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非出自艺术世家的马未都,起初会涉猎收藏只是因自己对于古代文物的热爱,当他在20世纪80年代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时,8点上班,6点半就骑着单车先奔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门的古董早市,他从几块钱、十几块收获的古董开始积累,逐渐将自己毕生的收藏发展成雄厚的文化资本。而在马未都创办的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他将让我们舒适地回归到中国古代文化情境。
体验式的文化回归
在马未都眼里,观复博物馆并不只是陈列藏品的场所,这里也将会牵引着我们的不同感官,让我们体验式地回归中国文化。马未都也正以此方向努力着,或许一个很大的房间只展示一样东西,比如看宋瓷,他会将此营造出宋代的环境和氛围,会有演奏宋代曲子的琴师,并让你沐浴更衣,换上宋朝样式的服饰。让你的所有感官都被古代的文化因子包围。而马未都也很注重参观者的舒适度,他严格地控制博物馆的大小,设置相应的休息场地,包括馆内的光线及景观的变幻等方面都尽量地把客人的因素考虑进去。让人倍感亲切。
观复博物馆的一切都是马未都的心血,最近展出的《瓷之纹》是以中国古代瓷器千姿百态的美丽纹饰为展览主题,展品为汉代至明清各时代近200件瓷器,纹饰分门别类,清晰地展现古代陶瓷在图案纹饰上的追求轨迹与非凡成就,呈现出一个瓷之纹样的世界,千文万华,星汉灿烂。在观复博物馆中,便是能够如此成体系地、舒服地尽情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怀抱。
P:你曾在2008年出版的《马未都说马未都》一书中为我们重点介绍了五件藏品:宋磁州窑梅瓶、乾隆官窑粉彩大瓶、家具馆的宝座、黄花梨龙床、《三国演义》隔扇,但里面的藏品也会一直更新,直到今年,现在有新的藏品可以推荐吗?
马未都:新的藏品有很多呢。我觉得现在去看博物馆,不是说非得要去看某一件东西,而是要看一个展品的体系,比如我们最近做的展览叫《瓷之纹》,就是瓷的纹饰,之前的展览是叫《瓷之色》,我们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思路的展览,我觉得是需要更多的展品来构成一个思路和体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件东西。
P:在你的书籍、节目、博物馆介绍中,都是以古代文物为主,但近些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行情也很惊人,你也会涉猎当代艺术的收藏吗?
马未都:不会,我没那么多精力,因为收藏需要钱和精力,我精力不够,所以我基本上是以中国古代艺术这一块为主。但我对当代艺术还是挺感兴趣的,我会去了解。
P:你在经营观复博物馆时,是以人为本,尽可能地让人能够舒适参观,这是否也反映了你曾经在其他博物馆参观的遗憾?
马未都:是的。我觉得我们会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我经常去世界各地看博物馆,普遍的感觉就是比较辛苦,有时候想继续看呢,但是条件不允许,所以一般看半天就得走,我希望博物馆是可以让人很舒适地逗留一天,这样的话,你就需要提供饭食的选择和很好的休息空间,这种休息空间能让人很舒适、很放松,这样才能让人下午接着看展览,所以这是我们在未来博物馆的设计中要做的。
P:在观复博物馆中,是以供奉性质的藏品陈列方式,你说如果有钱的话,还想在展出宋瓷的时候,会把房间营造出宋代氛围,并让人换上宋朝的衣服。这样可能会让人产生敬畏的心理。但你平时的言语却是亲民的,以最简单的方式为我们讲解各种藏品。这矛盾吗?听与看,是两种不同的心理。
马未都:其实这不矛盾。我们原来想做一些体验空间,体验各个朝代,比如: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这种体验空间所使用的一切东西都是跟当时一摸一样的仿品,并非真品,因为真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如果是宋代的话,就使用宋代风格的瓷器,都是统一的,不是宋代的瓷器。
P:今天看到自己开的观复博物馆,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马未都:我觉得需要建设得更好啊,现在就有计划在建设新馆,上海馆、深圳馆都在建设中呢。我相信会建得很好。
理性收藏
马未都就像收藏界的“百科全书”,他通晓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等中国古代文物。或许这一切知识,都因他喜欢问“为什么”而能够日益积累。他会拿个手电筒去故宫博物馆,就为了看清每件宝物。他也有很多收不到的东西,但他认为收藏的过程更多的是放弃的过程。他也有打眼的经历,但他觉得当时的难受只是当时一会儿的事,他说“我这人特能承受”。面对中国今天越来越热的收藏市场,马未都依然淡定、理性。
P:你曾说物不以稀为贵,而是以知为贵,那如果是别人知道“马未都藏”,是否也能让这个东西暴涨?
