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设计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里。那么,数学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及时抓住这个契机,揭示新课。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孩子“平均分”问题时,是这样开头的,“你们谁喜欢帮助别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喜欢帮助别人。”我又说:“今天小兔遇到困难了,你们想去帮助他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紧接着,我出示情境图,小白兔分萝卜,该怎么分呢?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急于想办法,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二、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性喜新好奇,喜欢故事。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导入设计,就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为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我给学生讲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从小就喜欢数学,十岁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99+100=?,当别的孩子动笔算的时候,小高斯却算出得数是5050.同学们和老师感到很惊讶。你们知道高斯为什么算的又对又快吗?原来他采用了一些简便方法进行了计算,后来高斯成了一个大数学家。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样的导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要掌握这种新的运算方法。
三、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玩中去学,更是一举两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如我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同学们轮流当售货员,当顾客,拿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买铅笔、作业本、方便面等,孩子们兴趣很高,玩中学,学中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因为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而且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孩子们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分法,比较出分得同样多得是“平均分”,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孩子们乐于接受,印象深,记得牢,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用实物、教具等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比抽象化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例如,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展板上出示了许多桃子模型,猴妈妈正在为小孩分桃子。我说谁回答对一题就可以得到猴妈妈分得桃子。孩子们高兴了,紧接着出示问题,根据情景图,你能获得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选择其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孩子们对猴妈妈分桃子很感兴趣,争先恐后的说开了,“24个桃子”,“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4个桃子”。可以列算式4x6=24,也可以24÷4=6,还可以24÷6=4.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数学本身并不枯燥,它与生活紧密相联,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心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就一定会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
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及时抓住这个契机,揭示新课。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孩子“平均分”问题时,是这样开头的,“你们谁喜欢帮助别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喜欢帮助别人。”我又说:“今天小兔遇到困难了,你们想去帮助他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紧接着,我出示情境图,小白兔分萝卜,该怎么分呢?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急于想办法,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二、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性喜新好奇,喜欢故事。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导入设计,就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为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我给学生讲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从小就喜欢数学,十岁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99+100=?,当别的孩子动笔算的时候,小高斯却算出得数是5050.同学们和老师感到很惊讶。你们知道高斯为什么算的又对又快吗?原来他采用了一些简便方法进行了计算,后来高斯成了一个大数学家。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样的导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要掌握这种新的运算方法。
三、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玩中去学,更是一举两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如我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同学们轮流当售货员,当顾客,拿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买铅笔、作业本、方便面等,孩子们兴趣很高,玩中学,学中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因为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而且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孩子们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分法,比较出分得同样多得是“平均分”,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孩子们乐于接受,印象深,记得牢,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用实物、教具等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比抽象化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例如,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展板上出示了许多桃子模型,猴妈妈正在为小孩分桃子。我说谁回答对一题就可以得到猴妈妈分得桃子。孩子们高兴了,紧接着出示问题,根据情景图,你能获得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选择其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孩子们对猴妈妈分桃子很感兴趣,争先恐后的说开了,“24个桃子”,“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4个桃子”。可以列算式4x6=24,也可以24÷4=6,还可以24÷6=4.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数学本身并不枯燥,它与生活紧密相联,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心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就一定会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