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建筑特色管窥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林,全称袁公林,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墓地,位于安阳市北关区洹滨北路中段北侧,建于1916年6月,1918年8月完工。其地南临洹水,仿美国前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的形式,修成林苑览胜之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凱,字慰庭,号容菴,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官宦地主世家,因无科举功名而弃文从武,1882年6月随淮军吴长庆出兵朝鲜平定“壬午兵乱”,步入仕途。1895年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奠定了其在北洋军阀的地位。后历任工部左侍郎、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务部尚书、内阁总理、民国大总统以及洪宪皇帝。1916年6月6日,患尿毒症不治身亡,生年57岁。
  1909年1月,袁世飢被清廷排斥,勒令“开缺回籍养疴”,来到河南彰德(今安阳)城北筑“洹上村”,建“养寿园”居住(图一)。袁世01在此韬光养晦,乘辛亥革命之势东山再起,以和平方式推翻清廷,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因此,视彰德为福地,胜过祖籍家乡,情有独钟,以致临终留下遗命“扶柩回籍,葬吾洹上”。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以“皇帝”的规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遵其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来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座耗资70余万银币、占地近140亩的浩大空宅森森然出现在洹水河畔。
  刚建成时的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亘长达千余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墙起,沿神道北上依次有糙石桥、石拱桥、牌楼、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东西配房、景仁堂和墓台铁门,最后为袁世凯墓庐。整个墓区有藜寨围护,寨外辟渠注水环绕周遭,寨内松柏梅槐浓荫蔽日。
  袁林建筑形式基本为清末民初官式建筑,按照明清帝王陵墓轨制而建,只是规模略小,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充分显示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建筑群“中西合璧,古今并举”,时代特色显明,文饰造型独特,建筑手法即秉承传统工艺,又釆用现代材料技术,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可谓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拋开袁世凯个人历史地位不谈,但就袁林建筑而言,确实是一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图二)。
  由于历史原因,袁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受到了较大破坏,建筑内的设施、天花、藻井、槛窗和隔扇等全部损毁丢失,所幸的是各主要建筑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1952年11月,毛泽东主席视察至此,指示将这座陵墓留给后人作反面教材。1958年安阳市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安阳市博物馆(现安阳博物馆),具体负责袁林的保护修缮事宜,并将其辟为文物游览景区。“文革”中,袁林再次遭到洗劫,石像生群被推翻,墓碑移出碑亭之外,墓台铁门遭切割倒地,宝城石墙和封土被拆除,墓室顶部裸露。“文革”结束后,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和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安阳博物馆加大了对袁林的保护力度,主持了历次的维修工程:1978-1984年,安阳市政府投资2.96万元,对“文革”劫后的袁林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维修了碑亭、堂院大门、东西配房和景仁堂的绿琉璃瓦顶,按原位置重置被推翻的石像生和墓碑,用原石料按原尺寸恢复了宝城;1993-2001年,河南省文物局和安阳市政府共投资230万元,对袁林建筑的外檐彩画进行了修繕,维修了袁林照壁,改造了门区建筑等;2002-2003年,安阳市政府投资1300余万元,打通了袁林照壁至青石桥神道,拆除周围违建民居和杂乱建筑15000平方米,对照壁及神道两侧进行了大面积绿化;2004年,安阳市财政拨款30万元,重铸了景仁堂前风磨铜鼎炉、墓台两副小铁门和墓台铁链、铁栏杆等。
