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区封闭久了,父亲常念叨,我得回家了,还有三脾蜜蜂呢!他神色忧伤,我安慰道,爸,你别老往心里去了,等槐树开花,老唐来咱这儿,你买他三五箱。一两年下来,怎么也能恢复到几十箱的。
父亲只是嗯嗯答应着。
母亲擦着眼睛,悄声说,你爸咋不心疼呢!一百多箱子蜜蜂,说没就没了。他睡觉中猛然醒来,就念叨那些小蜜蜂。说着说着,就抹眼泪……我心沉沉的,那些黑色的记忆,犹如一把刻刀,只要谈及,父亲的心头便流血。
去年中秋我回乡,推开木门,院子里群飞的小蜜蜂好像受了惊吓,惶恐乱飞,我游弋的目光落在地上,心如乱石穿空,疼痛、惊惧阵阵袭来。我失声道:这些小蜜蜂到底得的啥病啊?
蜂箱前,散落着数不尽的小蜜蜂。有的仰面朝天,已无知觉;有的拖着歪斜的翅膀,费力地爬着,然后倒毙;还有的卧在那儿,犹有不甘地试图扇动翅膀,然后,摇摇晃晃飞起来,顷刻坠地;一只圆肚子的蜜蜂使劲向后拉扯一只死掉的同伴……
东屋里,父亲显得束手无策。我问,捎回来的药用了吗?他的脸色蒙了一层灰云,瘦削的脸上皱纹挤在一起。他尽力摆脱乱麻缠绕的情绪,“用了,好像不管事呢!”见我诧异,他一一道出,“后街李文的蜜蜂也折了十几箱了,还有梁前的老赵,胡营子的老胡,都没剩几脾了……”
“难道这是蜂疫?”我想起了历史上曾暴发的鼠疫等。父亲似乎并不赞成我如此沉重的定义,他说:“夏天时,蜜蜂起了蜂螨(俗称蜂子身上的虱子),抑制了差不多,这上秋了,地里一些人家种的高粱,撒药治腻虫。”我不解,“又有种高粱的?”父亲“哎”了一声,“还不是图省事,产量高,酒厂收,来现钱?”父亲接着话茬说,“早晨高粱起露水,蜂子饮水,有中毒死的,再有,前一阵子夏天好些天气温四十多度,蜜蜂采回来的荆条花粉,颜色都变异了。吃了后,肚子胀。还有爬蜂病,就跟一个人病了似的,好几种病都跑来了。”
我听了父亲的描述,去网上搜索,找到了一种药,告诉父亲,他并没有表态,母亲一听,催促我,赶紧去买吧!我买回了药,父亲的忧虑一丝也没有减轻,他咳嗽了几声,丢掉手里的烟,“现在枯蜜期,正喂蜂蜜呢,环保的药,也得少用。”
二
父亲是在1973年开始养蜂的。
那时他是村里一名民办教师,吃不上皇粮,白天教学,夜里读书,假期种田。他期望考取公办教师,挤了几次独木桥都未成。
夜晚,父亲时常在昏黄的灯光中看养蜂书,书页翻过,如自然质朴的音符飘过。只是那时故乡的山山岭岭,像刺槐、荆条这样的蜜源草木还不多,荒山秃岭上植被更少,一连多年小蜜蜂总是瘦瘦的身影。
而不幸突然降临到父亲头上。
1985年暑假的一天,我刚进家,看见母亲一脸愤怒,就听见父亲说,不干就不干,有啥?我一惊,连忙问怎么回事。母亲掩饰道:“没事,你出去玩吧!”我更不放心了:“到底咋了?你告诉我!”母亲才含着泪水对我诉说。我心里犹如大潮袭岸,一个村小仅有的三个民办教师遭遇了同样的不幸。这个总校长怎么这么霸道?他说不让谁当教师就可以不让谁当?
