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和谐之世中的回香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ric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质而言,品香用香属于社会“奢侈品”消费范畴,只有在安定繁荣的盛世之中,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才能顺利进行和发展,从而保证香道的怡情逸致,但是,香道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对香道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明代,佛门与文人营建的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当时的风尚。而这种静心内省的修为在今时今日仍值得效仿体悟。
  香,物虽微而位贵,是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中国燃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明代初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从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带回了域外香料和制香技艺。当时传入中国的香料主要有胡椒、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龙脑、豆蔻、砂仁、安息香、茴香、孜然等。除了官方的外交活动之外,域外香料的传入还得益于香料商、宗教徒和旅行家的来华行为,从此一部跨越明朝整代的香料之旅得以发展和继续。晚明的文人,在总结自己的美学生活时,归纳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就有“养德宜操琴,遣情宜赋诗,得意宜临书,醒睡宜嚼茗,静坐宜焚香”这样的观念。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品香缘于生活的实际需求
  古人认为香可以用于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正直高尚的人会散发出本性之香,正所谓“惟吾德馨”、“明德惟馨”。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总结出了香的十种品质,即感格鬼神、请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从中医养身理论出发,域外香料大多是芳香药材,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消食、化湿止痛、避秽助情等功效。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提到:“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明洪武初年就流入中国的《回回药方》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书中记载的“马而哈迷升哥而福方”、“黄乞必里牙”等就疑似用香料、朱砂、铅丹、硫磺制成的壮阳药。文人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
  而谈及文人用香,亦十分有趣,明代诗人、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平生嗜书如命,他最怕读书的时候有客人来访,影响自己读书。所以朋友们也很知趣,若是看到他的书斋有香雾弥绕,就绝不打扰。
  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土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对于香药、香方、香具、薰香方法、品香等都颇为讲究。《长物志跋》中记载:“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壹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闰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怀恋,“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闰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壹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所以品香之道深入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时文人生活的标志之一。
  香道虽不为人所见但却可以充满人的精神领域,让人怡情、安神、避秽、健身。
  明代对于香道贡献颇多
  1.明代文人继承的熏香之法
  明代著名戏曲家高濂还倡“隔火薰香”之法:“烧香取味,不在取烟”,以无烟为好,故须“隔火”(在炭饼与香品之间加入隔片);隔片以砂片为妙,银钱等物“俱俗不佳,且热甚不能隔火”,玉石片亦有逊色;炭饼也须用炭、蜀葵叶(或花)、糯米汤、红花等材料精心制作。
