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是2006年度中国教育的一件大事。其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使我国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以法律的形式为基础教育明确方向和奠定基础”,将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伴随新法的实施,全国各地纷纷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出台了各类政策和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激动之余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县级教研部门在当前教育均衡化的大背景下,在不过重加大教研员的工作负担,又能跟常规工作密切结合的前提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一、管理层面的改进
1.教研活动重心下移
以往教研活动比较多地放在城区学校进行或者比较多地放在规模较大的学校进行,而且较多地进行的是实地演示式的教研。从教育均衡、倾斜农村的角度看,今后可以一是加强区域联动,缩小活动规模,将农村教师参与面不广的全县性活动改为农村教师可以全员参与的区域性活动;二是开展网络教研,使山区、海岛等边缘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也能参与教研活动,得到教研员的指导与县内名师的帮助;三是继续送教下乡,送教下乡不仅使偏远的薄弱的学校也能享有举办专题性教研活动的机会,而且更能减少薄弱学校教师频繁外出而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
2.教学培训人选下移
以往的培训,全体教师受训面相对不广,受训次数也不多,且措施尚不够落实,农村教师几乎没有出县培训的机会,参加县外培训多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今后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一是加强上课指导,要求农村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每学年分别开设3、2、1节公开课,如教研员没有时间听课并指导,则聘请县内的名师或学科骨干帮助;二是保证培训时间,遵循全年考虑、合理安排、加强调控的原则,保证农村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每年分别有3、2、1次的县级集中培训;三是落实补助政策,对选派教师参加县外的培训,农村、城郊、城镇学校分别享受3:2:1等比例的经费补助,使农村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有机会跨出县门。
3.教师评选对象下移
以往教师业务方面的评选主要集中在教坛新秀、优质课等几项常规性的评比上,不但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教师层面,而且对象也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今后要改进的有:一是评选多元化,即可以开展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创意比赛、全能型教师评比等不同形式的评选,尽量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也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防止竞赛获奖过分集中在城镇学校的一枝独秀现象。二是评选双龄化,即适当开展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的教学评选,特别是选派一些老年教师参加力所能及的教学竞赛,让他们宝刀不老、再创辉煌。三是评选中学化,中学,尤其是初中,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如小学,在初中可加大非应试性的教学业务方面的评比力度,从而提升广大初中教师科研意识。
二、服务层面的改进
1.尝试农村学校蹲点
以前有教研员联系相关学校的制度,但由于缺乏管理措施与考核条规,这项工作收效不大,甚至形同虚设。今后可以尝试教研员蹲点学校,严格排定日期,规定教研员每学年蹲点某所学校一个星期,既进行管理调研又进行教学指导,要求教研员在蹲点期间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开展一次教学讲座、培养一名学科教师、召开一次教师会议、解决一项学校困难、整理一本听课手记。努力使教研工作的管理、指导、服务达到规范、深入、扎实。
2.进行学科质量管理
将全县的农村学校划分成几个学科质量管理区域,每个教研员承包一个管理区域内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全身心指导,全方位管理,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校本教研的落实,加强学科教学的评估。注重三个环节的指导,一是学科配套练习与单元测试试题的把关,二是新授课与复习课的示范,三是教研组活动与备课组活动的指点。尽量将学校学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与教研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起来。
3.实行教师发展结对
教研员除了开展日常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外,每学年在农村学校中通过双向自愿结对,签订教学帮带协议,结对三个不同类别的教师:一个是青年教师,努力让其脱颖而出;一个是中年教师,尽力让其发挥作用;一个是老年教师,竭力让其终身学习。并且定期把他们的教学情况通报给学校领导。
三、指导层面的改进
1.建设特色学科
在完善全县星级教研组评比的基础上,可以拟定农村学校特色学科的评选标准,特色学科评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学科教学成绩突出,经常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集体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听课评课,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总结交流经验,学科教学质量有大面积提高,在全县有较大影响。第二方面是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广泛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认真组织教改试验,效果较好,有一批教研成果在省市县一级以上的刊物发表或在县级以上有关会议上交流、推广,推动本学科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全县有较大的影响。第三方面是学科活动成果突出,组织本学科教师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注重学困生转化及对特长生的培养并且效果明显,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在本县有较大的影响。
2.形成特色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则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德育的实际开展具体工作。教研员可以从学科德育渗透、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层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学校校园环境的再改造、特色班级的再深化、德育活动的再丰富,使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过程立体化,走活动育人、表率育人、科研育人之路。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德育科研建设、德育基地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组织建设、德育文化建设,从而使每所农村学校各具德育特色。
3.培养特色教师
正如前文所述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化一样,我们缺乏有特色的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特教师的概念和称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使得所谓的“优秀教师”凤毛麟角、可望不可及,从而挫伤了广大教师的上进热情、教学干劲。有鉴于此,必须加大特色教师的发现力度、培养力度、任用力度。为培养农村特色教师,要求教研员一是要建立完整的培养档案,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划、教学业绩、指导记录,实行跟踪指导。二是要制订详实的培养方案,对预期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培养的方式等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教育均衡化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作为县级教研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上述这些工作如果真的要开展起来,一是相关经费必须有保障,二是有关政策应该能保护,三是上级部门一定要支持,否则县级教研部门也是难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一、管理层面的改进