母亲对父亲请求:“你不是认识那个县长吗?你去县里找一找他吧!”父亲的神色如蒙上了一层冷霜,他只是坐在炕上抽烟,蓝色的烟霭缓缓飘着,他一言不发。
在失掉了教师饭碗一段时间后,父亲将精力放在了侍弄那些小蜜蜂,它们是他的新弟子。
夏日的一天上午,我瞥见地上忽然多了不少缓缓爬行的蜜蜂,蜂箱门外,一些蜜蜂像折戟沉沙的战士,倒在地上。我忙跑去找在田里除草的父亲。父亲一听,张口而出,糟了,谁家给高粱打农药了。我瞬间明白,高粱起了腻虫,人家喷洒敌敌畏或者1059等农药了,可怜的小蜜蜂。
父亲急急忙忙往家赶,扔下锄头,将蜂箱封闭,忽然,又扳开了蜂门。我说,不关门,里面的小蜜蜂都得药死。父亲拧着眉头,显得无奈。天这么热,封了门,蜜蜂还不捂死?不封,听天由命吧,也许还有活的。父亲就蹲在那里,炽热阳光下的背影孤单而渺小。
第二天,父亲打开了蜂箱,用毛刷清扫死去的蜂子,蜂箱前黑压压一片。地上,一只只蜜蜂如散落凋零的花瓣,三箱蜂子剩了不到半箱。父亲说,我就不信这个邪了,等着吧,明年我一定有办法的。
连续几年的盛夏,父亲的小蜜蜂大多难以躲避被农药毒死的厄运,他的预言落空了。小蜜蜂像行走于险境的歌者,一次次遭受冷箭袭击,而父亲手中并没有一件足以防御的盾牌。其时,乡村尚在温饱中,高产的高粱可以多卖一些钱,养蜂的只有父亲,指望不给高粱打药又怎么可能呢?
秋天,山岭上的荆条花开了,米粒一样的花苞簇拥成一片片紫色的祥云,一只只的蜜蜂为恢复种群而战斗。父亲的神色仿佛解冻的水慢慢洇漫,或许,他的心思与小蜜蜂一同奔波在梦想的路上。
蜜蜂要过冬了,他给每一张蜂脾上裸露的小小蜂巢贮满了蜜,金子一样闪亮。他给仅有的三箱蜜蜂外面堆了很多的谷糠,最外层用厚厚的棉垫裹起来。
冬天里,父亲每天都查看蜂箱子前悬挂的温度计,盯着黑白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一次,夜梦中我被惊醒,父亲悄声说:“外面下雪了。”我想动身,他大手摁住我,“快睡觉,没你的事儿。”他披衣出门了,塑料布“哗啦啦”的脆响割裂冬天的翅膀。雪花落着,一只只小蜜蜂飞进了父亲的心窝里。
春天里蛰伏一冬的蜜蜂长了精神,父亲坐在蜂箱边兒,望着湛蓝的天空,望着太阳,望着蜜蜂,那些小伙伴们,给父亲带来了焦虑、不安、牵挂,也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三
就在父亲养蜂事业处于困顿与希望纠葛在一起时,1991年春天,村民们将父亲选举成了“村主任”。
早在1982年,刚刚土地承包改革,父亲被村民们选为会计,他却选择了学校。世事难料,父亲眷恋的民办教师职业在三年后被人暗中挤对失掉了,他选择了养蜜蜂。这一次何去何从?
晚饭后,老屋来串门的乡亲挤了一地,烟雾缭绕,“大哥,这次你得干了,咱这老少爷们可是心气很高的。说句不太妥当的话,这是穷哥们将你抬进了‘联合国’。”……后院的高叔叔是父亲的学生,他的一番话,说得满屋子笑声。 父亲成了村干部,去乡里开会,排解邻里土地纠纷,从离村七八里的狐狸沟引自来水到村里,秋收前领着大伙修路,办白酒厂……
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照看小蜜蜂了,三箱蜜蜂剩了不到一箱。父亲干了四届村干部,十二年光阴下去,霜染白发。“爸,这次选举,你歇一歇身子骨!”“真可以了,你看看,多少草屋换成瓦屋了,大彩电也进门了……”面对我们的劝说,父亲轻描淡写,“我没事。”
就在父亲准备再一次竞选村主任时,县里提倡村干部年轻化,年已六旬的父亲“靠边站”了,他颇不服气,“要是没有这一条,我敢说,谁也没有我的票数多。”来瓦屋串门的乡亲依然很多。
