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网络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近几年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便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很多抽象的问题,并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一定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效。但也发现不少课堂由于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当,反而影响了上课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计算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错误地认为用得越多越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面的旋转》(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体时,学生对于圆柱体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书本上的图形是静态的、呆板的,学生不好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兴趣,进而去认识它呢?可以先用课件展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学生小组交流,会出现各种不同想法或描述,经过一番讨论和激烈的争辩之后,个个跃跃欲试,急欲求知。这时就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让该演示在电脑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刻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这种动态的演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柱的特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
二、借助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圆柱的体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节,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通过运用3D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通过分解步骤,自主探究,迎难而解,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有效的数學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行程应用题中相遇问题这节课,最关键是必须让学生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二是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而题目中的几个关键因素: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对、结果——相遇等,又是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相遇”问题,可通过flash课件展示两个点上相对的两辆汽车,通过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学生掌握了这些要点后,进一步通过动画课件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等概念的含义,就容易多了。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路程?——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么学生对“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这个难点就迎难而解了。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此过程中动画课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解决得好。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重点问题是否掌握,难点是否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观明了去解决重难点,网络媒体往往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通过信息技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如果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借助电脑多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颜色,然后将此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颜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什么颜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课件在银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基于网络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只有合理地利用其独特的优点,与其它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其最佳作用点。而不能认为电脑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课件展示秀,那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研究》2011.4
[2]《电化教育研究》2009.9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面的旋转》(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体时,学生对于圆柱体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书本上的图形是静态的、呆板的,学生不好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兴趣,进而去认识它呢?可以先用课件展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学生小组交流,会出现各种不同想法或描述,经过一番讨论和激烈的争辩之后,个个跃跃欲试,急欲求知。这时就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让该演示在电脑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刻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这种动态的演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柱的特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
二、借助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圆柱的体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节,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通过运用3D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通过分解步骤,自主探究,迎难而解,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有效的数學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行程应用题中相遇问题这节课,最关键是必须让学生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二是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而题目中的几个关键因素: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对、结果——相遇等,又是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相遇”问题,可通过flash课件展示两个点上相对的两辆汽车,通过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学生掌握了这些要点后,进一步通过动画课件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等概念的含义,就容易多了。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路程?——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再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那么学生对“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这个难点就迎难而解了。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此过程中动画课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解决得好。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重点问题是否掌握,难点是否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观明了去解决重难点,网络媒体往往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通过信息技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如果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借助电脑多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颜色,然后将此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颜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什么颜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课件在银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基于网络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只有合理地利用其独特的优点,与其它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其最佳作用点。而不能认为电脑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课件展示秀,那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研究》2011.4
[2]《电化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