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质而言,品香用香属于社会“奢侈品”消费范畴,只有在安定繁荣的盛世之中,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才能顺利进行和发展,从而保证香道的怡情逸致,但是,香道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对香道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明代,佛门与文人营建的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当时的风尚。而这种静心内省的修为在今时今日仍值得效仿体悟。
香,物虽微而位贵,是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中国燃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明代初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从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带回了域外香料和制香技艺。当时传入中国的香料主要有胡椒、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龙脑、豆蔻、砂仁、安息香、茴香、孜然等。除了官方的外交活动之外,域外香料的传入还得益于香料商、宗教徒和旅行家的来华行为,从此一部跨越明朝整代的香料之旅得以发展和继续。晚明的文人,在总结自己的美学生活时,归纳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就有“养德宜操琴,遣情宜赋诗,得意宜临书,醒睡宜嚼茗,静坐宜焚香”这样的观念。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品香缘于生活的实际需求
古人认为香可以用于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正直高尚的人会散发出本性之香,正所谓“惟吾德馨”、“明德惟馨”。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总结出了香的十种品质,即感格鬼神、请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从中医养身理论出发,域外香料大多是芳香药材,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消食、化湿止痛、避秽助情等功效。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提到:“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明洪武初年就流入中国的《回回药方》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书中记载的“马而哈迷升哥而福方”、“黄乞必里牙”等就疑似用香料、朱砂、铅丹、硫磺制成的壮阳药。文人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
而谈及文人用香,亦十分有趣,明代诗人、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平生嗜书如命,他最怕读书的时候有客人来访,影响自己读书。所以朋友们也很知趣,若是看到他的书斋有香雾弥绕,就绝不打扰。
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土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对于香药、香方、香具、薰香方法、品香等都颇为讲究。《长物志跋》中记载:“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壹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闰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怀恋,“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闰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壹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所以品香之道深入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时文人生活的标志之一。
香道虽不为人所见但却可以充满人的精神领域,让人怡情、安神、避秽、健身。
明代对于香道贡献颇多
1.明代文人继承的熏香之法
明代著名戏曲家高濂还倡“隔火薰香”之法:“烧香取味,不在取烟”,以无烟为好,故须“隔火”(在炭饼与香品之间加入隔片);隔片以砂片为妙,银钱等物“俱俗不佳,且热甚不能隔火”,玉石片亦有逊色;炭饼也须用炭、蜀葵叶(或花)、糯米汤、红花等材料精心制作。
不过,此类细致的讲究大抵只在部分雅士中流行(唐宋已用“隔火”之法,非明人创见),文人用香并不都是“隔火”,与宋元文人相似,还是以直接燃香为主,也并不排斥香烟,还常赞其诗意。徐渭诗《香烟》有“香烟妙赏始今朝”,“斜飞冉冉忽逍遥”。纳兰性德有“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袁枚有“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2.本土制香技艺的成熟
明代,香料的加工制作技术大为成熟,大量线香的销售和生产,把香道简易化了。老百姓不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在家中供香。用香知识非常普及,什么节令用什么香,什么病用什么香防,老百姓都能略知一二。
当时李氏、王氏和刘氏的制香技艺堪称绝技,有文献记载如下:“前门外李家印,各色花巧者亦妙。东院王镇所制黄香饼,黑沉色,无花纹者亦佳。线香则数前门外李家,每束价直一分。又有以檀香入菩提子,中孔着眼引绳,谓之灌香数珠,京师有人能为之,亦绝技也。”
当时刘鹤家配制的香料有口皆碑,据记载:“本司院刘鹤家香,帝王庙街刁家丸药皆著名,一时起家巨万。”《考槃余事》曰:“安息香,都中有数种,统名安息,其最佳者刘鹤所制,月麟、聚仙、沉速三品百花香,即下矣。龙挂香有黄、黑二种,黑者价高,惟内府者佳,刘鹤所制亦可。芙蓉香、暖阁香亦刘鹤所制。龙楼香、万春香,内府者佳。黑香饼,都中刘鹤二钱一两者佳。”当时随香料传入中国的还有域外制香技艺。除了阿拉伯蒸馏提香制作香水技艺之外,还有配合香料制作香皂、脂粉等技艺。
