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勤于探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知识; 情感; 空间; 学生;活动; 教学; 课堂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这一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我的主要做法是: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今天的中学生,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和挑战,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所以作为教师不应该唱独角戏,而应做服务员,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堂资源,善于为他们创造、选择条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抓住有关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同时善于指导学生去“做”,让他们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例如:在执教教材《中国的声音》时,我认真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精神,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知识竞赛,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走出教室,感性认识校园,活动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不时地向我问学校的情况,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一直尝试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多种情境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2 知情统一,和谐发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课常教学不能再把知识的死记硬背作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评价学生也不是让学生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并由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决定。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人,是一个每天都在不断成长的人,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人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社会交往的逐渐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对父母的管教开始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对家庭、亲情有冷漠感。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当一曲深情的《母亲》导入新课,声情并茂的画面勾起每个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感受到亲情,理解了父母,懂得感恩。这样,通过“感悟—体验—践行”教学活动,实现了让学生思想上感恩于父母,在实际行动中孝敬父母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系又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3 创设空间,主动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皮亚杰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他们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
3.1 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上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实现心理交流。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去思考、去评论、去留下感想。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就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幸的生命更需要肯定、尊重。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事例,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的感染中、在层层递进的解答中,明白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道理。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拓展讨论的范围。例如,当自己的生命受到病魔的挑战时,自己怎么办?他人生命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帮助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最后教师小结,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学生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易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面临危险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2 充分利用课余空间让学生积极践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都比较抽象、空洞,如果能充分利用课余空间来延伸课堂教学,既可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完《融入新集体》时,我布置学生每人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让他们从中领悟到班集体是靠大家共同建设起来的,每个人在班级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学完《师生情谊》时,我设计一次“尊师活动”,让学生从尊师活动中培养对老师的感情,实现感情的升华。在学完《我和父母》时,我则布置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同时要求家长看信后,要给自己的孩子回信,作为作业交上来。实践证明,此活动为学生与父母之间搭起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沟通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缩短了代沟,有效地内化了课堂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探究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寻。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从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充分发展。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自己的知识、经验、特色、特长去使用教材、超越教材,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挖掘教师自身蕴藏的潜力,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思想品德》教师用书(科学出版社)2009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勤于探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知识; 情感; 空间; 学生;活动; 教学; 课堂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这一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我的主要做法是: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今天的中学生,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和挑战,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所以作为教师不应该唱独角戏,而应做服务员,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堂资源,善于为他们创造、选择条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抓住有关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同时善于指导学生去“做”,让他们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例如:在执教教材《中国的声音》时,我认真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精神,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知识竞赛,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走出教室,感性认识校园,活动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不时地向我问学校的情况,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一直尝试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多种情境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2 知情统一,和谐发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课常教学不能再把知识的死记硬背作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评价学生也不是让学生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并由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决定。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人,是一个每天都在不断成长的人,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人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社会交往的逐渐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对父母的管教开始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对家庭、亲情有冷漠感。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当一曲深情的《母亲》导入新课,声情并茂的画面勾起每个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感受到亲情,理解了父母,懂得感恩。这样,通过“感悟—体验—践行”教学活动,实现了让学生思想上感恩于父母,在实际行动中孝敬父母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系又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3 创设空间,主动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皮亚杰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他们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
3.1 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上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实现心理交流。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去思考、去评论、去留下感想。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就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幸的生命更需要肯定、尊重。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事例,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的感染中、在层层递进的解答中,明白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道理。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拓展讨论的范围。例如,当自己的生命受到病魔的挑战时,自己怎么办?他人生命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帮助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最后教师小结,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学生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易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面临危险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2 充分利用课余空间让学生积极践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都比较抽象、空洞,如果能充分利用课余空间来延伸课堂教学,既可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完《融入新集体》时,我布置学生每人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让他们从中领悟到班集体是靠大家共同建设起来的,每个人在班级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学完《师生情谊》时,我设计一次“尊师活动”,让学生从尊师活动中培养对老师的感情,实现感情的升华。在学完《我和父母》时,我则布置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同时要求家长看信后,要给自己的孩子回信,作为作业交上来。实践证明,此活动为学生与父母之间搭起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沟通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缩短了代沟,有效地内化了课堂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探究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寻。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从中得到培养、锻炼和充分发展。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教育主题和能力培养重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自己的知识、经验、特色、特长去使用教材、超越教材,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挖掘教师自身蕴藏的潜力,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思想品德》教师用书(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