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作品意识的渗透,既是对古诗词作品的一种认可,又能启蒙学生的文学意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教师可通过诵读、思辨、创作等形式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古诗词,喜欢上创作,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作品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03-01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大都爱把教学内容聚焦在诗句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作品意识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只知其内容,不知道作者是谁,更缺乏对诗人作品整体风格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这不利于学生对优秀古诗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教师应从作品意识的培养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诵读——作品意识的萌芽
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诵读,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读得亲切。”这里所说的“享受”指的就是作品意识的体现。具备了作品意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能把古人的文字作品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读出古诗词的情感。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在诵读古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为传神,教师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夜半的钟声宁静、悠长,钟声撞击着张继的耳膜,也撞击着他那颗寂寥、愁苦的心。然后,教师再就这两句诗展开范读:“钟声”高起,借“到”的去声调势下行,似传到船上,“客船”低而轻缓,“船”渐弱渐收,“到——客——船——”仿佛钟声绵延不绝,在学生心中回荡。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说:“你们能把诗人张继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吗?”在语言环境的烘托下,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通过多次反复的诵读,学生大都能够把深沉、凄凉的味道读出来。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就必须使他们对古诗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古诗的“看客”,而是作为一个“诵读者”来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他们在诵读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是学生作品意识萌芽的表现,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自编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辨——作品意识的生长
古人云:“學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会学则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关注诗词内容走向关注诗词作者,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存在争议的地方,鼓励他们积极思辨,在思辨中使学生的作品意识得到再生长。
如教学曾几的《三衢道中》的时候,由于这首诗是描写梅子黄时的情景,教师就可以把赵师秀的《约客》拿来让学生共同阅读。在赵师秀的笔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而在曾几笔下,梅子时节又是另一番情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进却山行。”大家都知道梅子成熟时节多雨,可是在曾几的笔下却是“日日晴”,难道那时候天天都是晴天吗?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思辨,他们说法不一,各执一词。就这样,在思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与认识,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梅子黄时”是“日日晴”还是“家家雨”展开思辨,这就把教学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向了对诗词作者的关注上来。学生在诵读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他们对不同诗文作者的表达风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作品意识,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创作——作品意识的提升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诗词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儿童诗译古诗”,顺应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需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作品意识。
如在教学《池上》这首小诗的时候,在学生熟读古诗,理解诗意以后,教师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诗。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嘘——/别大惊小怪/我只采几个小莲蓬/匆匆离开/匆匆离开//谁知/身后的浮萍已将我出卖。”
在这首小诗中,有一半是作者写的,有一半是学生在阅读古诗以后情不自禁地创作。在这首诗中,学生对诗文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借助诗文留白,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古诗学习已经有了质的升华与提升。至此,学生的作品意识已悄然生成。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作品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诗词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更要求学生能够以诵读、思辨、释义的方式诠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作品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03-01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大都爱把教学内容聚焦在诗句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作品意识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只知其内容,不知道作者是谁,更缺乏对诗人作品整体风格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这不利于学生对优秀古诗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教师应从作品意识的培养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诵读——作品意识的萌芽
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诵读,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读得亲切。”这里所说的“享受”指的就是作品意识的体现。具备了作品意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能把古人的文字作品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读出古诗词的情感。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在诵读古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为传神,教师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夜半的钟声宁静、悠长,钟声撞击着张继的耳膜,也撞击着他那颗寂寥、愁苦的心。然后,教师再就这两句诗展开范读:“钟声”高起,借“到”的去声调势下行,似传到船上,“客船”低而轻缓,“船”渐弱渐收,“到——客——船——”仿佛钟声绵延不绝,在学生心中回荡。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说:“你们能把诗人张继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吗?”在语言环境的烘托下,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通过多次反复的诵读,学生大都能够把深沉、凄凉的味道读出来。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就必须使他们对古诗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古诗的“看客”,而是作为一个“诵读者”来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他们在诵读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是学生作品意识萌芽的表现,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自编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辨——作品意识的生长
古人云:“學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会学则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关注诗词内容走向关注诗词作者,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存在争议的地方,鼓励他们积极思辨,在思辨中使学生的作品意识得到再生长。
如教学曾几的《三衢道中》的时候,由于这首诗是描写梅子黄时的情景,教师就可以把赵师秀的《约客》拿来让学生共同阅读。在赵师秀的笔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而在曾几笔下,梅子时节又是另一番情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进却山行。”大家都知道梅子成熟时节多雨,可是在曾几的笔下却是“日日晴”,难道那时候天天都是晴天吗?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思辨,他们说法不一,各执一词。就这样,在思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与认识,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梅子黄时”是“日日晴”还是“家家雨”展开思辨,这就把教学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向了对诗词作者的关注上来。学生在诵读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他们对不同诗文作者的表达风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作品意识,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创作——作品意识的提升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诗词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儿童诗译古诗”,顺应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需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作品意识。
如在教学《池上》这首小诗的时候,在学生熟读古诗,理解诗意以后,教师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诗。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嘘——/别大惊小怪/我只采几个小莲蓬/匆匆离开/匆匆离开//谁知/身后的浮萍已将我出卖。”
在这首小诗中,有一半是作者写的,有一半是学生在阅读古诗以后情不自禁地创作。在这首诗中,学生对诗文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借助诗文留白,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古诗学习已经有了质的升华与提升。至此,学生的作品意识已悄然生成。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作品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诗词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更要求学生能够以诵读、思辨、释义的方式诠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