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不到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学生也没有超过30%。如果把范围缩小到经典,那比例更小得可怜,这就是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现在的学生,在给他们上课时,很多东西不得不从头讲起。这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基础教育非常丰富、非常完备的情况下,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还需要不需要?”大学必须要回头还中学课外阅读的欠账,这还只是中学生课外阅读不足的后果之一。
阅读经典是一个人提高素养的捷径。不必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不必羡慕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开朗,也不必羡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一腔豪气,因为你也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一些经典,在书山跋涉采撷,气度自然不凡,人格自然芬芳。如果把幼儿离开母乳喂养的时期称为身体的断奶期的话,那么中学阶段就是他们精神的断奶期,是他们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若能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有助于消减叛逆、自大、自以为是,从而变得儒雅、谦逊、彬彬有礼。
然而,现今有太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学生采书籍之精华,养自身之气度。
首先是高考的压力。从“语数外”到物理、历史,再到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课程满满,好不容易盼到双休日,九门课的作业又铺天盖地而来,如九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长反对,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孩子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不务正业;部分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反对,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荒废青春,与谈恋爱、违反纪律等同视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都得与“课外”隔绝,多读一部书又怎样?不如多解一个题,说不定在考试中能多拿1分呢!有气度又如何?高考不考气度!
其次是低俗读物的干扰诱惑。经典是有内涵的,是要花气力费心思去读的,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中学生往往选择的不是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漫画、卡通、游戏一类的图像读物,是笑话、随笔、微博中的只言片语一类的快餐文学,喜欢武侠、言情、魔幻一类的虚构文章,甚至喜欢暴力、色情一类的粗俗垃圾。这里面有与电视、网络以及一些非法出版物的诱惑有关,也与社会上好逸恶劳、争名逐利等不良风气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不去做理性的思考,很难拒绝干扰诱惑,甚至有的还认为那样做很“潮”,不看那样的文章就“OUT”了。
再次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读经典。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是乐意阅读经典的,他们心向往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有时数天不看书,有时一看数小时,或者干脆一口气看到底。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书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不仔细咀嚼,看书多而收益浅。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書笔记。大部分中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别人辩论要引经据典时,却是搜肠刮肚,尴尬至极,这就是不做笔记造成的。长此以往,对经典也只能望而却步。
可见,要让中学生跳出窠臼,遨游学海,就得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一条大道。
一、转变观念,正确面对高考
阅读本来就是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什么要人为地对立起来呢?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阅读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科生还要直接考名著的阅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能力哪里来?不阅读,行吗?那种认为课外阅读有碍高考的观念应该转变。高考要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和写作,这些无不是直接、间接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放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把眼光仅仅放在高考上,那是短视。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是高考的分数,而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工作生活的能力。读好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身修养,继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读经典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在生活中,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不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读经典让我们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处江湖之远,可自食其力,携老幼游,安度一生;居庙堂之高,可心系百姓,报效国家,殒身不恤。
三、指导方法,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可见,阅读指导是必要的。
1.推荐书目,解决学生盲目选择的弊端,避免学生受不良书刊的影响。推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相互比较,相得益彰。(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做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这类文章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只要取舍得当,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当今的世界,愉悦身心。
2.指导读法,轻松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阅读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也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种:(1)摘抄。如摘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列提纲,指导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养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多读书,读好书,广泛地读,深入地读,让书中浓浓的墨香在校园中氤氲开来,让每一个学子都带有书的气息。
(责编 张敬亚)
阅读经典是一个人提高素养的捷径。不必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不必羡慕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开朗,也不必羡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一腔豪气,因为你也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一些经典,在书山跋涉采撷,气度自然不凡,人格自然芬芳。如果把幼儿离开母乳喂养的时期称为身体的断奶期的话,那么中学阶段就是他们精神的断奶期,是他们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若能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有助于消减叛逆、自大、自以为是,从而变得儒雅、谦逊、彬彬有礼。
然而,现今有太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学生采书籍之精华,养自身之气度。
首先是高考的压力。从“语数外”到物理、历史,再到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课程满满,好不容易盼到双休日,九门课的作业又铺天盖地而来,如九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长反对,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孩子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不务正业;部分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反对,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荒废青春,与谈恋爱、违反纪律等同视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都得与“课外”隔绝,多读一部书又怎样?不如多解一个题,说不定在考试中能多拿1分呢!有气度又如何?高考不考气度!
其次是低俗读物的干扰诱惑。经典是有内涵的,是要花气力费心思去读的,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中学生往往选择的不是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漫画、卡通、游戏一类的图像读物,是笑话、随笔、微博中的只言片语一类的快餐文学,喜欢武侠、言情、魔幻一类的虚构文章,甚至喜欢暴力、色情一类的粗俗垃圾。这里面有与电视、网络以及一些非法出版物的诱惑有关,也与社会上好逸恶劳、争名逐利等不良风气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不去做理性的思考,很难拒绝干扰诱惑,甚至有的还认为那样做很“潮”,不看那样的文章就“OUT”了。
再次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读经典。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是乐意阅读经典的,他们心向往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有时数天不看书,有时一看数小时,或者干脆一口气看到底。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书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不仔细咀嚼,看书多而收益浅。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書笔记。大部分中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别人辩论要引经据典时,却是搜肠刮肚,尴尬至极,这就是不做笔记造成的。长此以往,对经典也只能望而却步。
可见,要让中学生跳出窠臼,遨游学海,就得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一条大道。
一、转变观念,正确面对高考
阅读本来就是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什么要人为地对立起来呢?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阅读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科生还要直接考名著的阅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能力哪里来?不阅读,行吗?那种认为课外阅读有碍高考的观念应该转变。高考要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和写作,这些无不是直接、间接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放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把眼光仅仅放在高考上,那是短视。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是高考的分数,而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工作生活的能力。读好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身修养,继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读经典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在生活中,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不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读经典让我们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处江湖之远,可自食其力,携老幼游,安度一生;居庙堂之高,可心系百姓,报效国家,殒身不恤。
三、指导方法,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可见,阅读指导是必要的。
1.推荐书目,解决学生盲目选择的弊端,避免学生受不良书刊的影响。推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相互比较,相得益彰。(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做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这类文章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只要取舍得当,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当今的世界,愉悦身心。
2.指导读法,轻松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阅读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也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种:(1)摘抄。如摘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列提纲,指导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养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多读书,读好书,广泛地读,深入地读,让书中浓浓的墨香在校园中氤氲开来,让每一个学子都带有书的气息。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