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让文本解读更深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揣摩词句内涵,深入解读
  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从文本词句内涵的释读入手,逼近作者的原意,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且看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这是映儿看到的画面,用心品读,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从“紧握”一词,我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
  师:这是爸爸的一个动作,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呢?
  生:爸爸怕夜里睡得沉,妈妈不忍叫他,所以他要紧握妈妈的手,这样妈妈一动爸爸就会惊醒。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找到的答案?
  生:下文有这样一句——(生读)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他一动我就惊醒了。”这句中的“这样睡”就是指紧握着妈妈的手睡。
  师:你们看,抓住爸爸一个细微的动作,联系上下文思考,就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传递父母爱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内涵、情感的表达色彩,深入感悟到父母之间那平淡无奇的真爱,真正做到了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白文本情景,深化解读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深化文本解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请看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段:
  师:在夜深人静时,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说一段话。
  生: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无情的风雨穿过破漏的牢屋无数次打湿书稿,但司马迁并不在意,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
  生:(齐说)发愤。
  师: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终于缔造出生命的奇迹——
  生:(齐说)《史记》。
  引领学生想象狱中司马迁写《史记》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补白中真正理解“发愤”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人格魅力及高尚情怀。
  三、 领悟文章主旨,透彻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才算透彻解读文本。请看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
  生:因为樟树蓬蓬勃勃、能防蛀虫,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如果仅仅是这样,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学生面露难色)我们先来谈谈宋庆龄这个人。
  生:她是孙中山的夫人,帮助孙中山革命。她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痛骂了一通。
  生:宋庆龄还呼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谈了这么多,请想想,宋庆龄跟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一样蓬蓬勃勃。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因为这两棵樟树代表着宋庆龄的精神。
  生: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就像看到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让我们捧起书用心读全文,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宋庆龄。
  文章借物喻人,写樟树实是写宋庆龄,这是文章的难点。教者以“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补充资料了解宋庆龄,体会宋庆龄与两棵樟树的相似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写作主旨,完成了写作“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指导,透彻地解读了文本。
  (作者单位: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比如当我们学习《清澈的湖水》一课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为什么小洁看到这么清澈的湖水,被迷住了,而那个小男孩却不会被迷住,把香蕉皮抛下去呢?”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有学生又提出来:“这丑小鸭怎么可以随便离家出走呢?她妈妈会着急的。”……让我们聆听课堂上响起的声音——  【案例】《蜜蜂》教学片段  在学习《蜜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识了作者法
一天,四岁的女儿对自己的小辫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不觉得我的小辫子像一朵黑色的玫瑰花吗?一会儿,我下楼去,大家看到我一定会很奇怪,他们一定会想:咦,这朵小花儿怎么会自己走路呢?”家人欣喜万分!惊呼女儿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多么出色!  再听听跨入了小学习作课堂的儿童的心声:我写习作,因为老师布置我们写啊;我想,因为语文课规定要写习作,所以我们要写啊;我爸爸妈妈也会布置我写日记,说多写日记才能写好习作;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不断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一些体会:  一、 平等对话,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打破先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使阅读教学在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为学生开掘生活之泉,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来灌溉、绿化习作教学呢?  一、 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或听到一些事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为此,我把生活引入了课堂,通过表演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