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E·M·福斯特一直被誉为著名小说家,其《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最为清新乐观的一部小说,也一直被广泛地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女主人公露丝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她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觉醒的过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关键词: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觉醒;女性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0-03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这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看的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最为欢快的成长小说”,而且结构并不复杂,也没有类似于《印度之行》里的深刻的政治寓意,所以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没有多大野心的作品,其清新的风格以及明快的节奏却使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福斯特细微入微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从对中产阶级身份顺从的困惑到对爱情的彷徨最后到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使几乎每位读者都对这位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幸福的女主人公——露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陶家俊在其《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一书中所说的:“可以说露西·霍尼彻奇是福斯特小说中刻画得最血肉丰满,也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因此,在剖析露西从困惑到觉醒的这一心路历程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
二、女性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开始于18世纪的德国,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约斯特概括说:“成长小说是描写青春期即成年初期的小说,描写少年变为成人,也即成人心中童心渐次消失的时期的小说。它是长大成人的小说。”而“女性成长小说”(female bildungsroman)的兴起是和中产阶级大规模的女性读者的涌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20世纪初,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远航》和卡瑟林·斯蒂姆森的著作《向内航行:女性成长小说》,都开启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原型。而主流的学术观点倾向认为,“男性作家的作品单向地影响了女性作家的作品”,故长期将“女性成长小说”置于由男性作家创作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成长小说的阴影之下”。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女性成长小说”这一提法虽经常被人使用,但更多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理论清理和概念界定,学界较为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认为女性成长小说“主旨在于全面展示女性主体的成长过程”。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开始对一些经典著作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新的认识,“一部深入人心的女性成长小说即便不能成为女性主义本身最流行的文学形式与最强有力的传声筒”,也一定能重新“担负起构建女性主体成长的言说空间和话语权威的重任”。而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成长的故事,因为它实际上是描绘了女主人公——露丝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精神自由和成长的一部小说。因此,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并结合文本细读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成长过程。
三、《看的见风景的房间》——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
在人类的生命形式当中,男性和女性是作为性别上的二元对立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的。在西方,女性自古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庸品,家里的“艺术摆设品”。正如简奥斯在《傲慢与偏见》中借“伊莉莎白”所提到的“才女”——女性要能成为一间屋子的合格女主人,必须会“精通音乐、歌唱、图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那才当得起这个称号;除此以外,她的仪表和步态,她的声调,她的谈吐和表情,都得有相当风趣,否则她就不够资格”。而男人则大为不同,他支配家中的一切,是妻子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关在一间房间里。沃尔夫曾提到女性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摆脱男人的附属,必须有“一个人的房间”,“一个女性要想写小说就必须要有钱,必须拥有自己的房间。”而光有房间还不够,房间或大或小,或阴或明,对缺乏“自由”和“成长”的女性来说都是桎梏。福斯特在《看得见风景房间》中,就是为19世纪末的女性开启了一扇能看见风景的窗户,从这扇窗口中,女人可以获得这间屋子里所见不到的“风景”,或者说是“自由”。而从打开窗户到看见风景,这一过程是很艰难的,不是一挥而就,它有着从困惑到彷徨徘徊再到觉醒的曲折过程。