马未都:也许会这样。但我跟其他的、过去的收藏家不一样,我没有计划卖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卖。至于以后呢,它成了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它也就不会进入市场了,这些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也不想被扣上这样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呢,对于收藏来说啊,尤其是我这样的一个标签,那理论上讲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帮不帮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P:“知名收藏家”似乎也会成了藏品市场中的品牌效应?
马未都:会。你看王世襄现在的藏品就卖得很贵,有些藏品是市场同样东西的10倍、100倍的价钱,这就是他的品牌效应。但这个呢,我觉得对我并不重要,我买王世襄的一些东西,是比实际上的还便宜,王世襄第一次拍的时候,我就买过他的一些藏品,但后来我觉得就有点过头了。
P:我觉得一个人就算是再博学,也难以通晓中国所有古代文化,但对于收藏来说,藏品的文化内涵却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当你对藏品的文化内涵无法进行判断时,你会怎么判断它的市场价值?
马未都:我从来不去判断市场价值,只是我在买的时候会量力而行,比如买得起买不起就是最简单的道理。因为我不是搞投资的,这是我的一个兴趣。所以我只会买一些我需要的、我能承受的,而且是在我了解的前提下才去购买。
P:从这些古拙的藏品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马未都:也没有,只是对于每个年代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很深的了解,我现在的大部分收藏都是在了解一件东西。我在看一件东西的时候,都会想它的历史、环境,这件东西在历史中起了什么作用。
P:你这种方式挺理性的。
马未都:对,我肯定会越来越理性。
漫谈生活
我第一次看见马未都时,他正细细地端详着一件木制饰柜,他的眼里始终保持着一种好奇的搜索引擎。我在此刻也明白为什么他能够这么多年都热爱收藏。在与马未都的交流中,我很欣赏他的直言不讳,先判断,再分析,爽快至极,在看似无厘头之中又包含着某些人生哲理。以下,马未都与我们分享他的生活的点滴。
P: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的?
马未都:我觉得美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需要有警惕性。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强调警惕性,不管是生活啊,在家啊,电话啊,看短信啊,都需要辨识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出去还要考虑空气,这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好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心情放松。
P:那你现在放松吗?
马未都:我还行。对于社会的一些东西你没办法,比如赶上雾霾了,你就开始很紧张。我前两天从昆明回来,先要坐到上海的飞机,再从上海到北京。就因为雾霾取消了我很多航班,我们就很紧张。我会比较关注我身边的环境。
P:有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东方的经典美,反而追逐西方潮流,这到底是怎么了?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方式会转回来,现在开始也有人会关注自己的东方美,那跟10年前完全泯灭了嘛,10年前还更关注西方,所以我觉得事情到哪一步,人就会朝哪步发展,这些都顺其自然。
P:平时我们应如何保存这些藏品,并保留对其不变的情怀?
马未都:其实我不愿意去讲这些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条件,每个人的想法对自己来说都是对的,不管你是喜欢中国文化,是以欣赏为目的或是以盈利为目的,都是个人的事情。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心态,就是一个大民族的心态,而不是个人的心态。个人没有对错,也没有谁对谁错,我觉得不要去评判人家。但我觉得应该要强调的心态就是:要对自己的东西要有强烈的认知,认知自己的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P:十几年前,你去日本时,有个日本陶瓷收藏家以成化斗彩鸡缸杯请你喝茶,因为在他的眼中你是贵客、知音。但你自己也有很多藏品,你在生活中会拿几件来用吗?
马未都:我现在基本上不用。因为我用这些东西要特别小心,所以我会用商品或仿品,我们的商品很丰富,因为我们自己的博物馆也会生产很多有意思的纪念品,像我们自己做的仿宋的茶几就可以拿来用。
P:人与中国古代藏品,是人去了解、供奉它,但中国古代的藏品也会因为今天的人而发生变化吗?
