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行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以安徽省25所高中的数百名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S-T分析技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行为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S-T分析技术能够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予以良好支持。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S-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6-02
前言:
作为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行为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于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高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相关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支撑,无疑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行为概述
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一个具有较强动态性、复杂性的行为系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体部分,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行为研究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行为表现和特征,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发展过程、规律进行探究,进而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自觉性的全面提升,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1]。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安徽省25所高中的数百名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最终回收的课堂观察数据共126节数学课,其中,概念课有54节,复习课有35节,技能课和活动课分别为26节与11节。所观察课节的分布情况为:高一年级:41节(32.5%);高二年级:50节(39.6%);高三年级:35节(27.9%);授课教师类型如下:新手教师(教龄5年以下):25人;胜任教师(教龄5-10年):58人;成熟教师(教龄10年及以上):45人。
以S-T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S-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对教师教学性格予以直观表现的教学观察和分析的方法,此种方法将教学行为分为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两类,并将视觉、听觉信息传递行为规定为教师的T行为;而除了T行为外的全部行为均为S行为。S-T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为:通过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行为两维度进行编码,从而对(数学)课堂基本结构以及事实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描述,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2]。以定时采样的方法记录下数学教师教学时的T行为与S行为,并借助相应的S-T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S-T曲线图以及教师行为的占有率Rt以及师生行为的转换率Ch,发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本次研究中,高中数学课的每节课时均为45分钟,采样间隔为30s。
三、研究结果
首先,对Rt与Ch值进行分析。S-T分析法中,Rt值越大,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占有比例则越多;而Ch值越大,则说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所发生生的交替转换愈加频繁,Rt与Ch的值均在0-1之间。利用S-T分析法对126例样本课节中的Rt与Ch值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课例的Rt与Ch值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Rt与Ch的平均值分别为0.51和0.35,说明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比例较为接近,且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转换也较为频繁,表明样本课例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注重不断变换行为主体,从而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其次,对所选样本课例的教学模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基于Rt-Ch图将高中数学教学划分为四种不同教学模式:(1)Rt≤0.3时,为练习型教学;(2)Rt≥0.7时,为讲授型教学;(3)Ch≥0.4时,为对话型教学;(4)Ch<0.4且0.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S-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6-02
前言:
作为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行为不仅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于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高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相关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支撑,无疑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行为概述
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一个具有较强动态性、复杂性的行为系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体部分,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行为研究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行为表现和特征,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发展过程、规律进行探究,进而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自觉性的全面提升,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1]。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安徽省25所高中的数百名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最终回收的课堂观察数据共126节数学课,其中,概念课有54节,复习课有35节,技能课和活动课分别为26节与11节。所观察课节的分布情况为:高一年级:41节(32.5%);高二年级:50节(39.6%);高三年级:35节(27.9%);授课教师类型如下:新手教师(教龄5年以下):25人;胜任教师(教龄5-10年):58人;成熟教师(教龄10年及以上):45人。
以S-T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S-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对教师教学性格予以直观表现的教学观察和分析的方法,此种方法将教学行为分为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两类,并将视觉、听觉信息传递行为规定为教师的T行为;而除了T行为外的全部行为均为S行为。S-T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为:通过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行为两维度进行编码,从而对(数学)课堂基本结构以及事实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描述,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2]。以定时采样的方法记录下数学教师教学时的T行为与S行为,并借助相应的S-T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S-T曲线图以及教师行为的占有率Rt以及师生行为的转换率Ch,发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本次研究中,高中数学课的每节课时均为45分钟,采样间隔为30s。
三、研究结果
首先,对Rt与Ch值进行分析。S-T分析法中,Rt值越大,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占有比例则越多;而Ch值越大,则说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所发生生的交替转换愈加频繁,Rt与Ch的值均在0-1之间。利用S-T分析法对126例样本课节中的Rt与Ch值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课例的Rt与Ch值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Rt与Ch的平均值分别为0.51和0.35,说明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比例较为接近,且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转换也较为频繁,表明样本课例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注重不断变换行为主体,从而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其次,对所选样本课例的教学模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基于Rt-Ch图将高中数学教学划分为四种不同教学模式:(1)Rt≤0.3时,为练习型教学;(2)Rt≥0.7时,为讲授型教学;(3)Ch≥0.4时,为对话型教学;(4)Ch<0.4且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