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项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裹足不前,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逐步推进方。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阐述三项制度改革的的三个基本目标和原则,并提出实施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点。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用工、人事结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与现代企业要求不匹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随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要求逐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经营,发挥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但三项制度改革涉及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操作不当不但不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反而会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导致企业因非环境因素影响出现的业绩滑坡。
一、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企业三项改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及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应遵从如下几个原则:①“精干、高效”原则。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层次分明、责权清晰、编制合理的营运组织体系,深化完善现行管理模式,精简机构,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责、才尽其用。②“市场运作,来去自由”原则。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动态的定岗、定员、定编制度,理顺各种劳动用工的关系,构建能进能出的灵活用工机制。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以薪酬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实行薪酬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
二、三项制度改革操作程序与实践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企业领导班子需要认真研究三项制度改革的精神实质,对改革方案要反复研究,全方位的考虑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组织统一思想的作用,从组织上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改革氛围,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工组织的作用,以召开各层次员工座谈会、方案研讨会、下发征求意见稿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在意见征求的过程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向员工宣传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及时化解和疏导员工的疑惑情绪,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员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增强对企业内部改革的认同感。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人员竞聘机制。①实行岗位管理。人事优化调整的首要前提便是理清各类劳动用工、明晰岗位。通过明确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确定劳动用工形式。②分流安置人员。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待分流人员素质,科学评价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岗选人,量才使用,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的员工进行分流安置。③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在人员分流安置完成后,公司根据部分管理岗位空缺情况,开展了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工作。④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无论是岗位调整、分流安置还是竞聘上岗,公司都利用司务公开栏和办公网络系统对任职要求、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综合结果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社会和全体员工的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灵活自主的用工制度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的用工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可将辅助性、临时性岗位上的员工在合同到期后全部推荐给劳务中介公司录用,再由劳务公司根据公司不同需求分别采取不同的用工方式。对电工、驾驶员、厨师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用工,以派遣的形式到公司工作;对清洁、加水、门卫等后勤服务岗位用工,以外包的形式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企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这种新的用人理念丰富了公司的劳动用工制度,不仅使公司用工形式更加灵活,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以岗位性质和岗位胜任度为基础,全面构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体系。调整工资结构,由传统的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基本工资、比较较低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的薪资结构转向重心关注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和各类人才倾斜的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基本工资根据不同岗位,结合工龄、职称和技能、学历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充分体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绩效工资根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综合评定。配套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除工资,保险、公积金、医疗补贴、疗休养等福利性收入成为构成员工薪酬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为鼓励技术、能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可以制定各种业务专项奖励,各类评奖评优及其他形式的奖励等,进一步完善了员工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了员工激励体系的建设。
三、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体会和思考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谐稳定,排除改革阻力
三项制度改革,其主体是企业的职工,改革必须依靠广大员工,使员工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推动者。①在三项制度改革的设计和安排中,要保证劳资双方的人格平等,公司工会代表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改革全过程,各项改革措施在出台之前都应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所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保证职工的监督权和参与权。②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尽可能地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各项改革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实施,都应遵循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原则。③重视职工思想工作,在改革实施之前,首先要将改革发展的思路灌输给每一个职工,使职工在意识方面有所转变,意识到改革是有利于企业和自身发展的。④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针对不同的职工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保证上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及时、准确,尽可能消除小道消息干扰,以缓解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同时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二)要把握“动态”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进程
公司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弊端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僵化”。三项制度改革必须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动态”管理。①制定的制度应尽可能地长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制订一项制度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考虑问题,提高制度的“生命力”,防止朝令夕改。同时,新的制度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进与完善。②改革的方式、做法应该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在用工制度改革中就坚持了这么一种理念,只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才是最好的。③改革的内容也应坚持“动态”原则,如职工有进有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本身就是处于动态之中,在员工岗位管理上遵循了能级对应原理,使人的才能与岗位的能级处于动态的对应状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岗选人,量才使用,以发挥出高效能。
(三)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改革稳定
