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为今后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9月13日,“第九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是由民政部支持、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汇丰银行资助、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与鹤童老年福利协会联合承办、台湾中华组织发展协会协办。

论坛以“海峡两岸 长期照护”为主题,共设长期照护的政策与发展、失智者的日间照护模式、长期照护专业机构评鉴、居家照护——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长期照护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五大议题。来自海峡两岸360余位长期照护行业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老人院院长等业内人士就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提升新时期长期照护服务发展模式提供思想启迪和理论借鉴。
长期照护的政策与发展
来自台湾的林丽婵教授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国际性的,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面临同样的情形。以2008年的台湾为例,通常约为7个人养1个老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增加可以预测,在13年之后约为1.4个人养1个老人,由此可知,下一代对于老年人的照护负担会越来越重。

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可分成社区、居家和机构。台湾的长期照护机构在2008年时有340家,被使用的是295家,所以不仅要看有没有资源,也要看有没有备用资源。而且,还要关心资源分配是否平均,比如在山地或者偏远地区就会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这方面的服务资源。另外,服务品质非常重要,只要机构的服务品质到位,即使规模不大也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林教授表示,咨询化管理也是重点之一。无论是机构,还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都应该趋于咨询化,即通过主管单位做督考来了解服务状况。台湾每一个县市都有一个长期照护管理中心,举例来讲,假如一位老人得了脑中风,出院后,他有可能完全康复,但也有可能需要长期照护,这时就可以将其送往长期照护管理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到其家中先做失能以及家庭评估,还包括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评估,之后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有居家服务(包括身体清洁)、家务服务、居家护理、日间照护等。
每一个县市的长期照护管理中心都有资讯系统,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该县市失能人口所接受到的服务情况。
另一个问题是针对特殊障别所需要的照顾模式及充足资源的发展策略。其中很重要的是精神病障的长期照护,还有老人痴呆的照顾问题,台湾将其定义为失智症,这一部分的发展照顾策略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失智者日间照护模式
台湾弘道松山日间照护中心主任李惠美对该中心为失智老人提供的日间照护做了简单介绍。

弘道发展的核心第一是弘扬孝道,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宣扬孝道理念;第二是社区照顾,这是弘道成立18年来重要的关键所在。弘道在台湾北、中、南共有五个服务处,松山日间照护中心是台北服务处。中心共有11名正职人员,2名护理师,其中1名主要负责中心长辈的健康管理,另外还有物理治疗师、营养师,中心的辅疗性由机构服务员来做。
日照中心总共三层楼,每层楼对应不同的服务对象,一楼是失能,二楼是轻度失智,三楼是中重失智。在空间方面,中心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是也尽力营造一个在使用和活动上都较为舒适的环境。比如设计一些色调温和的窗帘,让老人感到温暖;地面尽量不使用瓷砖或反光的材质,因为反射的缘故,老人会以为瓷砖是水,就绕道行走,带来诸多不便。
中心也很注重营造怀旧氛围,在门或窗帘上都做了比较符合老人时代的布置。还会将一些老人的创作作品陈列在大厅,这会让老人们感到很开心。
李惠美表示,在照顾失智老人时,不能只看到他的病,更要看到他的能与不能。中心每个礼拜三会做快乐餐,并让老人参与其中,如果其病症程度比较严重,则可以负责调味,但事实上调味已经做好一定比例的调整,程度比较轻的老人可以负责包水饺或者切菜。这样可以让这些老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专业机构评鉴
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秘书长翟文英对长期照护专业机构评鉴工作做了简要介绍。所谓评鉴,就是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实施。
评鉴是为了保障品质的管理和保证。机构在经营时会针对自身的组织、政策去结合资源,将其用在机构的管理层面,使得机构的整体品质可以提升,通常会使用自我考量的方法,例如制定年度目标,针对目标做绩效考核等措施,这就称为内控部分。
外控部分则分很多,常见的方式是专家评鉴。评鉴的目的是提醒机构自身注意服务品质,保障机构住民的权益。在台湾通常做完评鉴之后,会把所有的结果都公诸于众,民众就可以依此选择他所需要的机构,屏蔽掉口碑不好的机构。
因此评鉴真正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为辅导,即由主管机关聘请专家到各机构里协助大家诊视问题,从而达到机构品质的提升。主管机关也可以建立小区域的团体辅导,彼此分享、交流经验。
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
台北健康护理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教授李世代就长期照护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做了演讲。