  不过,此类细致的讲究大抵只在部分雅士中流行(唐宋已用“隔火”之法,非明人创见),文人用香并不都是“隔火”,与宋元文人相似,还是以直接燃香为主,也并不排斥香烟,还常赞其诗意。徐渭诗《香烟》有“香烟妙赏始今朝”,“斜飞冉冉忽逍遥”。纳兰性德有“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袁枚有“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2.本土制香技艺的成熟
  明代,香料的加工制作技术大为成熟,大量线香的销售和生产,把香道简易化了。老百姓不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在家中供香。用香知识非常普及,什么节令用什么香,什么病用什么香防,老百姓都能略知一二。
  当时李氏、王氏和刘氏的制香技艺堪称绝技,有文献记载如下:“前门外李家印,各色花巧者亦妙。东院王镇所制黄香饼,黑沉色,无花纹者亦佳。线香则数前门外李家,每束价直一分。又有以檀香入菩提子,中孔着眼引绳,谓之灌香数珠,京师有人能为之,亦绝技也。”
  当时刘鹤家配制的香料有口皆碑,据记载:“本司院刘鹤家香,帝王庙街刁家丸药皆著名,一时起家巨万。”《考槃余事》曰:“安息香,都中有数种,统名安息,其最佳者刘鹤所制,月麟、聚仙、沉速三品百花香,即下矣。龙挂香有黄、黑二种,黑者价高,惟内府者佳,刘鹤所制亦可。芙蓉香、暖阁香亦刘鹤所制。龙楼香、万春香,内府者佳。黑香饼,都中刘鹤二钱一两者佳。”当时随香料传入中国的还有域外制香技艺。除了阿拉伯蒸馏提香制作香水技艺之外,还有配合香料制作香皂、脂粉等技艺。
  3.香道典籍的大发展
  香道在唐宋之际发展完备,趋于鼎盛,但在元代香道的传承受阻,直至明代开始复兴发展。明朝有众多典籍记载香道事宜,而文人墨客亦留下了大量对于香的记述和诗歌。
  其中明代末期收藏家周嘉胄所著的《香乘》内容丰富,记载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香品制作方法颇为详尽。另外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医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对十多种香的使用和制作方法有简明实用的记载,并且还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而在文人墨客中,从唐宋之际的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明代朱熹、唐伯虎、文征明等大诗人,都有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这些经典的著作对于用香都有大量的记述。
  明代的香道用具繁多
  香道是无形的,但香道中使用的各类器具则是有形的,其中包括香炉、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囊等十余种,而香炉则是贯穿香道器发展史的重要器形,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明清盛行的宣德炉是铜质的,铜炉受热不变形,不损坏,并且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其他材质的还有金银、珐琅及玉石等。
  手炉是可捧握于手中或随身可以携带的香炉,形制类似暖炉。常见形制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花纹多样,多为吉祥图案或人物一类,装饰精美工艺巧妙。
  香斗是加长版的手炉,这种香炉主要用于礼佛时使用,在手柄与炉身上有莲花纹图案或者吉祥瑞兽图案。
  香筒是另一种设计巧妙的用具,它是采用垂直烧香,所以造型一般为直筒状,上面有盖子,筒身多为镂空雕刻便于排烟,常见的香筒多为竹木材质,也有名贵的象牙与玉石作为主料雕刻的。
  与香筒相反,卧炉是采用平面烧香,装饰手法与香筒类似。
  熏球的出现是古人在香器设计发明中最独特的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主球体与连接用链条。主球体为镂空的两个半圆,中间为盛放香的容器,半球用卡榫衔接,这样无论熏球怎么运动,中间的香会永远保持水平。所以古人常用它放入被子中,也被称作“被中香炉”,其材质多为铜质。
  香插是香器里相对简单的器形,一般多为有空的底座,孔的大小取决于线香的粗细,常见的多为陶瓷与金属材料。
  除了以上这些,盛放香品的香盒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其装饰繁杂精美,用料讲究,所以除了作为容器外,更是家居室内的点缀陈设之物。香盒普遍采用名贵木种制作,以圆形和方形居多,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而明代的香道用具与清代相比,依旧呈现出简洁大气的风格,在现在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中仍大受追捧。
  (编辑/董萍)
其他文献
节气已到立秋,天气依然暑热难当,在没有空调的茶室里稍坐一会,便已汗透重衣。穿丝着纱也不太管用。但园中草木却已感得天时,渐染秋气了。剪枝红叶插瓶,颇有应时之感。  红叶是园子里野长的藤蔓,花器是古铜扁瓶。这种瓶子,在当时是随身带的水壶。野外的花草,即使水足土肥也须挣扎求存,先与旁边的草树间争得阳光雨水立住根脚,又要躲过乌啄虫咬,人兽践踏,往往只得一秋之寿。所以,比之花店里的花草,总有一股倔倔的精神气
期刊
沃子爵城堡,全称沃勒维孔特城堡。一座于17世纪营造的贵族府邸,其建筑之奢华、装饰之精美、收藏之丰厚,让^倍感艳羡的同时也曾给主人招致了灭顶之灾,其艺术精华甚至启发了凡尔赛宫的设计。如今虽早已人去楼空,但城堡无处不在的艺术装饰与收藏,让当你置身其中时,宛若回到17世纪古典油画中所描绘的贵族日常。  夏天的法国,艳阳普照。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从巴黎来到法国有名的沃子爵堡,这是一座集文学、艺术
