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郝重海,曾师从于著名油画大师靳尚谊,但郝重海如今是成功的雕塑艺术家,曾经的求学过程为他铺垫了古典温润的回忆,如今他还有着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厚重、扎实、正直,也不乏涓涓细流的金子般的情感。用不同角度来看郝重海的艺术世界,你会发现别具精彩。
郝重海, 1968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1988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师从于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雕塑代表作品:《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碑》、《大连建市百年》、《中国乳都》以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民族大道艺术工程——《民族和谐阙》《民族之花》《农历坛》等。
《北京奥运和谐阙》
靳尚谊油画:《青年女歌手》
解密 央美第一画室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自1959年吴作人先生创立至今已经55年了。郝重海在美术学院期间是第一画室的黄金时代,当时靳尚谊先生主持,还有潘仕勋、孙为民、杨飞云、朝戈等几位老师教学。郝重海认为,人们所说第一画室的所谓“古典”油画风格其实是一种误解。第一画室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调“写实”、强调“素描”。
当时,郝重海也深受靳尚谊先生影响,对文艺复兴及其以后写实油画艺术传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谈到文艺复兴就必须上朔到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艺术。这一艺术体系区别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的核心就是“写实”,写实的基础就是三维空间。他们当时的学习围绕三维空间的认知和表达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在这种写实的传统下,油画和雕塑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油画需要把三维空间的场景做一个图像式的转换而已,类似于照相,所谓风格就是解像方式的区别与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从古至今的根本属性就是基于这一传统,“图像”。西方传统油画艺术表达的路线图简单说来就是这样的:观众,观看平面的绘画——引起真实空间的联想——被表达内容所感染。反过来,创作者,构思想表达的感觉——构筑虚拟三维空间——转化为绘画图像。这样看来,中间的三维空间阶段是西方写实绘画的根本所在,这和雕塑的实际的三维空间在概念上完全一致。在这一体系中“素描”实际上是空间到绘画的转换技巧。所以在学习传统写实油画的过程中,“素描”非常重要,是基础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三维空间的概念,是素描语言的基础,如果没有基于三维空间的观察力合想象力,素描将不复存在。
郝重海在回忆央美学习的日子,也表达了他对于老师的情感:“师从靳尚谊先生,是我的荣幸,他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从他这里我知道了搞艺术不仅需要天赋与感性,更需要科学和理性。虽然当时我没完全弄懂什么是古典精神,为以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从古典画室走出来的郝重海,对于古典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眼中的“古典”是心中的古典,即古典精神。不是一种样式,而是世界观与艺术观。他认为艺术中的古典与现代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世界的的出发点不同。古典主义是更多的从大写的“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包含人类的理想主义以及更多的人类社会宏观的认知和共性的表达。现代主义则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包含人个体的情感以及更多的具体感受和个性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靳尚谊先生强调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传统,只能说是写实绘画的传统,跟古典精神毫不相干。郝重海认为与其说文艺复兴是一个传统的开始,不如说是西方古典精神的最后辉煌更为恰当。如果用具体的作品来形容一下 “古典”:西方,文艺复兴以前,包含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罗马、希腊以及埃及其他古代艺术都是古典艺术。东方,中国文人画兴起以前的,包含唐宋、秦汉、先秦以及印度及其他东方古代艺术也都是古典艺术。有意味的是,正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和东方的文人画开启了艺术世界的“个人意识”的兴起,“个人意识”埋葬了古典艺术,造就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更是“个人意识”的滥觞了。
构筑 城市古典气质
在郝重海从中央美院毕业后的四年间,他都在为生活而奔波,直到1996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老师听说他是学油画的,推荐他为雕塑家画效果图。当雕塑家的方案被定制方屡次否定后,雕塑家决定让郝重海一试,结果这就打开了郝重海的雕塑创作之路。可以说,不是郝重海选择了雕塑,是雕塑选择了郝重海。
P:似乎你的雕塑作品都有很厚重的体量感,稳重、扎实的感觉?