3.香道典籍的大发展
香道在唐宋之际发展完备,趋于鼎盛,但在元代香道的传承受阻,直至明代开始复兴发展。明朝有众多典籍记载香道事宜,而文人墨客亦留下了大量对于香的记述和诗歌。
其中明代末期收藏家周嘉胄所著的《香乘》内容丰富,记载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香品制作方法颇为详尽。另外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医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对十多种香的使用和制作方法有简明实用的记载,并且还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而在文人墨客中,从唐宋之际的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明代朱熹、唐伯虎、文征明等大诗人,都有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这些经典的著作对于用香都有大量的记述。
明代的香道用具繁多
香道是无形的,但香道中使用的各类器具则是有形的,其中包括香炉、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囊等十余种,而香炉则是贯穿香道器发展史的重要器形,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明清盛行的宣德炉是铜质的,铜炉受热不变形,不损坏,并且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其他材质的还有金银、珐琅及玉石等。
手炉是可捧握于手中或随身可以携带的香炉,形制类似暖炉。常见形制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花纹多样,多为吉祥图案或人物一类,装饰精美工艺巧妙。
香斗是加长版的手炉,这种香炉主要用于礼佛时使用,在手柄与炉身上有莲花纹图案或者吉祥瑞兽图案。
香筒是另一种设计巧妙的用具,它是采用垂直烧香,所以造型一般为直筒状,上面有盖子,筒身多为镂空雕刻便于排烟,常见的香筒多为竹木材质,也有名贵的象牙与玉石作为主料雕刻的。
与香筒相反,卧炉是采用平面烧香,装饰手法与香筒类似。
熏球的出现是古人在香器设计发明中最独特的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主球体与连接用链条。主球体为镂空的两个半圆,中间为盛放香的容器,半球用卡榫衔接,这样无论熏球怎么运动,中间的香会永远保持水平。所以古人常用它放入被子中,也被称作“被中香炉”,其材质多为铜质。
香插是香器里相对简单的器形,一般多为有空的底座,孔的大小取决于线香的粗细,常见的多为陶瓷与金属材料。
除了以上这些,盛放香品的香盒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其装饰繁杂精美,用料讲究,所以除了作为容器外,更是家居室内的点缀陈设之物。香盒普遍采用名贵木种制作,以圆形和方形居多,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而明代的香道用具与清代相比,依旧呈现出简洁大气的风格,在现在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中仍大受追捧。
(编辑/董萍)
香,物虽微而位贵,是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中国燃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明代初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从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带回了域外香料和制香技艺。当时传入中国的香料主要有胡椒、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龙脑、豆蔻、砂仁、安息香、茴香、孜然等。除了官方的外交活动之外,域外香料的传入还得益于香料商、宗教徒和旅行家的来华行为,从此一部跨越明朝整代的香料之旅得以发展和继续。晚明的文人,在总结自己的美学生活时,归纳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就有“养德宜操琴,遣情宜赋诗,得意宜临书,醒睡宜嚼茗,静坐宜焚香”这样的观念。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不免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时也要专设香案。同时,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品香缘于生活的实际需求
古人认为香可以用于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正直高尚的人会散发出本性之香,正所谓“惟吾德馨”、“明德惟馨”。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总结出了香的十种品质,即感格鬼神、请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从中医养身理论出发,域外香料大多是芳香药材,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消食、化湿止痛、避秽助情等功效。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提到:“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明洪武初年就流入中国的《回回药方》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书中记载的“马而哈迷升哥而福方”、“黄乞必里牙”等就疑似用香料、朱砂、铅丹、硫磺制成的壮阳药。文人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
而谈及文人用香,亦十分有趣,明代诗人、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平生嗜书如命,他最怕读书的时候有客人来访,影响自己读书。所以朋友们也很知趣,若是看到他的书斋有香雾弥绕,就绝不打扰。