期刊
冯敏昌同时也是卓有建树的书画家,绘画方面,擅长画松石、兰竹,苍秀绝俗,其《墨兰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清新淡雅,颇具文人雅趣,书法方面,是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与黎简、宋湘、吴荣光齐名。因其书画兼擅,故其书画融通,以书法线条入画,以绘画意境入书,成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据冯士镳《太史公年谱》载,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冯敏昌在乡试同考官韦药轩家的得石轩中见山水一幅,不记其名,用破笔为之,潇洒苍
期刊
因为既可以提高艺术品流动性,又不影响持有者享受艺术品带来的精神愉悦,近些年来,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逐渐兴起。相比银行,拍卖行似乎更有先天的优势。随着苏富比在该领域收获颇丰,国内拍卖行也越来越希望打开这一业务疆域,视其为业务创新点和利润增长点。  国外银行谨慎  艺术品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拥有的艺术品为抵押物而发放的贷款,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在艺术品折价或变卖的价款中优先得到清偿。 
期刊
汉族,古时又称华夏族。《春秋左传正义》中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来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一件汉服更是被赋予了无数意涵,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然而华夏经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汉服已逐渐被许多国人遗忘,更有甚者以为那是奇装异服,是拍戏的“古装”。在人们
期刊
对于画家王少伦,他的老师姜宝林说“少伦人好”,另一位老师尚涛说“少伦真诚”,一位与他相交20多年的收藏家说:“少伦质朴。”朋友们说的“人好”有几个意思:一是他受家庭熏染,尚书识礼,崇儒重道;二是他个性质朴,丰厚而不淡薄,深沉而不流滑,三是他画画极为真诚,真诚传达到画面,自然动人,还有就是他画画纯粹,从不把市场放在心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國艺术市场起步。或被时代裹挟,或众人皆醉我独醒,每个人
期刊
但凡遇到些徘徊在收藏门外迟迟不敢入门的爱好者,之所以犹豫也就不外乎两个问题:现在入门还来得及吗?凭现在的收入可以收藏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句话解决——只要你想,随时都是收藏的最好时机。  这绝不是一个忽悠的答案。  记得上一期请到的业内人士刘越,就把收藏的人分为玩家、行家、藏家三类,也是一个进步中的过程。在中国几乎没有世家和贵族的现在,公众视野里那些过亿级藏家们大多没有传家的家底,毕竟
期刊
这位曾经极爱繁华的少年,好精舍美婢,好娈童鲜衣,好美食骏马,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乌,在笔记《陶庵梦忆》里还写过篇小文字《方物》。所谓“方物”,乃是各地名产。张岱笔下的“方物”,有北京的苹婆果、山东的羊肚菜、福建的福桔、苏州的山楂糕与松子糖,杭州的鸡豆子、花下藕、塘栖蜜枯等,不可胜数。让我们可以窥当时晚明繁盛的物质文化景观。  明代文人确实特别热哀于对日常风物的记录与描述。  以文征明之
期刊
明代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茶文化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明代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注重饮茶的传统,爱茶嗜茶,组织茶会,编写茶书,积极参与茶事活动,茶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风尚。而明人所选择和装饰的品茗环境,则体现了明代茶文化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和轻松,通过茶体悟自然的美好,对抗浮世的喧嚣。  由团茶改为散茶,趋于简单  中国历代的品茗方式是随茶制的演进而改变的。目前的研究认为,茶制
期刊
与中华历史的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甚至比宋朝更能够表达中国式理想。明代文人更喜欢以佛道释儒,以“狂禅”的方式穿梭于出世的通道;他们推究于儒学的肌理,又遵从自身性灵的召唤;他们有时孤傲冷艳,行为偏执,以奇傲世,但有时又沉醉温柔乡,纵情享乐;他们既不能忘情于殿堂,但又悠游于山林,这种矛盾但又统一的人格特征,让他们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他们比任何一个朝代的文人更关注内心,也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也无比渴望在茫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