郝重海:由于我师从靳尚谊先生,自然对文艺复兴以及古典艺术多了一些了解,虽然上学时没有理解真正的古典精神,也没有学会古典的油画,但那个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观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永恒、力量、和谐、秩序等这样的具有古典主义的气质慢慢融化在我的意识里。这种气质的物化结果就是在作品上显示的厚重、稳重、扎实的感觉。另外,我的作品大多是公共艺术,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对观者具有强制性,不论你喜不喜欢、爱不爱看,都会被迫看到,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是作者纯粹的自我感受,它必须承载一些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当然应该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公共艺术一般都是由公共投资建造,多为永久建筑,虽然也可以表现一些现实的即时性内容,但它的深层多为相对永恒的内核。这些公共艺术的特征,客观的提出了要求,而这种要求和我的艺术理想产生了契合,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从事公共艺术的原因。公共艺术不断为我提供的刺激,反过来也使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价值、对艺术的本源做深层、宏观的、大跨度的思考。这种思考和反省在个人价值至上的当代,有着堂?吉诃德式的悲壮。
以这样的艺术观指导下的创作,在极端个人意识为艺术主流的当下,经载的辛劳比不上一声应时的尖叫,郑重的论述比不上轻佻的反讽。这样的社会真的需要古典精神的回归,真的需要骑士、需要士大夫,哪怕真的像堂?吉诃德一样。我幻想着厚重、扎实、正直成为时尚。
P:你是如何理解公共空间雕塑的?在户外,有光影、天气、人,不同的影响,很多不定性的因素。
郝重海:雕塑在户外公共空间中,或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形态的公共艺术。按照创作手法来看,可以都叫做公共空间雕塑。我习惯把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这种作品,叫做“构筑物”。在创作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都会对作品的形态产生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个人创作相比,公共艺术可以说是“限制创作”,更需要我关注更多东西,其他门类的艺术、建筑、文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哲学都是必要涉猎的领域。这是公共艺术的困难所在,也是魅力所在。我更愿意把 “空间的雕塑”看做“构筑物”,也可能是一件雕塑、也可能是一座建筑、也可能是一棵树、也可能是一块广告什么的,也可能什么都没有。有限的自由蕴含着无限的自由。 P:现在公共空间雕塑逐渐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你是如何看待城市雕塑的发展?
郝重海: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话题。现代意义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很短,建国以后才开始系统的建设,更多的重视城市功能的建设。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近十年中国的城市系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距离功能完善和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公共空间的雕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优秀作品成为城市的名片,这是从没有到有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公共空间雕塑从点缀、到标志到纪念物有了一般性的概念认识。随着城市的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文化逐渐发育,城市中的艺术品就会从浅层逐步深入其中,成为城市的灵魂。
闪念 金色灵感碎片
在宏大的构筑过程中,郝重海的脑海也会闪烁出细腻的情感,他将其诗意地抒写记录下来,汇集于方寸之间的黄金艺术。
P:现在你还创作黄金艺术品,从宏大的城市雕塑跳跃到咫尺之间,感觉会不会差很多?
郝重海:我创作大型雕塑和小型黄金艺术作品,在技术、艺术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的差别。我把我的黄金艺术作品称作“灵感的碎片”。我在构思大型雕塑的过程中,为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会产生大量的思维闪念,这种闪念绝大多数都不会变成雕塑,尤其公共雕塑,但都会有闪光的价值,哪怕很小,非常可惜。我创作的黄金艺术作品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另外创作的手法都是运用雕塑的语言,本身毫无障碍。如果说差别,小型黄金创作更加自由,多了一些随性。
P:为什么你会如此钟情于黄金?
郝重海:黄金是自然界特殊的稀有金属,有着稳定的物理属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美丽的金黄色泽。由于黄金有着和阳光一样的色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被看做是太阳的象征,用于对太阳的崇拜。后来引申为尊贵地位的象征,人们赋予了黄金无上的精神价值。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由于它的稀有和尊贵,成为财富的担保,进而成为财富的象征。人们赋予它的物质属性渐渐超过了它的精神属性,直到成为世界性货币。我要尝试用文化的力量,用艺术的魅力还原黄金的本来面目,尝试用黄金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来唤醒人们内心的精神渴望。
P:在你心中,是否还有很多细腻的文艺梦想?你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什么样的?
郝重海:我曾经看一个老篾匠编制蔑器,竹篾锋利无比,在他手上,上下翻飞却柔顺、细腻,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优雅、从容的创造出来。从早到晚,终日不辍。以此终老,不亦悦乎!