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土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对于香药、香方、香具、薰香方法、品香等都颇为讲究。《长物志跋》中记载:“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壹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闰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怀恋,“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闰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壹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所以品香之道深入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时文人生活的标志之一。
香道虽不为人所见但却可以充满人的精神领域,让人怡情、安神、避秽、健身。
明代对于香道贡献颇多
1.明代文人继承的熏香之法
明代著名戏曲家高濂还倡“隔火薰香”之法:“烧香取味,不在取烟”,以无烟为好,故须“隔火”(在炭饼与香品之间加入隔片);隔片以砂片为妙,银钱等物“俱俗不佳,且热甚不能隔火”,玉石片亦有逊色;炭饼也须用炭、蜀葵叶(或花)、糯米汤、红花等材料精心制作。
不过,此类细致的讲究大抵只在部分雅士中流行(唐宋已用“隔火”之法,非明人创见),文人用香并不都是“隔火”,与宋元文人相似,还是以直接燃香为主,也并不排斥香烟,还常赞其诗意。徐渭诗《香烟》有“香烟妙赏始今朝”,“斜飞冉冉忽逍遥”。纳兰性德有“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袁枚有“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2.本土制香技艺的成熟
明代,香料的加工制作技术大为成熟,大量线香的销售和生产,把香道简易化了。老百姓不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在家中供香。用香知识非常普及,什么节令用什么香,什么病用什么香防,老百姓都能略知一二。
当时李氏、王氏和刘氏的制香技艺堪称绝技,有文献记载如下:“前门外李家印,各色花巧者亦妙。东院王镇所制黄香饼,黑沉色,无花纹者亦佳。线香则数前门外李家,每束价直一分。又有以檀香入菩提子,中孔着眼引绳,谓之灌香数珠,京师有人能为之,亦绝技也。”
当时刘鹤家配制的香料有口皆碑,据记载:“本司院刘鹤家香,帝王庙街刁家丸药皆著名,一时起家巨万。”《考槃余事》曰:“安息香,都中有数种,统名安息,其最佳者刘鹤所制,月麟、聚仙、沉速三品百花香,即下矣。龙挂香有黄、黑二种,黑者价高,惟内府者佳,刘鹤所制亦可。芙蓉香、暖阁香亦刘鹤所制。龙楼香、万春香,内府者佳。黑香饼,都中刘鹤二钱一两者佳。”当时随香料传入中国的还有域外制香技艺。除了阿拉伯蒸馏提香制作香水技艺之外,还有配合香料制作香皂、脂粉等技艺。
3.香道典籍的大发展
香道在唐宋之际发展完备,趋于鼎盛,但在元代香道的传承受阻,直至明代开始复兴发展。明朝有众多典籍记载香道事宜,而文人墨客亦留下了大量对于香的记述和诗歌。
其中明代末期收藏家周嘉胄所著的《香乘》内容丰富,记载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香品制作方法颇为详尽。另外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医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对十多种香的使用和制作方法有简明实用的记载,并且还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而在文人墨客中,从唐宋之际的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明代朱熹、唐伯虎、文征明等大诗人,都有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这些经典的著作对于用香都有大量的记述。
明代的香道用具繁多
香道是无形的,但香道中使用的各类器具则是有形的,其中包括香炉、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囊等十余种,而香炉则是贯穿香道器发展史的重要器形,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明清盛行的宣德炉是铜质的,铜炉受热不变形,不损坏,并且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其他材质的还有金银、珐琅及玉石等。
手炉是可捧握于手中或随身可以携带的香炉,形制类似暖炉。常见形制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花纹多样,多为吉祥图案或人物一类,装饰精美工艺巧妙。
香斗是加长版的手炉,这种香炉主要用于礼佛时使用,在手柄与炉身上有莲花纹图案或者吉祥瑞兽图案。
香筒是另一种设计巧妙的用具,它是采用垂直烧香,所以造型一般为直筒状,上面有盖子,筒身多为镂空雕刻便于排烟,常见的香筒多为竹木材质,也有名贵的象牙与玉石作为主料雕刻的。
与香筒相反,卧炉是采用平面烧香,装饰手法与香筒类似。
熏球的出现是古人在香器设计发明中最独特的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主球体与连接用链条。主球体为镂空的两个半圆,中间为盛放香的容器,半球用卡榫衔接,这样无论熏球怎么运动,中间的香会永远保持水平。所以古人常用它放入被子中,也被称作“被中香炉”,其材质多为铜质。
香插是香器里相对简单的器形,一般多为有空的底座,孔的大小取决于线香的粗细,常见的多为陶瓷与金属材料。
除了以上这些,盛放香品的香盒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其装饰繁杂精美,用料讲究,所以除了作为容器外,更是家居室内的点缀陈设之物。香盒普遍采用名贵木种制作,以圆形和方形居多,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而明代的香道用具与清代相比,依旧呈现出简洁大气的风格,在现在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中仍大受追捧。
(编辑/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