只是人走后,父亲总像缺少了什么。他翻出那几本蒙尘许久的养蜂书,夜晚的灯光里,小蜜蜂的身影时而闪现。
四
父亲再一次养蜂是2008年,村里来了几拨南方来的赶蜂人。
自从承包荒山后,不少刺槐已经枝繁叶茂,一到初夏,一穗穗槐花如悬垂的流苏,远方赶蜜的养蜂人将几百个蜂箱摆在路边,嘤嘤嗡嗡。从地里一身汗回来,父亲像被一根弦拽着,溜达到了湖南人老唐那儿,先是唠嗑,后来扯到蜜蜂的事情,老唐很惊讶父亲还懂养蜂。
老唐很想看看父亲的宝书《养蜂手册》等长得啥样。“借了吗?”我明知故问。“当然借了,我还请他们爷俩来家里吃饭呢!”父亲与他们熟了,晚饭后依旧往村部跑,谈论蜜蜂跟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熟悉。有一天,父亲提出买一箱蜂子,这是一个犹豫了一段时间的决定,他知道,一路趕花采蜜的养蜂人有一个规矩,不卖蜜蜂的。老唐想了想,答应了,还多送给父亲三脾蜜蜂。
这一回父亲铆足了劲头,西屋已经像父亲的养蜂车间,一个个木制蜂箱摞得贴近了天花板,专门盛蜂蜜的小桶摆了十几个……满屋子充盈着蜜香。
父亲精心侍弄,几年下来,蜜蜂已三十多箱了,房檐下的月台、月台下的墙边,摆了好几溜。早晨,推门而出,耳畔蜂阵嘤嘤,有的落在父亲的肩头,有的落在父亲的蜂帽上,憨态可掬地踽踽爬着。父亲手里拎着的蜂脾上聚集着数不清的小蜜蜂,透过缝隙,金色的蜂蜜在蜂巢内闪闪亮亮。
蜂蜜渐渐多了,父亲买来好几个沉沉的塑料桶,“一个能装八十斤,等我去城里过年,你们三家一人一桶。”父亲喜不自胜。他还买来一堆两斤装的食品罐,一罐两斤,开着电动车去集市上卖。
2015年,我们给父亲在城里买了一处楼房,让父亲安排好了给蜜蜂过冬就来城里,好多待几个月。
腊月里的一天,我去看望父亲,客厅的几个纸箱里,一瓶瓶的蜂蜜紧挨着。我随意抽出一瓶,“哦,爸,这是新弄的标签?”父亲正鼓弄快手,发家里养蜂的视频,他似乎不好意思,然后郑重其事地说:“这样人家买了放心,我上面都留着我的电话和名字呢,你看,”父亲指着标签,“咱不能像有的人昧着良心掺了白糖卖假蜜。”
饭后,我们一起给荆条蜜、槐花蜜、枣花蜜贴标签,弟媳笑着跟父亲说:“爸,这么好的蜂蜜,你下次不能太便宜了。”父亲直言道:“人家一讲价,我就沉不住气了,一次买两瓶三瓶的,少算一些。”
五
前年初秋,玉米正灌浆,连续好多天不见雨,父亲说,那是“掐脖旱”,山上的花儿也瘦了。父亲打听到,雹神庙那儿山上开了不少王母骨头花。
我给父亲打电话时,他正在离家四十多里的山沟里。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稀奇古怪的花儿,疑惑而担心,劝父亲:“这种花儿有蜜吗?爸,不行就回去吧!你的腰再累着……”“有蜜,有蜜,这儿后山上满坡都是。我没事,我和李文在一起,不用担心。”“那吃饭怎么办?还有,住在哪儿?”我担心父亲睡帐篷,上秋了,晚上露水下来,父亲的腰得过腰椎病,怕凉。“我就住在胡子琪家,就是你二奶奶的侄子,他们家厢房闲着,有柴火,没事的。”父亲轻描淡写。
撂下电话,我的泪水滚下来。这么多年,父亲对于蜜蜂的这份感情,早已经不是昆虫与饲养者之间那么简单了,蜜蜂早已经异化成了我们的背影,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一只只蜜蜂飞出家园,他的心也跟着去了远方。蜜蜂采蜜回来,他喜不自胜,像我们假日里归家一样。
国庆节我们照例回家去地里收秋,我们再一次劝年逾七旬的父亲将土地、果树送给亲戚管理,去城里养老,至于蜜蜂,卖掉。父亲颇不服输地说:“我可是没意识到自己多老呢!再说了,我每个月还有教龄补助,卖玉米,卖蜂蜜,卖锦丰梨,我不缺钱,我还干得动,用不上你们养我老呢!”
