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嗪酸药疹六例
【摘 要】
:
【机 构】
:
湖南省冷水滩市人民医院,425100
【出 处】
:
中华皮肤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4年27期
其他文献
皮肤淀粉样变病程长,无自愈倾向,目前尚无满意疗法.王君松等报道[1]醋酸去炎松局封治疗淀粉样苔藓临床疗效可达86%,提示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有效.我们观察了安隆液对皮肤淀粉样变的疗效及治疗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探讨其有效的机制.
用含不同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药的斑试剂对172例有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史的皮肤病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12例(7.0%)对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有反应。其阳性率仅次于橡胶促进剂、香料、苯唑卡因及白降汞,是第5位常见的过敏原。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多见于钱币状湿疹,瘀积性皮炎等慢性皮肤疾患。临床表现多为皮损迁延不愈,但也可发生急性接触性皮炎。过敏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交叉过敏与多价过敏现象常见;未见全身性
腐胺,精眯和精胺总称多胺,它们是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和增殖的重要物质[1].而表皮过度增殖是银屑病的基本特征,因此探明银屑病患者体内多胺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变化有助于了解银屑病的病理机制.我们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聚酞胺薄膜层析法侧定皮肤(含表皮和真皮〕中腐胺和精脒的含量,初步探讨多胺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用高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了86例银屑病患者血清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IgM和HCMV-IgA及尿HCMV-DNA的变化.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活动性HCMV感染率和尿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55.8%和24.4%,而对照组则为4.0%和0,两组相比有显着性意义(P<0.001).提示活动性HCMV感染与银屑病有一定关系.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目前还不太理想,我们最近观察了新型抗组织胺药物克敏能(Loratadine)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并与其它抗组胺药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