(一)成长的三阶段——困惑、彷徨与觉醒
“成长小说典型情节模式既是对原始成年仪式的模仿,又是对人类共同成长经历的摩仿——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福斯特的《房间》中女主人公露丝亦是如此。
带着对“那个时髦的圈子”生活的厌倦,露丝在表姐的陪伴下,前往“象征着解放的”意大利旅行。在“风角”生活中,露丝不知道自己所处何处,“不赞同风角这时髦的圈子,抑或不赞同顿桥井的狭小天地”,内心里她有许多的困惑,对未来的生活、爱情都充满着极其多的“不能确定”的东西。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社会传统是严格和僵化的,女性被虚伪的价值观所束缚。典型的英国“淑女”的准则时时刻刻提醒着露丝保持必要的“端庄”、“典雅”,如同“一件艺术品”。到达意大利的第一天,由于房东太太没有按承诺的那样给露丝她们安排带有风景的房间,碰巧她们遇见了“好心肠”的埃莫森父子,善意提出更换房间,对于表姐巴特利小姐拘泥于虚伪的社会道德典范而频频客套拒绝时,使她产生了“一种被包在大雾里的感觉”。
深深束缚于社会标准和道德,使人迷茫与困惑,难以找到自我的声音。当众人乘车观光山景时,驾车的“法厄同”禁不住春天的诱惑同“普西芬妮”接了吻,当人们将裁决权交予露丝时,她没能做到心中所想的那样“她盼望的是出现什么不平凡的事情”,因为“可她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失大家闺秀的身份”。露丝多么想挣脱世俗的约束和世人的眼光,她来到了“解放的”意大利,她渴望自由,渴望不平凡,她大胆地和拉维西小姐一起步行去圣克罗切教堂,在和拉维西小姐走失后,受到传统约束的她流下“愤怒的眼泪”,“想起一个年轻姑娘不应该在公共场所踯躅”,但是在第一次冒险后她并没有“屈服”,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再屈服于众人的“善意”劝告,又一次地摒弃了“中世纪女士”的作风,投向了窗外的风景。但当置身于一大片茂盛的紫罗兰花丛中时,也许是内心的激情,也许是美景的诱惑,乔治第一次吻了她,而她在表姐的好心的告诫下匆匆逃离。 鉴于巴克雷(Buckley)所提到的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女性成长小说有两种主要的叙事结构模式:学徒型模式(the narrative pat tern of apprenticeship)和觉醒型模式(the pattern of awakening)。第一种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采用男性成长小说的线性结构,展示女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连续发展历程。第二种女性成长小说的流行模式是觉醒型,在这类模式中,女性的成长不是分阶段按部就班地逐渐成长,“主人公的成长由于种种原因被延误了,直到成年某个阶段仿佛瞬间疯长起来”,露丝成长就属于此类。从意大利逃回到伦敦,也回到以往的“时髦的圈子”中,迫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勉强与塞西尔订婚,但其内心一直渴望出现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总是想要违犯一些让她“恼火的约束”;内心里她是不爱那“富有中古遗风”的拘谨的塞西尔,所以当乔治再一次经不住林荫道上拥吻了她,这一次她“变得成熟了”,虽然表面上“她比原先善于压制那些为世俗与社会所不容的感情了”,但在下一刻就冲破一切束缚,和塞西尔解除了婚约,并且最终同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对露丝爱情的理解和抉择的细读,不难看出其内心从困惑到彷徨最后的觉醒的成长过程。
(二)成长的三要素——一次旅行、一段感情、一位引路人
女性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特点之一:主人公都会离家开始一段自我的旅行或者追寻自己的理想。“17世纪到19世纪,豪华游(Grand Tour)构成的形式主要是去欧洲大陆的教育旅游。”意大利这个象征“解放”的地方对露丝实现自我、走向成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种真正的佛罗伦萨气味”和“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景象”使她“着魔了”,“竟然开始感到逍遥自在”;当“她带着新眼光”从意大利回来后,她的各种感觉扩大了,她遵循了“意大利给了她世界上所能占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自己的心灵”。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彻底认清了塞西尔身上的阶级虚伪和让人窒息的男权意识,她不想成为他摆放在家里的“一件艺术品”,或成为他头脑中的“被保护人”,她要做“一个希望获得与她所爱的人同样的平等地位、而不是追求更大居室的叛逆者”。她最终“勇敢地面对这一局面”,同不爱的人“体面地解除了婚约”。
而女性成长小说叙述结构特点之二则是“首次接触爱情,至少两次爱情遭遇,一次是应当摈弃的,一次是值得称颂的”。当置身于“铺满了紫罗兰”的台地,“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春天的感染力”,加上驾车的“法厄同”的鼓励“勇敢一些”、“勇气加上爱情”,露丝与乔治第一次的拥吻,虽然这一“美好”霎时间被寻找而来的巴特利特小姐所打破,但露西渐渐地已爱上了具有男子气概的乔治,认为乔治是“小说中的人物”,即“英雄——神”,以及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爱情而带来的“阵阵迸发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欢乐”。尽管从意大利逃离回来,露丝的“脑海里出现的形象是个俊男子”而非是“哥特式雕塑”,总是被“一些无众生的、她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情绪”所困扰,直到乔治的再次出现,被他的嗓音所打动“巴不得继续和他在一起”。而乔治的第二次的林中一吻,使她这个在中产阶级道德规范和准则中长大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感情的女孩,真真正正体验到了“最最真实的东西的爱情”。相比而言,塞西尔那别扭缺乏男子汉气概的一吻彻底让露丝“相信炽热的爱情是不可阻挡的”。