马未都:我觉得不会吧。藏品就是很客观地摆在那,你需要了解历史的坐标,我们的历史是分段进行的嘛,历朝历代都是中国时代的坐标,我们只需要通过文物来了解这些时段的文化。我们今天的人不会影响后面的人对于历史文物的理解。
P: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
马未都:我喜欢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安史之乱结束的喜庆。
体验式的文化回归
在马未都眼里,观复博物馆并不只是陈列藏品的场所,这里也将会牵引着我们的不同感官,让我们体验式地回归中国文化。马未都也正以此方向努力着,或许一个很大的房间只展示一样东西,比如看宋瓷,他会将此营造出宋代的环境和氛围,会有演奏宋代曲子的琴师,并让你沐浴更衣,换上宋朝样式的服饰。让你的所有感官都被古代的文化因子包围。而马未都也很注重参观者的舒适度,他严格地控制博物馆的大小,设置相应的休息场地,包括馆内的光线及景观的变幻等方面都尽量地把客人的因素考虑进去。让人倍感亲切。
观复博物馆的一切都是马未都的心血,最近展出的《瓷之纹》是以中国古代瓷器千姿百态的美丽纹饰为展览主题,展品为汉代至明清各时代近200件瓷器,纹饰分门别类,清晰地展现古代陶瓷在图案纹饰上的追求轨迹与非凡成就,呈现出一个瓷之纹样的世界,千文万华,星汉灿烂。在观复博物馆中,便是能够如此成体系地、舒服地尽情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怀抱。
P:你曾在2008年出版的《马未都说马未都》一书中为我们重点介绍了五件藏品:宋磁州窑梅瓶、乾隆官窑粉彩大瓶、家具馆的宝座、黄花梨龙床、《三国演义》隔扇,但里面的藏品也会一直更新,直到今年,现在有新的藏品可以推荐吗?
马未都:新的藏品有很多呢。我觉得现在去看博物馆,不是说非得要去看某一件东西,而是要看一个展品的体系,比如我们最近做的展览叫《瓷之纹》,就是瓷的纹饰,之前的展览是叫《瓷之色》,我们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思路的展览,我觉得是需要更多的展品来构成一个思路和体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件东西。
P:在你的书籍、节目、博物馆介绍中,都是以古代文物为主,但近些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行情也很惊人,你也会涉猎当代艺术的收藏吗?
马未都:不会,我没那么多精力,因为收藏需要钱和精力,我精力不够,所以我基本上是以中国古代艺术这一块为主。但我对当代艺术还是挺感兴趣的,我会去了解。
P:你在经营观复博物馆时,是以人为本,尽可能地让人能够舒适参观,这是否也反映了你曾经在其他博物馆参观的遗憾?
马未都:是的。我觉得我们会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我经常去世界各地看博物馆,普遍的感觉就是比较辛苦,有时候想继续看呢,但是条件不允许,所以一般看半天就得走,我希望博物馆是可以让人很舒适地逗留一天,这样的话,你就需要提供饭食的选择和很好的休息空间,这种休息空间能让人很舒适、很放松,这样才能让人下午接着看展览,所以这是我们在未来博物馆的设计中要做的。
P:在观复博物馆中,是以供奉性质的藏品陈列方式,你说如果有钱的话,还想在展出宋瓷的时候,会把房间营造出宋代氛围,并让人换上宋朝的衣服。这样可能会让人产生敬畏的心理。但你平时的言语却是亲民的,以最简单的方式为我们讲解各种藏品。这矛盾吗?听与看,是两种不同的心理。
马未都:其实这不矛盾。我们原来想做一些体验空间,体验各个朝代,比如: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这种体验空间所使用的一切东西都是跟当时一摸一样的仿品,并非真品,因为真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如果是宋代的话,就使用宋代风格的瓷器,都是统一的,不是宋代的瓷器。
P:今天看到自己开的观复博物馆,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马未都:我觉得需要建设得更好啊,现在就有计划在建设新馆,上海馆、深圳馆都在建设中呢。我相信会建得很好。
理性收藏
马未都就像收藏界的“百科全书”,他通晓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等中国古代文物。或许这一切知识,都因他喜欢问“为什么”而能够日益积累。他会拿个手电筒去故宫博物馆,就为了看清每件宝物。他也有很多收不到的东西,但他认为收藏的过程更多的是放弃的过程。他也有打眼的经历,但他觉得当时的难受只是当时一会儿的事,他说“我这人特能承受”。面对中国今天越来越热的收藏市场,马未都依然淡定、理性。
P:你曾说物不以稀为贵,而是以知为贵,那如果是别人知道“马未都藏”,是否也能让这个东西暴涨?