他表示,面对一位老人,重点不是关心他得了什么病,因为他的病已经跟他的年龄、性别一样变成了背景资料而已。当一位老人开始不能走,渐渐变得连吃都很困难,这就很需要长期照护的帮助,因此长照人力培训是所有问题中最需要解决的。
进入21世纪,医疗、护理概念重组,当医疗不再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要保障相关机构能够站出来做到长期性地照顾和保护老人。因此护理是从医疗发展出来的,而且它可以扩展到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的第一线是护理员,假如护理员做得很好,这个人就有新的角色浮现出来。日本的照护人员角色分配比为1:35,医师、药师也在其中。台湾还有教保员,这些角色至少每个能够衍生出10个角色出来。每个人扮演这么多的角色,就要有需求平台、团队运作和管理机制,而最难也是管理机制这部分,所以长照机构也可以看成是在扮演护理员的角色,这个护理员要特殊训练、严格要求才能把团队带得优秀。而老人问题事实上是多层级的,只有多功能、多层级的应用才能更完善地带动老人事业的发展。
很多国家事实上都会根据老人问题制定相关的规定,比如日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长照护理人员的能力,例如上课、实战演练、实践活动和实习等。总而言之,人才培育的整体策略发展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设计和投入。

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
台湾彭婉如文教基金会的郑胜分就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议题做出了简单汇报。
彭婉如文教基金会在台湾主要做老人的长期照护,其定位是社区服务。基金会于1997年成立,成立之初并不是为了照顾老人,而是为了帮助一些中高龄下岗或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延伸出更多其他的服务内容。
在婉如基金会所做的系统里面有三个方向,一是家政,二是护理员,三是健康陪伴,即陪老人。居家服务员平均月薪是25502元台币,折合人民币大概是5100元,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2011年全台湾所有女性服务业平均月薪是24305台币,因此从婉如基金会培训出来的这些弱势下岗的中高龄妇女,平均月薪比整个台湾服务业的平均月薪还高。
婉如基金会为什么会开始做老人照顾?因为老人照顾也属于人群范畴,所以它并不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在台湾,服务不好的机构,民众是不愿意再继续购买服务的,因此基金会扮演的角色是做好服务培训。基金会训练完这些妇女后,就直接引荐给相关机构,之后使用者直接将薪资给妇女,不用通过基金会,因此基金会与中介的概念也不相同。虽然这些弱势妇女是在帮助另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并不是低薪待遇,因为这些妇女的服务水平是有高保障的。
基金会的董事会中有三分之一是高校老师,三分之一是企业主,主要是台湾大企业的企业主,三分之一是实务界的,所以整个董事会结构里,有很多新的思维和不同的声音可以共同探讨妇女的就业问题。这样会使得整个方案设计更加有效率,更有前瞻性。
婉如基金会虽然是一个民间文教基金会,但是其早期是跟政府合作的。台湾以前没有的保姆津贴如今已经成功出台,因为婉如基金会不断地向政府推荐,才达到了这种效果。长期照护的服务员薪资问题也将是未来所有老年机构和福利机构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9月13日,“第九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是由民政部支持、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汇丰银行资助、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与鹤童老年福利协会联合承办、台湾中华组织发展协会协办。

论坛以“海峡两岸 长期照护”为主题,共设长期照护的政策与发展、失智者的日间照护模式、长期照护专业机构评鉴、居家照护——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长期照护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五大议题。来自海峡两岸360余位长期照护行业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老人院院长等业内人士就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提升新时期长期照护服务发展模式提供思想启迪和理论借鉴。
长期照护的政策与发展
来自台湾的林丽婵教授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国际性的,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面临同样的情形。以2008年的台湾为例,通常约为7个人养1个老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增加可以预测,在13年之后约为1.4个人养1个老人,由此可知,下一代对于老年人的照护负担会越来越重。

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可分成社区、居家和机构。台湾的长期照护机构在2008年时有340家,被使用的是295家,所以不仅要看有没有资源,也要看有没有备用资源。而且,还要关心资源分配是否平均,比如在山地或者偏远地区就会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这方面的服务资源。另外,服务品质非常重要,只要机构的服务品质到位,即使规模不大也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林教授表示,咨询化管理也是重点之一。无论是机构,还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都应该趋于咨询化,即通过主管单位做督考来了解服务状况。台湾每一个县市都有一个长期照护管理中心,举例来讲,假如一位老人得了脑中风,出院后,他有可能完全康复,但也有可能需要长期照护,这时就可以将其送往长期照护管理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到其家中先做失能以及家庭评估,还包括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评估,之后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有居家服务(包括身体清洁)、家务服务、居家护理、日间照护等。
每一个县市的长期照护管理中心都有资讯系统,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该县市失能人口所接受到的服务情况。
另一个问题是针对特殊障别所需要的照顾模式及充足资源的发展策略。其中很重要的是精神病障的长期照护,还有老人痴呆的照顾问题,台湾将其定义为失智症,这一部分的发展照顾策略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失智者日间照护模式
台湾弘道松山日间照护中心主任李惠美对该中心为失智老人提供的日间照护做了简单介绍。