芮渝萍在著作中提到,在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中,除了主人公及其原型结构是必可少的建构要素外,成长的引路人也是一个重要构建。而《看的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引路人当属那位“好心肠”的老艾默森,从在教堂里的交流让“她感到心灵净化”,到对意大利车夫因与他的女友情不自禁接吻而受到遵循传统习俗的众人“不屈服”时,老人的一句“我们没有权利管制他的心灵”让她醍醐灌顶,她到意大利难道不是为了追寻那“世界上所能占有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心灵”吗?当露西企图向“心中的敌人”投降,投入吞噬“爱情和真理”的“黑暗”时,老人又一次敞开心扉地劝导“爱情来临时,这就是现实”,“热烈的爱情不是盲目的。是的,热烈的爱情是健康的”,“爱情是剪不断、斩不绝的……爱情是永恒的”,使她“感到震惊”。在愤怒、不敢正视现实的痛苦哭泣后,露西终于冲破一切精神上的束缚,“变得坚强”、“一下子对每件事的方方面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了”,从而实现了从困惑到自我的觉醒过程。
四、结语
作为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成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并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通过对露丝经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小说完全是一部女主人公成长的小说,“一篇成功小说的结尾,常常把一种可取的,总的人生观留给了我们”。这部小说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露西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她与乔治的真正的爱情,也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身的价值和自我身份的最终实现,以及由此为更多的像露丝一样困惑中的年轻女性起到了成长教育意义。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为横坐标,也为我们了解从维多利亚到爱德华几个世纪的女性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对于分析研究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演变极具一定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Abel,Elizabeth.et al.,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3.
〔2〕Buzard, James. The Beaten Track: European Tourism, Literature, and the Ways to Culture, 1800-1918.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93.
〔3〕Martin, John Sayre. E.M Forster: The Endless Journe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爱·摩·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布鲁克斯,潘沃伦.小说鉴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6〕高小弘.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胡敏琦.从《简·爱》看女性成长小说的生成与传播[J].外国文学研究,2012(2).
〔8〕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孙胜忠.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J].外国语,2010(4).
〔11〕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觉醒;女性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0-03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这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看的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最为欢快的成长小说”,而且结构并不复杂,也没有类似于《印度之行》里的深刻的政治寓意,所以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没有多大野心的作品,其清新的风格以及明快的节奏却使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福斯特细微入微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从对中产阶级身份顺从的困惑到对爱情的彷徨最后到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使几乎每位读者都对这位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幸福的女主人公——露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陶家俊在其《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一书中所说的:“可以说露西·霍尼彻奇是福斯特小说中刻画得最血肉丰满,也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因此,在剖析露西从困惑到觉醒的这一心路历程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
二、女性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开始于18世纪的德国,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约斯特概括说:“成长小说是描写青春期即成年初期的小说,描写少年变为成人,也即成人心中童心渐次消失的时期的小说。它是长大成人的小说。”而“女性成长小说”(female bildungsroman)的兴起是和中产阶级大规模的女性读者的涌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20世纪初,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远航》和卡瑟林·斯蒂姆森的著作《向内航行:女性成长小说》,都开启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原型。而主流的学术观点倾向认为,“男性作家的作品单向地影响了女性作家的作品”,故长期将“女性成长小说”置于由男性作家创作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成长小说的阴影之下”。