《五象广场》
《抗战纪念碑》
《乳都》
大连《建市百年纪念》
《迷惑的眼神》
《北京金融街》
郝重海, 1968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1988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师从于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雕塑代表作品:《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碑》、《大连建市百年》、《中国乳都》以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民族大道艺术工程——《民族和谐阙》《民族之花》《农历坛》等。
《北京奥运和谐阙》
靳尚谊油画:《青年女歌手》
解密 央美第一画室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自1959年吴作人先生创立至今已经55年了。郝重海在美术学院期间是第一画室的黄金时代,当时靳尚谊先生主持,还有潘仕勋、孙为民、杨飞云、朝戈等几位老师教学。郝重海认为,人们所说第一画室的所谓“古典”油画风格其实是一种误解。第一画室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调“写实”、强调“素描”。
当时,郝重海也深受靳尚谊先生影响,对文艺复兴及其以后写实油画艺术传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谈到文艺复兴就必须上朔到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艺术。这一艺术体系区别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的核心就是“写实”,写实的基础就是三维空间。他们当时的学习围绕三维空间的认知和表达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在这种写实的传统下,油画和雕塑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油画需要把三维空间的场景做一个图像式的转换而已,类似于照相,所谓风格就是解像方式的区别与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从古至今的根本属性就是基于这一传统,“图像”。西方传统油画艺术表达的路线图简单说来就是这样的:观众,观看平面的绘画——引起真实空间的联想——被表达内容所感染。反过来,创作者,构思想表达的感觉——构筑虚拟三维空间——转化为绘画图像。这样看来,中间的三维空间阶段是西方写实绘画的根本所在,这和雕塑的实际的三维空间在概念上完全一致。在这一体系中“素描”实际上是空间到绘画的转换技巧。所以在学习传统写实油画的过程中,“素描”非常重要,是基础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三维空间的概念,是素描语言的基础,如果没有基于三维空间的观察力合想象力,素描将不复存在。
郝重海在回忆央美学习的日子,也表达了他对于老师的情感:“师从靳尚谊先生,是我的荣幸,他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从他这里我知道了搞艺术不仅需要天赋与感性,更需要科学和理性。虽然当时我没完全弄懂什么是古典精神,为以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从古典画室走出来的郝重海,对于古典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眼中的“古典”是心中的古典,即古典精神。不是一种样式,而是世界观与艺术观。他认为艺术中的古典与现代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世界的的出发点不同。古典主义是更多的从大写的“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包含人类的理想主义以及更多的人类社会宏观的认知和共性的表达。现代主义则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包含人个体的情感以及更多的具体感受和个性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靳尚谊先生强调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传统,只能说是写实绘画的传统,跟古典精神毫不相干。郝重海认为与其说文艺复兴是一个传统的开始,不如说是西方古典精神的最后辉煌更为恰当。如果用具体的作品来形容一下 “古典”:西方,文艺复兴以前,包含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罗马、希腊以及埃及其他古代艺术都是古典艺术。东方,中国文人画兴起以前的,包含唐宋、秦汉、先秦以及印度及其他东方古代艺术也都是古典艺术。有意味的是,正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和东方的文人画开启了艺术世界的“个人意识”的兴起,“个人意识”埋葬了古典艺术,造就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更是“个人意识”的滥觞了。
构筑 城市古典气质
在郝重海从中央美院毕业后的四年间,他都在为生活而奔波,直到1996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老师听说他是学油画的,推荐他为雕塑家画效果图。当雕塑家的方案被定制方屡次否定后,雕塑家决定让郝重海一试,结果这就打开了郝重海的雕塑创作之路。可以说,不是郝重海选择了雕塑,是雕塑选择了郝重海。
P:似乎你的雕塑作品都有很厚重的体量感,稳重、扎实的感觉?
