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揣摩词句内涵,深入解读
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从文本词句内涵的释读入手,逼近作者的原意,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且看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这是映儿看到的画面,用心品读,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从“紧握”一词,我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
师:这是爸爸的一个动作,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呢?
生:爸爸怕夜里睡得沉,妈妈不忍叫他,所以他要紧握妈妈的手,这样妈妈一动爸爸就会惊醒。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找到的答案?
生:下文有这样一句——(生读)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他一动我就惊醒了。”这句中的“这样睡”就是指紧握着妈妈的手睡。
师:你们看,抓住爸爸一个细微的动作,联系上下文思考,就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传递父母爱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内涵、情感的表达色彩,深入感悟到父母之间那平淡无奇的真爱,真正做到了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白文本情景,深化解读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深化文本解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请看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段:
师:在夜深人静时,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说一段话。
生: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无情的风雨穿过破漏的牢屋无数次打湿书稿,但司马迁并不在意,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
生:(齐说)发愤。
师: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终于缔造出生命的奇迹——
生:(齐说)《史记》。
引领学生想象狱中司马迁写《史记》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补白中真正理解“发愤”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人格魅力及高尚情怀。
三、 领悟文章主旨,透彻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才算透彻解读文本。请看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
生:因为樟树蓬蓬勃勃、能防蛀虫,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如果仅仅是这样,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学生面露难色)我们先来谈谈宋庆龄这个人。
生:她是孙中山的夫人,帮助孙中山革命。她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痛骂了一通。
生:宋庆龄还呼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谈了这么多,请想想,宋庆龄跟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一样蓬蓬勃勃。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因为这两棵樟树代表着宋庆龄的精神。
生: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就像看到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让我们捧起书用心读全文,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宋庆龄。
文章借物喻人,写樟树实是写宋庆龄,这是文章的难点。教者以“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补充资料了解宋庆龄,体会宋庆龄与两棵樟树的相似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写作主旨,完成了写作“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指导,透彻地解读了文本。
(作者单位: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从文本词句内涵的释读入手,逼近作者的原意,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且看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这是映儿看到的画面,用心品读,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从“紧握”一词,我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
师:这是爸爸的一个动作,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呢?
生:爸爸怕夜里睡得沉,妈妈不忍叫他,所以他要紧握妈妈的手,这样妈妈一动爸爸就会惊醒。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找到的答案?
生:下文有这样一句——(生读)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他一动我就惊醒了。”这句中的“这样睡”就是指紧握着妈妈的手睡。
师:你们看,抓住爸爸一个细微的动作,联系上下文思考,就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传递父母爱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内涵、情感的表达色彩,深入感悟到父母之间那平淡无奇的真爱,真正做到了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白文本情景,深化解读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深化文本解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请看苏教版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段:
师:在夜深人静时,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来说一段话。
生: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无情的风雨穿过破漏的牢屋无数次打湿书稿,但司马迁并不在意,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
生:(齐说)发愤。
师: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师:这发愤终于缔造出生命的奇迹——
生:(齐说)《史记》。
引领学生想象狱中司马迁写《史记》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补白中真正理解“发愤”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人格魅力及高尚情怀。
三、 领悟文章主旨,透彻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才算透彻解读文本。请看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
生:因为樟树蓬蓬勃勃、能防蛀虫,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如果仅仅是这样,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学生面露难色)我们先来谈谈宋庆龄这个人。
生:她是孙中山的夫人,帮助孙中山革命。她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痛骂了一通。
生:宋庆龄还呼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谈了这么多,请想想,宋庆龄跟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一样蓬蓬勃勃。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因为这两棵樟树代表着宋庆龄的精神。
生: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就像看到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让我们捧起书用心读全文,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宋庆龄。
文章借物喻人,写樟树实是写宋庆龄,这是文章的难点。教者以“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补充资料了解宋庆龄,体会宋庆龄与两棵樟树的相似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写作主旨,完成了写作“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指导,透彻地解读了文本。
(作者单位: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