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外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pi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一丝汽油燃尽的气息飘来,呛得人直咳嗽。若是在曾经的话,这里也可以闻到泥土的芳香,听到鸟鸣,拂到一丝携着花香的风儿,像母亲的抚摸一样。可随着汽车发动的声音,这一切就随着尘土飘散了。
  清晨,我伏在窗边,偶然瞥见了一朵细小的嫩芽,爬上了墙的一角。它顽强地,富有生命力地,像一个攀登者一般,向上攀着,又犹如一根矗立在云霄里的柱子。我安静了下来,静静地看着这喧闹街市中的一丝新绿,仿佛来到了一个静谧的森林中,望着这林中的花海。
  窗外,人来人往。人们漫无目的地奔波着,灯火迷乱,天空高悬的太阳渐渐西沉,将蓝蓝的天幕染成了一片红晕,像打翻的颜料,在纸上渐渐地扩散开来,染红了那一片天空。可街上的行人依旧忙碌,没有一个人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这日落的景致,还整天地忙碌着、抱怨着。
  再低头时,这调皮的花朵像和窗台较劲儿似的,一个劲儿地、不断地向上攀着。在弯曲的藤蔓上,已有了些小花苞,像张开的笑脸,给人一种温馨的、快乐的情感。若置身于花旁,就会不禁安静下来,看着这顽强的生命不断地向前,悠然自得地望着周围的一切,仿佛一切都来得水到渠成似的。
  又一个清晨。这顽强的生命早已顺着窗口进了小屋,屋中顿时充盈着阳光,充盈着生机。路旁的行人是无心留意它们的,只有些孩童会停下来,问道:“它为什么不开呀?”一个老迈的声音答道:“上楼梯总要一步步爬上去吧,若是一連跳上两级的话,怎能不摔下来呢?”孩子们都乐了。但不一会儿,又都玩球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小花苞像是正在吹着气的气球,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绽开了。它又悠然自得地伸了个懒腰,就像喇叭似的盛开着。
  太阳照耀着它们,美丽而烂漫。另外的几朵也舒展着,好像也要开放了似的,不过,似乎也不太着急,顺其自然地生长着,它们知道怎么安排好自己的日子,春天,还攥在它们手上呢。
  有时,会看见花瓣落下来,融入了泥土里,又回归了最朴实的,最平凡的快乐。
  第二年,窗外又多了一株无名的小花。
其他文献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何为苦难?十八岁攀不过的高墙,八十岁渡不回的江,一切尖锐的、悲怆的,都是苦难。  苦难是艺术的温床,艺术家们在苦难中成就自我。梵高热烈灼目的《向日葵》,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九部交响乐,杜甫颠沛流离的“三吏三别”,李煜国破家亡后的千古词作……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唯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诚然,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但在我看来,唯有经历苦难
期刊
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称她为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
期刊
初夏,雨后的早晨,太阳似被昨晚的雨惊扰了休息,睁着蒙眬的睡眼正从东方慵懒地升起。没有风,有些闷热,坐在书房里,感觉四周都氤氲着一股热气,心中似乎有一种东西被困在这股热气里,烦躁,难受。  出去走走吧。  出了门,走在雨后的小路上,田野空旷,有些许无力的风。目力所及处,偶尔看见有人踏着车匆匆而过。抬眼看,弯弯的月儿或许是昨晚没来得及放光,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在渐明的天空中挂着,似乎要跟太阳一起呈现
期刊
母亲,扫盲班夜校文化。但她一向很重视家风,她用自己最朴素的言行教导了我很多道理,指引我一次次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向我唠叨过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她总向我抱怨外公在她小时候重男轻女,只给舅舅上学不给她上学。她痛恨这种男尊女卑的家风,剥夺了她奋发图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母亲是个很聪明的女子,从我记事起,她的聪明才智在稼穑之事上便展露无遗。但是在四十年前的那片农田、那群鸭子、那栏猪圈
期刊
刚开学,还未见学生,看着名条上一个个美好而动听的名字,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的殷殷期待。看到“李帙翰”,便觉此名有着浓浓的书卷气。第一節课,见到同学们,一个个名字变成了鲜活而生动的面庞。看到李帙翰同学其人,便觉人如其名,让人想起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李帙翰,是学校夜读小组的成员,酷爱读书。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书籍,他都有所涉猎。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读书的种子。  阅读给予了他开阔的
期刊
【理论解说】  书信是人际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说得严谨点,书信就是以书写于纸张等文字记录体上的文字(或图像)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书信通常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箋文是写在信笺上的文字(或图像),封文是写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文字。书信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一般书信主要指私人信件,包括家书以及朋友、同事之间的问候类书信、请托类书信、规劝类书信
期刊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闻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双双金鹧鸪”“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因其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就成了哀怨的象征。  B.“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斗”
期刊
“汨汨而流”向何方  “也许生命是汨汨而流的火光,因积攒了细小的感动而纯粹,那个回眸,编织的是生活明媚的抚慰。”这句话来自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句子里有个字写错了,你能看出来吗?  “汨”和“汩”的结构、笔画完全相同,若书写稍不留心,这两字就会混淆,所以上述引文发生错误不足怪。其实,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这两字右边部件是不同的,汨的右边是“日”,汩的右边则是“曰”,再说,它们的音和义都不同。  汨m#
期刊
有同学建议: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我则以为不然,“说闲话,干闲事,做闲人”才能使我们从喧嚣中脱离,在杂乱中沉潜,于浮华中安然。  说闲话有何不可?多少灵感在闲谈中诞生,没有闲谈怎么会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顿悟,怎会有《论语》传世?怎会有《聊斋志异》横空出世?怎会有一篇篇精彩的神话流传千古?《论语》这部语录体的著作,大多记载的是孔圣人和贤弟子的漫谈;《聊斋志异》相传是蒲松龄设茶于道,让过客以闲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