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课程(2011版)》)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笔者认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加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现结合对《课程(2011年版)》)的学习研究,谈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初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合作竞争、公平效率、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现代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等价交换、利润至上、消费主义、闲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对初中学生精神领域造成的影响,尤其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的腐蚀,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等现代公民意识成为引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价值。
  其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尊定基础”是《课程(2011年版)》的宗旨。这里的“合格公民”,应是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行为要求等。它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法律和民主监督意识、规则和责任等基本意识。《课程(2011年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以学生视觉呈现一个真实的逐渐扩大的世界,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最后,公民意识缺失要求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的道德高尚的法制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状况应该说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受传统社会封建意识以及“文革”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有发生,愿意享受权利但逃避承担义务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国公民比较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独立的权利意识,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关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养成民主意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教师的权威,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和思维,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新的教学观把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教师必须走下“神圣”的讲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助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其次,营造“公民生活”氛围,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公民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远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不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过一种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生活的机会。比如,让全班同学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班干部与课代表,而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当学生受到处分,有权知道学校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并有申辩的权利;让学生通过如学生会、校长意见箱等各种形式真正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学校与老师管理和监督的对象。只有在学校生活中确确实实地体验与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再次,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公民意识。《课表(2011年版)》强调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如开展模拟村委会、县人大代表选举、县法庭审判等,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公民的责任。
  最后,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课标(2011年版)》新增加的14条建议中,多数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公民自我成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开展公民教育必要的活动载体,打破课内外的界限,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调查采访、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方式,真实地参与公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初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其他文献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接受、贮存和应用的过称,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让学生成为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激发兴趣要创新  “兴
期刊
对于数学科学来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这是事实;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根本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前苏联著名数学家A·H·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
期刊
口语交际是在人际交往的特定语境中,交际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活动。从社会需求看,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要求。然而在目前,学生在口语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社会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明确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聋生由于听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听力障碍,无法像健全儿童那样通过听来获取和发展语言,为使聋人最大限度地融入我们的主流社会,能正常地与健全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抓起,提高聋生素质,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能够和那些健全的人一样不受歧视,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成为一名残而不废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聋生 语言 形成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期刊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课改目标,课改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度、量、序、势四个方面谈了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效率 度 量 序 势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课改”要求、响应“减负”号召。本文想从控制影响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因素——度、量、序、势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定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创建活泼、轻松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创新与实践平台,鼓励大胆猜想,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猜想 直觉 发散 定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堂
期刊
一、低段口语交际现状及存在问题  1.低段交际的基本特征  (1)内容的简略性。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在感知事物方面具有明显的笼统性、随意性,受到知识面和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主动积极地在课堂内对老师的提问作出回应,但表达内容也只是简略、不全面的。  (2)极强的模仿性。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尽管在发音口齿、习惯仪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一
期刊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得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
期刊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主人的尊严,在语文教学中确信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弹性感悟、独立创造、自由表达的积极心理生态的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生态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使语文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