改革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否定与变革,是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公开,广大职工才能知情参与;只有公平,职工才能心平气和;公开是基础,公平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正的目的,否则,改革就不会顺利,企业就不会稳定。如在管理人员竞聘过程中,从组织、报名、审查、测评、考核、答辩、综合评价、聘用等环节都力求做到条件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生产经营管理岗位。这次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虽然时间短,但取得的效果十分理想,这与企业坚持“三公开”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用工、人事结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与现代企业要求不匹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随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要求逐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经营,发挥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但三项制度改革涉及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操作不当不但不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反而会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导致企业因非环境因素影响出现的业绩滑坡。
一、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企业三项改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及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应遵从如下几个原则:①“精干、高效”原则。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层次分明、责权清晰、编制合理的营运组织体系,深化完善现行管理模式,精简机构,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责、才尽其用。②“市场运作,来去自由”原则。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动态的定岗、定员、定编制度,理顺各种劳动用工的关系,构建能进能出的灵活用工机制。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以薪酬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实行薪酬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
二、三项制度改革操作程序与实践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企业领导班子需要认真研究三项制度改革的精神实质,对改革方案要反复研究,全方位的考虑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组织统一思想的作用,从组织上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改革氛围,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工组织的作用,以召开各层次员工座谈会、方案研讨会、下发征求意见稿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在意见征求的过程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向员工宣传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及时化解和疏导员工的疑惑情绪,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员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增强对企业内部改革的认同感。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人员竞聘机制。①实行岗位管理。人事优化调整的首要前提便是理清各类劳动用工、明晰岗位。通过明确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确定劳动用工形式。②分流安置人员。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待分流人员素质,科学评价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岗选人,量才使用,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的员工进行分流安置。③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在人员分流安置完成后,公司根据部分管理岗位空缺情况,开展了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工作。④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无论是岗位调整、分流安置还是竞聘上岗,公司都利用司务公开栏和办公网络系统对任职要求、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综合结果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社会和全体员工的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灵活自主的用工制度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的用工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可将辅助性、临时性岗位上的员工在合同到期后全部推荐给劳务中介公司录用,再由劳务公司根据公司不同需求分别采取不同的用工方式。对电工、驾驶员、厨师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用工,以派遣的形式到公司工作;对清洁、加水、门卫等后勤服务岗位用工,以外包的形式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企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这种新的用人理念丰富了公司的劳动用工制度,不仅使公司用工形式更加灵活,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以岗位性质和岗位胜任度为基础,全面构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体系。调整工资结构,由传统的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基本工资、比较较低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的薪资结构转向重心关注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和各类人才倾斜的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基本工资根据不同岗位,结合工龄、职称和技能、学历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充分体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绩效工资根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综合评定。配套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除工资,保险、公积金、医疗补贴、疗休养等福利性收入成为构成员工薪酬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为鼓励技术、能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可以制定各种业务专项奖励,各类评奖评优及其他形式的奖励等,进一步完善了员工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了员工激励体系的建设。
三、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体会和思考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谐稳定,排除改革阻力
三项制度改革,其主体是企业的职工,改革必须依靠广大员工,使员工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推动者。①在三项制度改革的设计和安排中,要保证劳资双方的人格平等,公司工会代表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改革全过程,各项改革措施在出台之前都应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所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保证职工的监督权和参与权。②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尽可能地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各项改革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实施,都应遵循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原则。③重视职工思想工作,在改革实施之前,首先要将改革发展的思路灌输给每一个职工,使职工在意识方面有所转变,意识到改革是有利于企业和自身发展的。④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针对不同的职工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保证上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及时、准确,尽可能消除小道消息干扰,以缓解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同时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二)要把握“动态”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进程
公司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弊端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僵化”。三项制度改革必须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动态”管理。①制定的制度应尽可能地长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制订一项制度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考虑问题,提高制度的“生命力”,防止朝令夕改。同时,新的制度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进与完善。②改革的方式、做法应该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在用工制度改革中就坚持了这么一种理念,只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才是最好的。③改革的内容也应坚持“动态”原则,如职工有进有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本身就是处于动态之中,在员工岗位管理上遵循了能级对应原理,使人的才能与岗位的能级处于动态的对应状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岗选人,量才使用,以发挥出高效能。
(三)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改革稳定
改革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否定与变革,是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公开,广大职工才能知情参与;只有公平,职工才能心平气和;公开是基础,公平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正的目的,否则,改革就不会顺利,企业就不会稳定。如在管理人员竞聘过程中,从组织、报名、审查、测评、考核、答辩、综合评价、聘用等环节都力求做到条件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生产经营管理岗位。这次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虽然时间短,但取得的效果十分理想,这与企业坚持“三公开”的原则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