吃完饭,他照例去院子里看那些小蜜蜂们。父亲喜欢跟我时断时续讲蜜蜂的琐事,比如,他不止一次说,咱们国家一年采的蜂蜜,人均食用量只有五十克左右,那个德国,人均三斤呢,听得我诧异,年已七旬的父亲似乎还有很多的梦想去实现。
母亲偷偷地跟我们念叨,你爸盼着你们一个个都回来,摇蜜的时候,好帮着他抬抬蜂箱,没事学学这养蜂子啥的。要不然,他干不动了,谁来养这些蜂子?不是我夸他,这么多年,你爸他养蜂子肯钻研,已经很熟练了。母亲的话犹如重锤撞击我的心灵深处,掀起绵延不已的波澜。我琐事缠身,身不由己,即使无事,也总能为自己找个理由不回乡。回乡的脚步已经越来越沉重,我与乡村已愈来愈远。
弟妹说,我想回去跟我爸学,可是,哪有工夫?冬天防火,夏天防汛,扶贫驻村……哪一个任务都沉甸甸的,连着多少个周末都不休了。
母亲叹了叹气,只有路军你能了。母亲寄希望于我,我说,不上班了,回家跟我爸学养蜂子。母亲笑了,我知道我话不由衷,只是想安慰母亲与父亲而已。
六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令父亲措手不及。
我中秋时已经目睹了父亲小蜜蜂的惨状,回城后我打电话,父亲极力在掩饰忧伤,不到半天就收一锉子死掉的蜜蜂,恐怕不行了。
我询问他有没有用过托人买的新药,他说,用了还是不管事,我给远近不少养蜜蜂的打过电话,都控制不了了。他自责,要是知道害病这么厉害,早点预防。我的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不到一个月,父亲一百多箱蜜蜂只剩三脾。这像晴天霹雳重重击打着父亲。父亲一辈子与蜜蜂分分合合,年岁越大越难以割舍,小蜜蜂是他的心头肉啊!
痛苦了一段日子,父亲说,那剩下的我已经让它们过冬了,太少了,太弱了,开春也不见得行。回头我跟湖南老唐打电话,等他明年来的时候,我再买十箱蜂子。
父亲回乡下了,没有了蜜蜂,他依然想着那些小蜜蜂。春分那天,他打来电话,蜂子有信了。电话里,苍老的父亲,依然透着不服输的语气。
责任编辑 林 芝
小区封闭久了,父亲常念叨,我得回家了,还有三脾蜜蜂呢!他神色忧伤,我安慰道,爸,你别老往心里去了,等槐树开花,老唐来咱这儿,你买他三五箱。一两年下来,怎么也能恢复到几十箱的。
父亲只是嗯嗯答应着。
母亲擦着眼睛,悄声说,你爸咋不心疼呢!一百多箱子蜜蜂,说没就没了。他睡觉中猛然醒来,就念叨那些小蜜蜂。说着说着,就抹眼泪……我心沉沉的,那些黑色的记忆,犹如一把刻刀,只要谈及,父亲的心头便流血。
去年中秋我回乡,推开木门,院子里群飞的小蜜蜂好像受了惊吓,惶恐乱飞,我游弋的目光落在地上,心如乱石穿空,疼痛、惊惧阵阵袭来。我失声道:这些小蜜蜂到底得的啥病啊?