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女性成长小说”这一提法虽经常被人使用,但更多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理论清理和概念界定,学界较为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认为女性成长小说“主旨在于全面展示女性主体的成长过程”。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开始对一些经典著作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新的认识,“一部深入人心的女性成长小说即便不能成为女性主义本身最流行的文学形式与最强有力的传声筒”,也一定能重新“担负起构建女性主体成长的言说空间和话语权威的重任”。而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成长的故事,因为它实际上是描绘了女主人公——露丝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精神自由和成长的一部小说。因此,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并结合文本细读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成长过程。
三、《看的见风景的房间》——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
在人类的生命形式当中,男性和女性是作为性别上的二元对立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的。在西方,女性自古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庸品,家里的“艺术摆设品”。正如简奥斯在《傲慢与偏见》中借“伊莉莎白”所提到的“才女”——女性要能成为一间屋子的合格女主人,必须会“精通音乐、歌唱、图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那才当得起这个称号;除此以外,她的仪表和步态,她的声调,她的谈吐和表情,都得有相当风趣,否则她就不够资格”。而男人则大为不同,他支配家中的一切,是妻子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关在一间房间里。沃尔夫曾提到女性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摆脱男人的附属,必须有“一个人的房间”,“一个女性要想写小说就必须要有钱,必须拥有自己的房间。”而光有房间还不够,房间或大或小,或阴或明,对缺乏“自由”和“成长”的女性来说都是桎梏。福斯特在《看得见风景房间》中,就是为19世纪末的女性开启了一扇能看见风景的窗户,从这扇窗口中,女人可以获得这间屋子里所见不到的“风景”,或者说是“自由”。而从打开窗户到看见风景,这一过程是很艰难的,不是一挥而就,它有着从困惑到彷徨徘徊再到觉醒的曲折过程。
(一)成长的三阶段——困惑、彷徨与觉醒
“成长小说典型情节模式既是对原始成年仪式的模仿,又是对人类共同成长经历的摩仿——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福斯特的《房间》中女主人公露丝亦是如此。
带着对“那个时髦的圈子”生活的厌倦,露丝在表姐的陪伴下,前往“象征着解放的”意大利旅行。在“风角”生活中,露丝不知道自己所处何处,“不赞同风角这时髦的圈子,抑或不赞同顿桥井的狭小天地”,内心里她有许多的困惑,对未来的生活、爱情都充满着极其多的“不能确定”的东西。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社会传统是严格和僵化的,女性被虚伪的价值观所束缚。典型的英国“淑女”的准则时时刻刻提醒着露丝保持必要的“端庄”、“典雅”,如同“一件艺术品”。到达意大利的第一天,由于房东太太没有按承诺的那样给露丝她们安排带有风景的房间,碰巧她们遇见了“好心肠”的埃莫森父子,善意提出更换房间,对于表姐巴特利小姐拘泥于虚伪的社会道德典范而频频客套拒绝时,使她产生了“一种被包在大雾里的感觉”。
深深束缚于社会标准和道德,使人迷茫与困惑,难以找到自我的声音。当众人乘车观光山景时,驾车的“法厄同”禁不住春天的诱惑同“普西芬妮”接了吻,当人们将裁决权交予露丝时,她没能做到心中所想的那样“她盼望的是出现什么不平凡的事情”,因为“可她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失大家闺秀的身份”。露丝多么想挣脱世俗的约束和世人的眼光,她来到了“解放的”意大利,她渴望自由,渴望不平凡,她大胆地和拉维西小姐一起步行去圣克罗切教堂,在和拉维西小姐走失后,受到传统约束的她流下“愤怒的眼泪”,“想起一个年轻姑娘不应该在公共场所踯躅”,但是在第一次冒险后她并没有“屈服”,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再屈服于众人的“善意”劝告,又一次地摒弃了“中世纪女士”的作风,投向了窗外的风景。但当置身于一大片茂盛的紫罗兰花丛中时,也许是内心的激情,也许是美景的诱惑,乔治第一次吻了她,而她在表姐的好心的告诫下匆匆逃离。 鉴于巴克雷(Buckley)所提到的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女性成长小说有两种主要的叙事结构模式:学徒型模式(the narrative pat tern of apprenticeship)和觉醒型模式(the pattern of awakening)。第一种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采用男性成长小说的线性结构,展示女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连续发展历程。第二种女性成长小说的流行模式是觉醒型,在这类模式中,女性的成长不是分阶段按部就班地逐渐成长,“主人公的成长由于种种原因被延误了,直到成年某个阶段仿佛瞬间疯长起来”,露丝成长就属于此类。从意大利逃回到伦敦,也回到以往的“时髦的圈子”中,迫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勉强与塞西尔订婚,但其内心一直渴望出现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总是想要违犯一些让她“恼火的约束”;内心里她是不爱那“富有中古遗风”的拘谨的塞西尔,所以当乔治再一次经不住林荫道上拥吻了她,这一次她“变得成熟了”,虽然表面上“她比原先善于压制那些为世俗与社会所不容的感情了”,但在下一刻就冲破一切束缚,和塞西尔解除了婚约,并且最终同乔治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对露丝爱情的理解和抉择的细读,不难看出其内心从困惑到彷徨最后的觉醒的成长过程。
(二)成长的三要素——一次旅行、一段感情、一位引路人