  一、建筑名称特色
  袁林建成后,未用“陵”的称谓,而定名为“袁林”。据《袁公林墓工报告》载,在当时内务部呈报国务院的呈文中,袁林的建设者,原河南省省长、时任农商总长田文烈拟将墓地定名为“袁林”,而内务部批复中“查河南旧俗,凡树木蓊郁之区辄名为林,其来已久,稽之省志,灼有前规,宋著作郎范纯,植桑仁于襄城而有著作林之称,明祭酒宋讷筑墓于滑县而有宋家林之号”。可能考虑到袁世凯去世前是总统身份,又道“企允宜循河北(清东、西陵)之俗”,因此,依宋、明先人为例,冠以“袁公林”之名。同时,笔者以为,中国传统有皇帝为“陵”、百姓为“坟”、圣人为“林”一说,将袁世凯之墓称为林,也有张扬其推翻清廷、避免国家分裂功勋之嫌。
  因整个墓地没用陵称呼,陵区的内设建筑也随之没用明清帝陵内建筑的称谓,主要祭祀建筑“隆恩殿”改用“景仁堂”,隆恩殿前的大门也没用“隆恩门”直称“大门”(图三),东西两座配殿也改为了“配房”。
  二、建筑形制、形式特色
  (一)帝陵规制,规模较小
  袁林虽然釆取了明清帝陵形式的官式建筑,但受当时经济条件影响,在建筑规模上要小一些,整个墓区占地约138亩,从最南端的照壁算起,到最北端宝城后的林地边缘,也仅千米余,这与清东、西陵多数皇帝墓葬规模无比照可言,甚至都不及清朝在位去世的最后一任皇帝光绪之墓。即便如此,国库资金仍不能全资建设,共支款73万余元,也多为各省和时任官员捐款,由此可见其规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无方城、无地宫
  袁林不仅规模略小,而且缺少了明清帝陵的两个重要元素——方城和地宫。一般的皇帝陵墓,在宝城前都会筑有一方形台状建筑,上有一碑亭,并立碑一通。而袁林省去了这一建筑,改为在宝城前建二层平台,宝城立于平台后侧。而且袁林为平地庐墓,宝城未向下深挖,先在地面上建成并排两个墓室,分别为袁世凯和夫人于氏墓室,再逐层封盖,最后形成巨大的圆形宝城,因此,内部也无地宫、无墓道。然而,在宝城之上,外沿周朝却增添了12尊西洋造型石狮,也为墓包增添了些许威武之气(图四)。
  (三)影壁体积超大
  袁林建筑群虽然省略之处不少,但其在主体建筑完成后增加的影壁(图五),却体量巨大,成为又一特色建筑。该影壁为“青砖硬山式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形,通高7.79米,通长66.75米,墙体厚2米余,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石须弥座,青砖上身、绿琉璃瓦顶,正面雕有“勋章”和“五蝠拱寿”纹饰,据初步考证,为目前已知全国最大影壁。   (四)单体建筑形式较少
  在建筑种类上,袁林虽然也有歇山、硬山和卷棚式建筑,但缺少悬山、重檐等建筑形式,特别是在帝陵中常见的碑亭和饗堂,均为重檐式,而袁林釆用了单檐式,其中饗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含前后内廊),面积上大于一般帝陵的“隆恩殿”。同时,各建筑均覆以绿琉璃瓦顶或灰布瓦,也未釆用帝陵的金琉璃瓦顶,就连门阔上的金色乳钉,也由九路改为七路,降低了建筑规格(图六)。
  (五)水系较少,未形成环绕之势
  水系是帝陵中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帝陵均多以数道大小河流环绕相伴,河上建有多组桥梁。袁林的水系仅利用了近傍原有的御路沟,只是在大丹陛前开挖一条较短的“新直河”。同时,水上桥梁也只有两座,分别为新直河上的青白石桥和横跨神道的御路沟上的糙石桥,均是单一桥体,无多座桥梁相连的景观,因此,水系实属单调。
  (六)墓碑背面无碑文
  袁林碑亭位于大丹陛中部中轴线上(图七),单檐歇山建筑,平面成方形,四面有圆形券门,亭内有巨大青石雕成蟲质,驮碑一通,碑正面上书“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为袁世凯好友,后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所书,字体苍劲端庄,雄厚有力。但是,碑体背面无碑文,缺少了传统帝陵中用于盖棺定论,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也许是袁林的建设者对袁世凯的是非功过无法评说,只能留作后人去做裁定吧,大有效武则天无字墓碑之嫌。
  三、建筑风格、装饰特色
  (一)中西合璧,古今并举
  中西结合是袁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袁林建筑群中,以景仁堂和墓台铁门为分界线,景仁堂之前的碑亭等直到影壁,均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从墓台大铁门开始,包括二层墓台、宝城,均以西式建筑为主,配以高大的廊柱、铸铁栏杆、铁链和石柱等,中西结合,古今并举,成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