郝重海:由于我师从靳尚谊先生,自然对文艺复兴以及古典艺术多了一些了解,虽然上学时没有理解真正的古典精神,也没有学会古典的油画,但那个时期的学习对我的艺术观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永恒、力量、和谐、秩序等这样的具有古典主义的气质慢慢融化在我的意识里。这种气质的物化结果就是在作品上显示的厚重、稳重、扎实的感觉。另外,我的作品大多是公共艺术,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对观者具有强制性,不论你喜不喜欢、爱不爱看,都会被迫看到,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是作者纯粹的自我感受,它必须承载一些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当然应该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公共艺术一般都是由公共投资建造,多为永久建筑,虽然也可以表现一些现实的即时性内容,但它的深层多为相对永恒的内核。这些公共艺术的特征,客观的提出了要求,而这种要求和我的艺术理想产生了契合,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从事公共艺术的原因。公共艺术不断为我提供的刺激,反过来也使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价值、对艺术的本源做深层、宏观的、大跨度的思考。这种思考和反省在个人价值至上的当代,有着堂?吉诃德式的悲壮。
以这样的艺术观指导下的创作,在极端个人意识为艺术主流的当下,经载的辛劳比不上一声应时的尖叫,郑重的论述比不上轻佻的反讽。这样的社会真的需要古典精神的回归,真的需要骑士、需要士大夫,哪怕真的像堂?吉诃德一样。我幻想着厚重、扎实、正直成为时尚。
P:你是如何理解公共空间雕塑的?在户外,有光影、天气、人,不同的影响,很多不定性的因素。
郝重海:雕塑在户外公共空间中,或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形态的公共艺术。按照创作手法来看,可以都叫做公共空间雕塑。我习惯把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这种作品,叫做“构筑物”。在创作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都会对作品的形态产生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个人创作相比,公共艺术可以说是“限制创作”,更需要我关注更多东西,其他门类的艺术、建筑、文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哲学都是必要涉猎的领域。这是公共艺术的困难所在,也是魅力所在。我更愿意把 “空间的雕塑”看做“构筑物”,也可能是一件雕塑、也可能是一座建筑、也可能是一棵树、也可能是一块广告什么的,也可能什么都没有。有限的自由蕴含着无限的自由。 P:现在公共空间雕塑逐渐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你是如何看待城市雕塑的发展?
郝重海: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话题。现代意义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很短,建国以后才开始系统的建设,更多的重视城市功能的建设。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近十年中国的城市系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距离功能完善和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公共空间的雕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优秀作品成为城市的名片,这是从没有到有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公共空间雕塑从点缀、到标志到纪念物有了一般性的概念认识。随着城市的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文化逐渐发育,城市中的艺术品就会从浅层逐步深入其中,成为城市的灵魂。
闪念 金色灵感碎片
在宏大的构筑过程中,郝重海的脑海也会闪烁出细腻的情感,他将其诗意地抒写记录下来,汇集于方寸之间的黄金艺术。
P:现在你还创作黄金艺术品,从宏大的城市雕塑跳跃到咫尺之间,感觉会不会差很多?
郝重海:我创作大型雕塑和小型黄金艺术作品,在技术、艺术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的差别。我把我的黄金艺术作品称作“灵感的碎片”。我在构思大型雕塑的过程中,为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会产生大量的思维闪念,这种闪念绝大多数都不会变成雕塑,尤其公共雕塑,但都会有闪光的价值,哪怕很小,非常可惜。我创作的黄金艺术作品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另外创作的手法都是运用雕塑的语言,本身毫无障碍。如果说差别,小型黄金创作更加自由,多了一些随性。
P:为什么你会如此钟情于黄金?
郝重海:黄金是自然界特殊的稀有金属,有着稳定的物理属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美丽的金黄色泽。由于黄金有着和阳光一样的色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被看做是太阳的象征,用于对太阳的崇拜。后来引申为尊贵地位的象征,人们赋予了黄金无上的精神价值。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由于它的稀有和尊贵,成为财富的担保,进而成为财富的象征。人们赋予它的物质属性渐渐超过了它的精神属性,直到成为世界性货币。我要尝试用文化的力量,用艺术的魅力还原黄金的本来面目,尝试用黄金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来唤醒人们内心的精神渴望。
P:在你心中,是否还有很多细腻的文艺梦想?你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什么样的?
郝重海:我曾经看一个老篾匠编制蔑器,竹篾锋利无比,在他手上,上下翻飞却柔顺、细腻,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优雅、从容的创造出来。从早到晚,终日不辍。以此终老,不亦悦乎!
《五象广场》
《抗战纪念碑》
《乳都》
大连《建市百年纪念》
《迷惑的眼神》
《北京金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