弘道发展的核心第一是弘扬孝道,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宣扬孝道理念;第二是社区照顾,这是弘道成立18年来重要的关键所在。弘道在台湾北、中、南共有五个服务处,松山日间照护中心是台北服务处。中心共有11名正职人员,2名护理师,其中1名主要负责中心长辈的健康管理,另外还有物理治疗师、营养师,中心的辅疗性由机构服务员来做。
日照中心总共三层楼,每层楼对应不同的服务对象,一楼是失能,二楼是轻度失智,三楼是中重失智。在空间方面,中心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是也尽力营造一个在使用和活动上都较为舒适的环境。比如设计一些色调温和的窗帘,让老人感到温暖;地面尽量不使用瓷砖或反光的材质,因为反射的缘故,老人会以为瓷砖是水,就绕道行走,带来诸多不便。
中心也很注重营造怀旧氛围,在门或窗帘上都做了比较符合老人时代的布置。还会将一些老人的创作作品陈列在大厅,这会让老人们感到很开心。
李惠美表示,在照顾失智老人时,不能只看到他的病,更要看到他的能与不能。中心每个礼拜三会做快乐餐,并让老人参与其中,如果其病症程度比较严重,则可以负责调味,但事实上调味已经做好一定比例的调整,程度比较轻的老人可以负责包水饺或者切菜。这样可以让这些老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专业机构评鉴
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秘书长翟文英对长期照护专业机构评鉴工作做了简要介绍。所谓评鉴,就是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实施。
评鉴是为了保障品质的管理和保证。机构在经营时会针对自身的组织、政策去结合资源,将其用在机构的管理层面,使得机构的整体品质可以提升,通常会使用自我考量的方法,例如制定年度目标,针对目标做绩效考核等措施,这就称为内控部分。
外控部分则分很多,常见的方式是专家评鉴。评鉴的目的是提醒机构自身注意服务品质,保障机构住民的权益。在台湾通常做完评鉴之后,会把所有的结果都公诸于众,民众就可以依此选择他所需要的机构,屏蔽掉口碑不好的机构。
因此评鉴真正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为辅导,即由主管机关聘请专家到各机构里协助大家诊视问题,从而达到机构品质的提升。主管机关也可以建立小区域的团体辅导,彼此分享、交流经验。
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
台北健康护理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教授李世代就长期照护人才培育的策略与发展做了演讲。

他表示,面对一位老人,重点不是关心他得了什么病,因为他的病已经跟他的年龄、性别一样变成了背景资料而已。当一位老人开始不能走,渐渐变得连吃都很困难,这就很需要长期照护的帮助,因此长照人力培训是所有问题中最需要解决的。
进入21世纪,医疗、护理概念重组,当医疗不再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要保障相关机构能够站出来做到长期性地照顾和保护老人。因此护理是从医疗发展出来的,而且它可以扩展到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的第一线是护理员,假如护理员做得很好,这个人就有新的角色浮现出来。日本的照护人员角色分配比为1:35,医师、药师也在其中。台湾还有教保员,这些角色至少每个能够衍生出10个角色出来。每个人扮演这么多的角色,就要有需求平台、团队运作和管理机制,而最难也是管理机制这部分,所以长照机构也可以看成是在扮演护理员的角色,这个护理员要特殊训练、严格要求才能把团队带得优秀。而老人问题事实上是多层级的,只有多功能、多层级的应用才能更完善地带动老人事业的发展。
很多国家事实上都会根据老人问题制定相关的规定,比如日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长照护理人员的能力,例如上课、实战演练、实践活动和实习等。总而言之,人才培育的整体策略发展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设计和投入。

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
台湾彭婉如文教基金会的郑胜分就老人服务与妇女就业议题做出了简单汇报。
彭婉如文教基金会在台湾主要做老人的长期照护,其定位是社区服务。基金会于1997年成立,成立之初并不是为了照顾老人,而是为了帮助一些中高龄下岗或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延伸出更多其他的服务内容。
在婉如基金会所做的系统里面有三个方向,一是家政,二是护理员,三是健康陪伴,即陪老人。居家服务员平均月薪是25502元台币,折合人民币大概是5100元,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2011年全台湾所有女性服务业平均月薪是24305台币,因此从婉如基金会培训出来的这些弱势下岗的中高龄妇女,平均月薪比整个台湾服务业的平均月薪还高。
婉如基金会为什么会开始做老人照顾?因为老人照顾也属于人群范畴,所以它并不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在台湾,服务不好的机构,民众是不愿意再继续购买服务的,因此基金会扮演的角色是做好服务培训。基金会训练完这些妇女后,就直接引荐给相关机构,之后使用者直接将薪资给妇女,不用通过基金会,因此基金会与中介的概念也不相同。虽然这些弱势妇女是在帮助另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并不是低薪待遇,因为这些妇女的服务水平是有高保障的。
基金会的董事会中有三分之一是高校老师,三分之一是企业主,主要是台湾大企业的企业主,三分之一是实务界的,所以整个董事会结构里,有很多新的思维和不同的声音可以共同探讨妇女的就业问题。这样会使得整个方案设计更加有效率,更有前瞻性。
婉如基金会虽然是一个民间文教基金会,但是其早期是跟政府合作的。台湾以前没有的保姆津贴如今已经成功出台,因为婉如基金会不断地向政府推荐,才达到了这种效果。长期照护的服务员薪资问题也将是未来所有老年机构和福利机构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