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水稻无公害栽培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安全化学防治等方面,以期为水稻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无公害;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59-0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出了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然而由于与水稻无公害栽培相配套的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相对较弱,稻米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根据国家质量监督局最近公布的抽样结果显示,全国23个大中城市粮食批发市场中,有近30%的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因此,进行稻米无公害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水稻栽培措施入手,通过大量的调查、试验,初步探索出适合邳州地区水稻无公害栽培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与规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防治策略
以水稻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为基础,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为重点,推行安全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防治策略。
2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
(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如镇稻99、新粳18等。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50%以上。
(2)科学进行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
(3)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
(4)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
(5)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2生物防治
(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①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邳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9年全区已发展稻田养殖1 466.7h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据示范区内12块放养鱼、蟹的稻田与未放养鱼、蟹的稻田比较调查发现,枯心苗减少62%~80%,白穗率减少58%~84%,稻飞虱减少40%,杂草减少41%,水稻后期无效分蘖减少20%,农药平均少施3次以上。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同时由于鱼、蟹等排泄物具有肥田的作用,因此,还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稻鱼、稻蟹共养不仅能消灭大量有害生物,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稻田整体效益,据调查,稻鱼共养与单作水稻田相比,收入增加10倍以上。②稻鸭共作防治有害生物增产增收模式。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疫鸭,疫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以肥田。2006年笔者在王建华的稻田内进行1hm2稻鸭共育规范化种养殖示范,在水稻进入分蘖盛期后放养了疫鸭300只,与水稻共栖50~60d。据调查测算,1只1kg的疫鸭1d可吃害虫150头以上。对养鸭田与未养鸭田对比调查发现,养鸭的各类害虫比未养鸭田少85%,据放鸭前、后1d的调查,稻飞属、稻纵卷叶螟减少35%~40%。养鸭田只防治1代螟虫,比未养田少用药2~3次。稻鸭共育模式纯收入在1.5万元/hm2以上,而且省肥、省工、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便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3)无公害稻田生物防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2.3安全化学防治技术
2.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同时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一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使用农药时争取实现农药新品种与剂型的多样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同时严格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采用病虫害达标防治。对于没有达标的稻田,不得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严格掌握农药的施用剂量,以最佳剂量范围的下限为宜,实行挑治,减少普治,减轻农药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对环境的污染。
2.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可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可有效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等,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2.3.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总体来说药剂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的生长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在大量发生之前消灭病虫。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3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主要模式
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上主要采用2种模式,一是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稻鱼、稻蟹共养、稻鸭共育、生物制剂等),这类模式主要适应范围为冬闲田和水源充足、排水较难的洼田;二是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生物制剂) 化学防治(低毒农药),这类模式适用范围为地势较高、排灌方便或水源较贫乏的稻田。
这种无公害防治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防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在生产上的示范应用,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推广这种防治模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从而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廖恒登,李金旺,雷武逵,等.稻田养鸭对免耕抛秧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S1):120.
[2] 黄世文,王玲,黄雯雯,等.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J].中国稻米,2009(2):55-56.
[3] 张永礼.兴安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4):29-31.
[4] 陆松静,戴洪源,宋玉,等.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综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8):47-50.
关键词水稻;无公害;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59-0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出了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然而由于与水稻无公害栽培相配套的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相对较弱,稻米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根据国家质量监督局最近公布的抽样结果显示,全国23个大中城市粮食批发市场中,有近30%的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因此,进行稻米无公害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水稻栽培措施入手,通过大量的调查、试验,初步探索出适合邳州地区水稻无公害栽培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与规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防治策略
以水稻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为基础,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为重点,推行安全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防治策略。
2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
(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如镇稻99、新粳18等。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50%以上。
(2)科学进行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
(3)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
(4)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
(5)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2生物防治
(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①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邳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9年全区已发展稻田养殖1 466.7h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据示范区内12块放养鱼、蟹的稻田与未放养鱼、蟹的稻田比较调查发现,枯心苗减少62%~80%,白穗率减少58%~84%,稻飞虱减少40%,杂草减少41%,水稻后期无效分蘖减少20%,农药平均少施3次以上。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同时由于鱼、蟹等排泄物具有肥田的作用,因此,还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稻鱼、稻蟹共养不仅能消灭大量有害生物,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稻田整体效益,据调查,稻鱼共养与单作水稻田相比,收入增加10倍以上。②稻鸭共作防治有害生物增产增收模式。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疫鸭,疫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以肥田。2006年笔者在王建华的稻田内进行1hm2稻鸭共育规范化种养殖示范,在水稻进入分蘖盛期后放养了疫鸭300只,与水稻共栖50~60d。据调查测算,1只1kg的疫鸭1d可吃害虫150头以上。对养鸭田与未养鸭田对比调查发现,养鸭的各类害虫比未养鸭田少85%,据放鸭前、后1d的调查,稻飞属、稻纵卷叶螟减少35%~40%。养鸭田只防治1代螟虫,比未养田少用药2~3次。稻鸭共育模式纯收入在1.5万元/hm2以上,而且省肥、省工、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便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3)无公害稻田生物防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2.3安全化学防治技术
2.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同时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一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使用农药时争取实现农药新品种与剂型的多样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同时严格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采用病虫害达标防治。对于没有达标的稻田,不得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严格掌握农药的施用剂量,以最佳剂量范围的下限为宜,实行挑治,减少普治,减轻农药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对环境的污染。
2.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可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可有效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等,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2.3.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总体来说药剂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的生长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在大量发生之前消灭病虫。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3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主要模式
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上主要采用2种模式,一是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稻鱼、稻蟹共养、稻鸭共育、生物制剂等),这类模式主要适应范围为冬闲田和水源充足、排水较难的洼田;二是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生物制剂) 化学防治(低毒农药),这类模式适用范围为地势较高、排灌方便或水源较贫乏的稻田。
这种无公害防治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防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在生产上的示范应用,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推广这种防治模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从而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廖恒登,李金旺,雷武逵,等.稻田养鸭对免耕抛秧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S1):120.
[2] 黄世文,王玲,黄雯雯,等.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J].中国稻米,2009(2):55-56.
[3] 张永礼.兴安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4):29-31.
[4] 陆松静,戴洪源,宋玉,等.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综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