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对读者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贴子作为网站内容的主体。
3.建设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体系
第一,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党委(党组)一把手要负起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领导成员也要明确任务,负起责任。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党、政、工、团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加强队伍保障体系。建设一支包括网络文化管理工作专职干部,无论是指导思想的探索、制定、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改进,都离不开一支既具有过硬的思想觉悟,又具备相当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他们一方面与青少年进行网上交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为青少年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真正成为学校和青少年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支队伍的挑选和培训要严格把关,因为他们有时是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需要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有时又以普通青少年的身份上网,不能老气横秋,以批评说教的口吻出现,要熟练掌握网络的沟通技巧,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二,拓展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活动体系
活动设计要围绕党的中心,适合青少年特点,为广大青少年所关心和接受;活动内容由中国近代史、时事焦点、日常思想工作等部分组成;活动方法上要宏观指导与微观点拨相结合。一是在网络中设置专门的青年园地,向广大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他们真正爱好和关心的事物,给他们正确的舆论引导;二是开设网上团校、党校,用最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此来武装青年们的头脑,擦亮他们明辨是非的眼睛;三是在网络中设立专门的留言版和聊天室,让青少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定期地组织网上的热门话题讨论和网络调查,让他们在网络上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空间,创造并发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气氛;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活动,如在青少年中开展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及网络软件设计等网络素质与网络技能的科技竞赛活动,着眼于提高青少年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
第三,建设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
建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结合青少年实际情况,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建立网络有害信息防火墙,并制定一系列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如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等,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青少年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邪扶正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1.
[2]谢海光.互联网与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务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网络文化管理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4]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