  (二)建筑纹饰出现独特造型
  在袁林的彩画、墙体、门窗上,除了传统的“宋锦”“卷草”“五蝠”等纹饰外,还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十二章纹”勋章和“嘉禾”图案,遍布铸铁、彩画、木雕、石雕、砖雕之上。在彩画的“盒子”部位,没有绘龙、凤图形等,而改以“勋章”和“嘉禾”图形,建筑内檐的“天花”“藻井”虽然全部损毁,但根据外檐彩画分析,也应是饰以“勋章”纹饰,墓台铁制大门之上,铸有铸铁“勋章”和“嘉禾”,影壁上的砖雕“勋章”,更是体积硕大,十分壮观,甚至在现存的11件景泰蓝祭器上,也以“勋章”图案为主。“勋章”图案应为民国成立初时,国会授予袁世凯的大勋章(图八、图九)。
  (三)石像生造型粗壮矮胖
  袁林石像生较少,位于牌楼之后大丹陛两侧,两组对称,每组由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武人和文人组成,均用青白石雕成,立于须弥基座之上。其中“望柱“柱身遍雕“十二章纹”,有青石栏杆围护;“石马、石虎、石狮”造型矮壮丰腴,显示出民国初期艺术的审美观点;“武人”着北洋军礼服,胸佩文虎勋章,手握军刀,孔武英豪,“文人”着“七章纹”祭天大礼服,头戴平天冠,双手垂胸,歉卑恭敬。但石像生在数量上和体量上与明清帝陵相比,实数过少过小,缺少了那种绵延数百米的壮观气势(图十、图十一)。
  四、建筑材料特色
  袁林建筑中西结合,还体现在袁林的建筑材料上,除了中国传统的砖木土石外,砌法上干摆、丝缝、淌白等一应倶全,还釆用了一部分当时的现代化材料筑法。
  一是袁林牌楼(图十二)。这座六柱五楼式牌楼,六根拔地而起的高大方柱,使用“铁筋洋灰”(钢筋水泥)浇铸而成,上挂木制绿琉璃瓦顶五楼,改变了传统的木质或石质柱体;
  二是袁林宝城两层墓台。墓台地面全部使用石子、砂子和洋灰(水泥)的混凝土筑成,未用傳统的青砖、青石海漫铺就;
  三是墓台大门和围栏。在袁林第二层墓台之上,建有西式大门一座,由钢材铸造焊接而成,周围的栏杆挂铸铁铁链,第三层也釆用铸铁栏杆,各层均未使用木制门面和砖砌、石雕的栏杆。
  总之,袁林这座陵墓建筑,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釆用中西合集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确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安阳博物馆在历次的修缮中,严格釆用传统材料和技法,遵守“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维修原则,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其他文献
吉林省博物院,原名吉林省博物馆,195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52年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市正式开放,1954年随省政府迁至长春市。博物院位于长春市永顺路1666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直属于吉林省文化厅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艺术性综合博物馆,藏品以各时期历史文物和书画陶瓷等艺术品类为主,文物藏品超过10万件,珍贵文物近2万件。藏品包括书画、陶瓷、古籍善本、萨满文化
期刊
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成都博物馆从十多年前开始大规模征集道场画,迄今已达万轴之多,尚未及整理和研究。除小部分因在修复装裱外,笔者近年对其中的9000轴道场画进行过眼、记录,并做出初步的判断。为了解这批文物的基本情况,本文从年代、地域、题材内容、社会人群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并谈谈以后整理研究的展望。  一、道场画的年代  在9000轴道场画中,带年代题记的道场画有500多轴,约占总数的6%。这些题记
期刊
景泰蓝,又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或“珐琅器”“嵌珐琅”,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在明代的景泰年间(1450-1456)这项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使用的珐琅釉料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晚清《陶雅》一书中对景泰蓝形象描述为“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夕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珠琅”。  关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史书无明确记载,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产生于春秋,一