蜂箱前,散落着数不尽的小蜜蜂。有的仰面朝天,已无知觉;有的拖着歪斜的翅膀,费力地爬着,然后倒毙;还有的卧在那儿,犹有不甘地试图扇动翅膀,然后,摇摇晃晃飞起来,顷刻坠地;一只圆肚子的蜜蜂使劲向后拉扯一只死掉的同伴……
东屋里,父亲显得束手无策。我问,捎回来的药用了吗?他的脸色蒙了一层灰云,瘦削的脸上皱纹挤在一起。他尽力摆脱乱麻缠绕的情绪,“用了,好像不管事呢!”见我诧异,他一一道出,“后街李文的蜜蜂也折了十几箱了,还有梁前的老赵,胡营子的老胡,都没剩几脾了……”
“难道这是蜂疫?”我想起了历史上曾暴发的鼠疫等。父亲似乎并不赞成我如此沉重的定义,他说:“夏天时,蜜蜂起了蜂螨(俗称蜂子身上的虱子),抑制了差不多,这上秋了,地里一些人家种的高粱,撒药治腻虫。”我不解,“又有种高粱的?”父亲“哎”了一声,“还不是图省事,产量高,酒厂收,来现钱?”父亲接着话茬说,“早晨高粱起露水,蜂子饮水,有中毒死的,再有,前一阵子夏天好些天气温四十多度,蜜蜂采回来的荆条花粉,颜色都变异了。吃了后,肚子胀。还有爬蜂病,就跟一个人病了似的,好几种病都跑来了。”
我听了父亲的描述,去网上搜索,找到了一种药,告诉父亲,他并没有表态,母亲一听,催促我,赶紧去买吧!我买回了药,父亲的忧虑一丝也没有减轻,他咳嗽了几声,丢掉手里的烟,“现在枯蜜期,正喂蜂蜜呢,环保的药,也得少用。”
二
父亲是在1973年开始养蜂的。
那时他是村里一名民办教师,吃不上皇粮,白天教学,夜里读书,假期种田。他期望考取公办教师,挤了几次独木桥都未成。
夜晚,父亲时常在昏黄的灯光中看养蜂书,书页翻过,如自然质朴的音符飘过。只是那时故乡的山山岭岭,像刺槐、荆条这样的蜜源草木还不多,荒山秃岭上植被更少,一连多年小蜜蜂总是瘦瘦的身影。
而不幸突然降临到父亲头上。
1985年暑假的一天,我刚进家,看见母亲一脸愤怒,就听见父亲说,不干就不干,有啥?我一惊,连忙问怎么回事。母亲掩饰道:“没事,你出去玩吧!”我更不放心了:“到底咋了?你告诉我!”母亲才含着泪水对我诉说。我心里犹如大潮袭岸,一个村小仅有的三个民办教师遭遇了同样的不幸。这个总校长怎么这么霸道?他说不让谁当教师就可以不让谁当?
母亲对父亲请求:“你不是认识那个县长吗?你去县里找一找他吧!”父亲的神色如蒙上了一层冷霜,他只是坐在炕上抽烟,蓝色的烟霭缓缓飘着,他一言不发。
在失掉了教师饭碗一段时间后,父亲将精力放在了侍弄那些小蜜蜂,它们是他的新弟子。
夏日的一天上午,我瞥见地上忽然多了不少缓缓爬行的蜜蜂,蜂箱门外,一些蜜蜂像折戟沉沙的战士,倒在地上。我忙跑去找在田里除草的父亲。父亲一听,张口而出,糟了,谁家给高粱打农药了。我瞬间明白,高粱起了腻虫,人家喷洒敌敌畏或者1059等农药了,可怜的小蜜蜂。
父亲急急忙忙往家赶,扔下锄头,将蜂箱封闭,忽然,又扳开了蜂门。我说,不关门,里面的小蜜蜂都得药死。父亲拧着眉头,显得无奈。天这么热,封了门,蜜蜂还不捂死?不封,听天由命吧,也许还有活的。父亲就蹲在那里,炽热阳光下的背影孤单而渺小。
第二天,父亲打开了蜂箱,用毛刷清扫死去的蜂子,蜂箱前黑压压一片。地上,一只只蜜蜂如散落凋零的花瓣,三箱蜂子剩了不到半箱。父亲说,我就不信这个邪了,等着吧,明年我一定有办法的。
连续几年的盛夏,父亲的小蜜蜂大多难以躲避被农药毒死的厄运,他的预言落空了。小蜜蜂像行走于险境的歌者,一次次遭受冷箭袭击,而父亲手中并没有一件足以防御的盾牌。其时,乡村尚在温饱中,高产的高粱可以多卖一些钱,养蜂的只有父亲,指望不给高粱打药又怎么可能呢?
秋天,山岭上的荆条花开了,米粒一样的花苞簇拥成一片片紫色的祥云,一只只的蜜蜂为恢复种群而战斗。父亲的神色仿佛解冻的水慢慢洇漫,或许,他的心思与小蜜蜂一同奔波在梦想的路上。
蜜蜂要过冬了,他给每一张蜂脾上裸露的小小蜂巢贮满了蜜,金子一样闪亮。他给仅有的三箱蜜蜂外面堆了很多的谷糠,最外层用厚厚的棉垫裹起来。
冬天里,父亲每天都查看蜂箱子前悬挂的温度计,盯着黑白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一次,夜梦中我被惊醒,父亲悄声说:“外面下雪了。”我想动身,他大手摁住我,“快睡觉,没你的事儿。”他披衣出门了,塑料布“哗啦啦”的脆响割裂冬天的翅膀。雪花落着,一只只小蜜蜂飞进了父亲的心窝里。
春天里蛰伏一冬的蜜蜂长了精神,父亲坐在蜂箱边兒,望着湛蓝的天空,望着太阳,望着蜜蜂,那些小伙伴们,给父亲带来了焦虑、不安、牵挂,也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三
就在父亲养蜂事业处于困顿与希望纠葛在一起时,1991年春天,村民们将父亲选举成了“村主任”。
早在1982年,刚刚土地承包改革,父亲被村民们选为会计,他却选择了学校。世事难料,父亲眷恋的民办教师职业在三年后被人暗中挤对失掉了,他选择了养蜜蜂。这一次何去何从?