女性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特点之一:主人公都会离家开始一段自我的旅行或者追寻自己的理想。“17世纪到19世纪,豪华游(Grand Tour)构成的形式主要是去欧洲大陆的教育旅游。”意大利这个象征“解放”的地方对露丝实现自我、走向成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种真正的佛罗伦萨气味”和“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景象”使她“着魔了”,“竟然开始感到逍遥自在”;当“她带着新眼光”从意大利回来后,她的各种感觉扩大了,她遵循了“意大利给了她世界上所能占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自己的心灵”。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使她彻底认清了塞西尔身上的阶级虚伪和让人窒息的男权意识,她不想成为他摆放在家里的“一件艺术品”,或成为他头脑中的“被保护人”,她要做“一个希望获得与她所爱的人同样的平等地位、而不是追求更大居室的叛逆者”。她最终“勇敢地面对这一局面”,同不爱的人“体面地解除了婚约”。
而女性成长小说叙述结构特点之二则是“首次接触爱情,至少两次爱情遭遇,一次是应当摈弃的,一次是值得称颂的”。当置身于“铺满了紫罗兰”的台地,“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春天的感染力”,加上驾车的“法厄同”的鼓励“勇敢一些”、“勇气加上爱情”,露丝与乔治第一次的拥吻,虽然这一“美好”霎时间被寻找而来的巴特利特小姐所打破,但露西渐渐地已爱上了具有男子气概的乔治,认为乔治是“小说中的人物”,即“英雄——神”,以及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爱情而带来的“阵阵迸发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欢乐”。尽管从意大利逃离回来,露丝的“脑海里出现的形象是个俊男子”而非是“哥特式雕塑”,总是被“一些无众生的、她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情绪”所困扰,直到乔治的再次出现,被他的嗓音所打动“巴不得继续和他在一起”。而乔治的第二次的林中一吻,使她这个在中产阶级道德规范和准则中长大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感情的女孩,真真正正体验到了“最最真实的东西的爱情”。相比而言,塞西尔那别扭缺乏男子汉气概的一吻彻底让露丝“相信炽热的爱情是不可阻挡的”。
芮渝萍在著作中提到,在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中,除了主人公及其原型结构是必可少的建构要素外,成长的引路人也是一个重要构建。而《看的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引路人当属那位“好心肠”的老艾默森,从在教堂里的交流让“她感到心灵净化”,到对意大利车夫因与他的女友情不自禁接吻而受到遵循传统习俗的众人“不屈服”时,老人的一句“我们没有权利管制他的心灵”让她醍醐灌顶,她到意大利难道不是为了追寻那“世界上所能占有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心灵”吗?当露西企图向“心中的敌人”投降,投入吞噬“爱情和真理”的“黑暗”时,老人又一次敞开心扉地劝导“爱情来临时,这就是现实”,“热烈的爱情不是盲目的。是的,热烈的爱情是健康的”,“爱情是剪不断、斩不绝的……爱情是永恒的”,使她“感到震惊”。在愤怒、不敢正视现实的痛苦哭泣后,露西终于冲破一切精神上的束缚,“变得坚强”、“一下子对每件事的方方面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了”,从而实现了从困惑到自我的觉醒过程。
四、结语
作为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成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并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通过对露丝经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小说完全是一部女主人公成长的小说,“一篇成功小说的结尾,常常把一种可取的,总的人生观留给了我们”。这部小说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露西通过努力所获得的她与乔治的真正的爱情,也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身的价值和自我身份的最终实现,以及由此为更多的像露丝一样困惑中的年轻女性起到了成长教育意义。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为横坐标,也为我们了解从维多利亚到爱德华几个世纪的女性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对于分析研究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演变极具一定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Abel,Elizabeth.et al.,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3.
〔2〕Buzard, James. The Beaten Track: European Tourism, Literature, and the Ways to Culture, 1800-1918.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93.
〔3〕Martin, John Sayre. E.M Forster: The Endless Journe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爱·摩·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布鲁克斯,潘沃伦.小说鉴赏[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6〕高小弘.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胡敏琦.从《简·爱》看女性成长小说的生成与传播[J].外国文学研究,2012(2).
〔8〕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孙胜忠.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J].外国语,2010(4).
〔11〕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