1.教研活动重心下移
以往教研活动比较多地放在城区学校进行或者比较多地放在规模较大的学校进行,而且较多地进行的是实地演示式的教研。从教育均衡、倾斜农村的角度看,今后可以一是加强区域联动,缩小活动规模,将农村教师参与面不广的全县性活动改为农村教师可以全员参与的区域性活动;二是开展网络教研,使山区、海岛等边缘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也能参与教研活动,得到教研员的指导与县内名师的帮助;三是继续送教下乡,送教下乡不仅使偏远的薄弱的学校也能享有举办专题性教研活动的机会,而且更能减少薄弱学校教师频繁外出而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
2.教学培训人选下移
以往的培训,全体教师受训面相对不广,受训次数也不多,且措施尚不够落实,农村教师几乎没有出县培训的机会,参加县外培训多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今后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一是加强上课指导,要求农村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每学年分别开设3、2、1节公开课,如教研员没有时间听课并指导,则聘请县内的名师或学科骨干帮助;二是保证培训时间,遵循全年考虑、合理安排、加强调控的原则,保证农村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每年分别有3、2、1次的县级集中培训;三是落实补助政策,对选派教师参加县外的培训,农村、城郊、城镇学校分别享受3:2:1等比例的经费补助,使农村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有机会跨出县门。
3.教师评选对象下移
以往教师业务方面的评选主要集中在教坛新秀、优质课等几项常规性的评比上,不但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教师层面,而且对象也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今后要改进的有:一是评选多元化,即可以开展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创意比赛、全能型教师评比等不同形式的评选,尽量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也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防止竞赛获奖过分集中在城镇学校的一枝独秀现象。二是评选双龄化,即适当开展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的教学评选,特别是选派一些老年教师参加力所能及的教学竞赛,让他们宝刀不老、再创辉煌。三是评选中学化,中学,尤其是初中,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如小学,在初中可加大非应试性的教学业务方面的评比力度,从而提升广大初中教师科研意识。
二、服务层面的改进
1.尝试农村学校蹲点
以前有教研员联系相关学校的制度,但由于缺乏管理措施与考核条规,这项工作收效不大,甚至形同虚设。今后可以尝试教研员蹲点学校,严格排定日期,规定教研员每学年蹲点某所学校一个星期,既进行管理调研又进行教学指导,要求教研员在蹲点期间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开展一次教学讲座、培养一名学科教师、召开一次教师会议、解决一项学校困难、整理一本听课手记。努力使教研工作的管理、指导、服务达到规范、深入、扎实。
2.进行学科质量管理
将全县的农村学校划分成几个学科质量管理区域,每个教研员承包一个管理区域内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全身心指导,全方位管理,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校本教研的落实,加强学科教学的评估。注重三个环节的指导,一是学科配套练习与单元测试试题的把关,二是新授课与复习课的示范,三是教研组活动与备课组活动的指点。尽量将学校学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与教研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起来。
3.实行教师发展结对
教研员除了开展日常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外,每学年在农村学校中通过双向自愿结对,签订教学帮带协议,结对三个不同类别的教师:一个是青年教师,努力让其脱颖而出;一个是中年教师,尽力让其发挥作用;一个是老年教师,竭力让其终身学习。并且定期把他们的教学情况通报给学校领导。
三、指导层面的改进
1.建设特色学科
在完善全县星级教研组评比的基础上,可以拟定农村学校特色学科的评选标准,特色学科评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学科教学成绩突出,经常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集体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听课评课,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总结交流经验,学科教学质量有大面积提高,在全县有较大影响。第二方面是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广泛开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认真组织教改试验,效果较好,有一批教研成果在省市县一级以上的刊物发表或在县级以上有关会议上交流、推广,推动本学科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全县有较大的影响。第三方面是学科活动成果突出,组织本学科教师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注重学困生转化及对特长生的培养并且效果明显,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在本县有较大的影响。
2.形成特色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则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德育的实际开展具体工作。教研员可以从学科德育渗透、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层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学校校园环境的再改造、特色班级的再深化、德育活动的再丰富,使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过程立体化,走活动育人、表率育人、科研育人之路。加强德育制度建设、德育科研建设、德育基地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组织建设、德育文化建设,从而使每所农村学校各具德育特色。
3.培养特色教师
正如前文所述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化一样,我们缺乏有特色的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特教师的概念和称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使得所谓的“优秀教师”凤毛麟角、可望不可及,从而挫伤了广大教师的上进热情、教学干劲。有鉴于此,必须加大特色教师的发现力度、培养力度、任用力度。为培养农村特色教师,要求教研员一是要建立完整的培养档案,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划、教学业绩、指导记录,实行跟踪指导。二是要制订详实的培养方案,对预期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培养的方式等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教育均衡化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作为县级教研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上述这些工作如果真的要开展起来,一是相关经费必须有保障,二是有关政策应该能保护,三是上级部门一定要支持,否则县级教研部门也是难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