晚饭后,老屋来串门的乡亲挤了一地,烟雾缭绕,“大哥,这次你得干了,咱这老少爷们可是心气很高的。说句不太妥当的话,这是穷哥们将你抬进了‘联合国’。”……后院的高叔叔是父亲的学生,他的一番话,说得满屋子笑声。 父亲成了村干部,去乡里开会,排解邻里土地纠纷,从离村七八里的狐狸沟引自来水到村里,秋收前领着大伙修路,办白酒厂……
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照看小蜜蜂了,三箱蜜蜂剩了不到一箱。父亲干了四届村干部,十二年光阴下去,霜染白发。“爸,这次选举,你歇一歇身子骨!”“真可以了,你看看,多少草屋换成瓦屋了,大彩电也进门了……”面对我们的劝说,父亲轻描淡写,“我没事。”
就在父亲准备再一次竞选村主任时,县里提倡村干部年轻化,年已六旬的父亲“靠边站”了,他颇不服气,“要是没有这一条,我敢说,谁也没有我的票数多。”来瓦屋串门的乡亲依然很多。
只是人走后,父亲总像缺少了什么。他翻出那几本蒙尘许久的养蜂书,夜晚的灯光里,小蜜蜂的身影时而闪现。
四
父亲再一次养蜂是2008年,村里来了几拨南方来的赶蜂人。
自从承包荒山后,不少刺槐已经枝繁叶茂,一到初夏,一穗穗槐花如悬垂的流苏,远方赶蜜的养蜂人将几百个蜂箱摆在路边,嘤嘤嗡嗡。从地里一身汗回来,父亲像被一根弦拽着,溜达到了湖南人老唐那儿,先是唠嗑,后来扯到蜜蜂的事情,老唐很惊讶父亲还懂养蜂。
老唐很想看看父亲的宝书《养蜂手册》等长得啥样。“借了吗?”我明知故问。“当然借了,我还请他们爷俩来家里吃饭呢!”父亲与他们熟了,晚饭后依旧往村部跑,谈论蜜蜂跟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熟悉。有一天,父亲提出买一箱蜂子,这是一个犹豫了一段时间的决定,他知道,一路趕花采蜜的养蜂人有一个规矩,不卖蜜蜂的。老唐想了想,答应了,还多送给父亲三脾蜜蜂。
这一回父亲铆足了劲头,西屋已经像父亲的养蜂车间,一个个木制蜂箱摞得贴近了天花板,专门盛蜂蜜的小桶摆了十几个……满屋子充盈着蜜香。
父亲精心侍弄,几年下来,蜜蜂已三十多箱了,房檐下的月台、月台下的墙边,摆了好几溜。早晨,推门而出,耳畔蜂阵嘤嘤,有的落在父亲的肩头,有的落在父亲的蜂帽上,憨态可掬地踽踽爬着。父亲手里拎着的蜂脾上聚集着数不清的小蜜蜂,透过缝隙,金色的蜂蜜在蜂巢内闪闪亮亮。
蜂蜜渐渐多了,父亲买来好几个沉沉的塑料桶,“一个能装八十斤,等我去城里过年,你们三家一人一桶。”父亲喜不自胜。他还买来一堆两斤装的食品罐,一罐两斤,开着电动车去集市上卖。
2015年,我们给父亲在城里买了一处楼房,让父亲安排好了给蜜蜂过冬就来城里,好多待几个月。
腊月里的一天,我去看望父亲,客厅的几个纸箱里,一瓶瓶的蜂蜜紧挨着。我随意抽出一瓶,“哦,爸,这是新弄的标签?”父亲正鼓弄快手,发家里养蜂的视频,他似乎不好意思,然后郑重其事地说:“这样人家买了放心,我上面都留着我的电话和名字呢,你看,”父亲指着标签,“咱不能像有的人昧着良心掺了白糖卖假蜜。”
饭后,我们一起给荆条蜜、槐花蜜、枣花蜜贴标签,弟媳笑着跟父亲说:“爸,这么好的蜂蜜,你下次不能太便宜了。”父亲直言道:“人家一讲价,我就沉不住气了,一次买两瓶三瓶的,少算一些。”
五
前年初秋,玉米正灌浆,连续好多天不见雨,父亲说,那是“掐脖旱”,山上的花儿也瘦了。父亲打听到,雹神庙那儿山上开了不少王母骨头花。