期刊
狗,又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从远古时代起,无论游牧、狩猎,狗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它们外形可爱,机警聪明,忠诚懂事。直至今日,很多家庭都将狗视为家中爱宠,精心饲养。  狗以它討喜的特质,也成为历代画家描摹的对象。如郎世宁、徐悲鸿、黄胄、刘奎龄、刘继卣、齐白石、刘旦宅等,都是画狗高手。吉林省著名画家李巍先生,也常以狗为题材作画。  吉林省博物院藏清吴昌硕书
期刊
汉代早期的玉器材料来源依旧复杂。汉代早期的几个重要墓葬出土的玉器,如广东南越王墓、江苏狮子山楚王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等出土玉器的玉料和后来的新疆和田玉料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区别。玉料较为透明,糖色较重,与前代的玉料则一脉相承。所以,笔者认为,新疆和田玉的开发在汉代中期,但这一历史的时间节点在哪里,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还是源于某一突发事件,笔者探索数年,有了个人心得。  一、张骞发现了于阗(和田)籽料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藏元代何澄《归庄图》所处的时代,正是宋元交替之际,南宋院体山水向元代文人隐逸山水的过渡时期。南宋院体山水的刻露到元代文人山水画的萧散蕴藉,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既有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也有绘画媒介改变的因素,也有以赵孟頫为首的江南士大夫阶层对绘画理念的影响与引导。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材质、赵孟頫的绘画理念、元四家的笔墨对比等多个角度分析《归庄图》在宋元山水画风格转变中所起
期刊
明末清初的中国画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董其昌作为画坛领袖,针对纤弱无力的画风提出了新的艺术主张。他认为扭转时弊需要学习古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元四家”等南宗大家,并提出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南北宗”论。  卞文瑜与“画中九友”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和理论影响颇为广泛,影响了当时与之交往密切的文人画家。有“太仓才子”之称的著名诗人吴伟业以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杨文骢、张学曾、王时敏、王
期刊
黑瓷是中国古代北方瓷器中最为普通的一种釉色瓷器。说它普通,是因为黑瓷的生产对胎料、釉料、烧成温度要求不是很高,选用高岭土质的黏土,以氧化铁为主要的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即可烧造。黑瓷一般施釉较厚,漆黑的釉面可以掩盖粗糙的胎体,因此黑瓷的胎料不需要精细加工,具有原料丰富、工艺简单、烧造容易、成本低廉的优点,一般窑场均可烧造。  山西是黑釉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唐以后几乎每一处窑址都生产黑瓷,烧造遍及全省
期刊
镜子作为人类鉴容照面的工具,自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铜镜始,经过逾四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沿用不衰。唐代铜镜因其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而成为铜镜艺术长河中一道璀燦绚丽的风景。安阳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先后通过发掘、征集、移交等途径收藏了唐代铜镜近20面,本文从中选取7面有代表性的铜镜,以求管中窥豹,使读者一睹大唐盛世铜镜的独有风釆。  一、馆藏唐代铜
期刊
安阳博物馆作为地方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青铜器千余件。安阳由于处在殷墟文化中心的地域特征,馆藏青铜器以殷墟时期为主,其中有10件商代中期青铜器尤为珍贵,它们为研究商代中期考古学和历史学提供了实物资料。  安阳是殷商文化中心,1928年殷墟的发掘震惊海内外,殷墟文化研究也成为考古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999年洹北商城的发现,又引出中商文化这一重要概念。中商文化是指晚于郑州二里岗,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