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社会教学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的社会常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社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堂好的社会课要采用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实践性,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为此,我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情景中创设进行社会课的教学,即在社会课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带着学生走进社会课教材,真实体验社会情景,让他们从中真切地感受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社会教学效益。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社会课的愿望,使之不致于对自己比较生疏、时空差距较大的教学内容感到乏味。首先应该提出疑问进行交流,大胆相信学生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社会常识和经验,进行粗浅的初步的探讨,然后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共产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开头,要求学生到台上当一回"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你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吗?你知道他们有哪些感人的事迹吗?"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不难回答,在学生享受回答成功喜悦之时,教师乘机进一步设问:"你想知道伟人更多的事迹吗?你想知道大英博物馆的那个深深的脚印是谁的吗?"以此来引发学生深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如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各种图片,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互相传阅欣赏,说说你对各景点的了解及其悠久历史,笔者再一边描述让学生感知我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及悠久历史,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之感
   二、启导思维,获取新知
   在社会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充分理解那些"尽在不言中"和"一言难尽"的内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在教学中,只有二者得以和谐统一时,学生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适应的思维,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一情趣活动会引起认知活动的活跃。当认知活动在积极进行时,又反过来加强情绪的过程。情与知相互促进,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现代社会与通信》一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家里有急事,怎么通知在外工作的爸爸回来?"后,指导看图,让学生了解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仅有寄信、发电报、打电话(或可视电话),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直接和爸爸交谈等,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现代化信息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同时通过在教学中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高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在情境中生疑、解疑,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
   三、加强审美观念,随机渗透。
   教学中教师常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有色彩鲜明、动态感强的画面;有优美动听、曲调悠扬的音乐;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凡此种种情境设置,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再如教学《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中,学生除了从长江三峡风光中领略大自然风光美外,还为桂林山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和漓江水的碧波荡漾,鱼游江底的秀丽风光所陶醉。把学生从色彩明丽的画面中,从娓娓动听的乐曲中渗透到大自然的壮美,从而不禁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各种媒体创设的情境把桂林山水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收到良好的审美教育的效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一堂好社会课,必须经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丰富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培养各种能力,通过正确的探究、引导、启思,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要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他文献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如何做到读写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却是众说纷纭,叫法不一。这里以《羚羊木雕》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做到读写结合。   一、充分体验情感。   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必然渗透和化合在读者的劳动以及劳动成果之中。当客观事物使作者"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时,作者心中便萌发了不可抑制的写作欲望,并将蕴蓄的情感投射到情节和人物之中,融化到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问题意识的的培养需从低年级开始,尤其要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坚持和追求。   (一)让学生自主问   1、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呈现三种情景:小朋友排成一队,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6人,这一队共有几人?很多学生的算式:5 6=11
期刊
网上有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上传的很多很有价值的课件、试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对提供我们的学科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网上某校期末模拟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利比亚,地中海南岸的一个北非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东石油运往西欧、美国的必经之地。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一半以上的石油未经开采。   材料二: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等
期刊
创新源于解决问题,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自古以来,问题被认为是数学的心脏。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是在于有了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的一种氛围,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使传统的数学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真正做到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从
期刊
目的在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对CIA大鼠血清中IL-20、hepcidin的影响,从而为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