我给父亲打电话时,他正在离家四十多里的山沟里。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稀奇古怪的花儿,疑惑而担心,劝父亲:“这种花儿有蜜吗?爸,不行就回去吧!你的腰再累着……”“有蜜,有蜜,这儿后山上满坡都是。我没事,我和李文在一起,不用担心。”“那吃饭怎么办?还有,住在哪儿?”我担心父亲睡帐篷,上秋了,晚上露水下来,父亲的腰得过腰椎病,怕凉。“我就住在胡子琪家,就是你二奶奶的侄子,他们家厢房闲着,有柴火,没事的。”父亲轻描淡写。
撂下电话,我的泪水滚下来。这么多年,父亲对于蜜蜂的这份感情,早已经不是昆虫与饲养者之间那么简单了,蜜蜂早已经异化成了我们的背影,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一只只蜜蜂飞出家园,他的心也跟着去了远方。蜜蜂采蜜回来,他喜不自胜,像我们假日里归家一样。
国庆节我们照例回家去地里收秋,我们再一次劝年逾七旬的父亲将土地、果树送给亲戚管理,去城里养老,至于蜜蜂,卖掉。父亲颇不服输地说:“我可是没意识到自己多老呢!再说了,我每个月还有教龄补助,卖玉米,卖蜂蜜,卖锦丰梨,我不缺钱,我还干得动,用不上你们养我老呢!”
吃完饭,他照例去院子里看那些小蜜蜂们。父亲喜欢跟我时断时续讲蜜蜂的琐事,比如,他不止一次说,咱们国家一年采的蜂蜜,人均食用量只有五十克左右,那个德国,人均三斤呢,听得我诧异,年已七旬的父亲似乎还有很多的梦想去实现。
母亲偷偷地跟我们念叨,你爸盼着你们一个个都回来,摇蜜的时候,好帮着他抬抬蜂箱,没事学学这养蜂子啥的。要不然,他干不动了,谁来养这些蜂子?不是我夸他,这么多年,你爸他养蜂子肯钻研,已经很熟练了。母亲的话犹如重锤撞击我的心灵深处,掀起绵延不已的波澜。我琐事缠身,身不由己,即使无事,也总能为自己找个理由不回乡。回乡的脚步已经越来越沉重,我与乡村已愈来愈远。
弟妹说,我想回去跟我爸学,可是,哪有工夫?冬天防火,夏天防汛,扶贫驻村……哪一个任务都沉甸甸的,连着多少个周末都不休了。
母亲叹了叹气,只有路军你能了。母亲寄希望于我,我说,不上班了,回家跟我爸学养蜂子。母亲笑了,我知道我话不由衷,只是想安慰母亲与父亲而已。
六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令父亲措手不及。
我中秋时已经目睹了父亲小蜜蜂的惨状,回城后我打电话,父亲极力在掩饰忧伤,不到半天就收一锉子死掉的蜜蜂,恐怕不行了。
我询问他有没有用过托人买的新药,他说,用了还是不管事,我给远近不少养蜜蜂的打过电话,都控制不了了。他自责,要是知道害病这么厉害,早点预防。我的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不到一个月,父亲一百多箱蜜蜂只剩三脾。这像晴天霹雳重重击打着父亲。父亲一辈子与蜜蜂分分合合,年岁越大越难以割舍,小蜜蜂是他的心头肉啊!
痛苦了一段日子,父亲说,那剩下的我已经让它们过冬了,太少了,太弱了,开春也不见得行。回头我跟湖南老唐打电话,等他明年来的时候,我再买十箱蜂子。
父亲回乡下了,没有了蜜蜂,他依然想着那些小蜜蜂。春分那天,他打来电话,蜂子有信了。电话里,苍老的父亲,依然透着不服输的语气。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