马未都:也许会这样。但我跟其他的、过去的收藏家不一样,我没有计划卖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卖。至于以后呢,它成了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它也就不会进入市场了,这些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也不想被扣上这样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呢,对于收藏来说啊,尤其是我这样的一个标签,那理论上讲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帮不帮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P:“知名收藏家”似乎也会成了藏品市场中的品牌效应?
马未都:会。你看王世襄现在的藏品就卖得很贵,有些藏品是市场同样东西的10倍、100倍的价钱,这就是他的品牌效应。但这个呢,我觉得对我并不重要,我买王世襄的一些东西,是比实际上的还便宜,王世襄第一次拍的时候,我就买过他的一些藏品,但后来我觉得就有点过头了。
P:我觉得一个人就算是再博学,也难以通晓中国所有古代文化,但对于收藏来说,藏品的文化内涵却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当你对藏品的文化内涵无法进行判断时,你会怎么判断它的市场价值?
马未都:我从来不去判断市场价值,只是我在买的时候会量力而行,比如买得起买不起就是最简单的道理。因为我不是搞投资的,这是我的一个兴趣。所以我只会买一些我需要的、我能承受的,而且是在我了解的前提下才去购买。
P:从这些古拙的藏品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马未都:也没有,只是对于每个年代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很深的了解,我现在的大部分收藏都是在了解一件东西。我在看一件东西的时候,都会想它的历史、环境,这件东西在历史中起了什么作用。
P:你这种方式挺理性的。
马未都:对,我肯定会越来越理性。
漫谈生活
我第一次看见马未都时,他正细细地端详着一件木制饰柜,他的眼里始终保持着一种好奇的搜索引擎。我在此刻也明白为什么他能够这么多年都热爱收藏。在与马未都的交流中,我很欣赏他的直言不讳,先判断,再分析,爽快至极,在看似无厘头之中又包含着某些人生哲理。以下,马未都与我们分享他的生活的点滴。
P: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的?
马未都:我觉得美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需要有警惕性。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强调警惕性,不管是生活啊,在家啊,电话啊,看短信啊,都需要辨识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出去还要考虑空气,这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好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心情放松。
P:那你现在放松吗?
马未都:我还行。对于社会的一些东西你没办法,比如赶上雾霾了,你就开始很紧张。我前两天从昆明回来,先要坐到上海的飞机,再从上海到北京。就因为雾霾取消了我很多航班,我们就很紧张。我会比较关注我身边的环境。
P:有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东方的经典美,反而追逐西方潮流,这到底是怎么了?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方式会转回来,现在开始也有人会关注自己的东方美,那跟10年前完全泯灭了嘛,10年前还更关注西方,所以我觉得事情到哪一步,人就会朝哪步发展,这些都顺其自然。
P:平时我们应如何保存这些藏品,并保留对其不变的情怀?
马未都:其实我不愿意去讲这些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条件,每个人的想法对自己来说都是对的,不管你是喜欢中国文化,是以欣赏为目的或是以盈利为目的,都是个人的事情。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心态,就是一个大民族的心态,而不是个人的心态。个人没有对错,也没有谁对谁错,我觉得不要去评判人家。但我觉得应该要强调的心态就是:要对自己的东西要有强烈的认知,认知自己的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P:十几年前,你去日本时,有个日本陶瓷收藏家以成化斗彩鸡缸杯请你喝茶,因为在他的眼中你是贵客、知音。但你自己也有很多藏品,你在生活中会拿几件来用吗?
马未都:我现在基本上不用。因为我用这些东西要特别小心,所以我会用商品或仿品,我们的商品很丰富,因为我们自己的博物馆也会生产很多有意思的纪念品,像我们自己做的仿宋的茶几就可以拿来用。
P:人与中国古代藏品,是人去了解、供奉它,但中国古代的藏品也会因为今天的人而发生变化吗?
马未都:我觉得不会吧。藏品就是很客观地摆在那,你需要了解历史的坐标,我们的历史是分段进行的嘛,历朝历代都是中国时代的坐标,我们只需要通过文物来了解这些时段的文化。我们今天的人不会影响后面的人对于历史文物的理解。
P: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
马未都:我喜欢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安史之乱结束的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