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其实践性强,学生入学时差异性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应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一套以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27-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高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多年来,一些学校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部分问题。针对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寻找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试制度等。
1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刚入学的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差异性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而生源质量不一,学生的成绩存在着差异。另外,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一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初步应用,但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地区到中学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样,大学生刚入学时,有的学生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但有的学生连电脑也没有摸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知该针对哪些学生去讲,教学效果很差。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到足够的新知识而觉得浪费时间,有的甚至轻视计算机基础课;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又跟不上,渐渐被甩掉。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2.2 学科不同,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性大计算机教育是针对高校所有学生所进行的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不论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均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学科不同,它的教育目的也不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一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和开发;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即使是各非计算机专业之间也是如此。
2.3 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差经过大学期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如能够熟练应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进行论文排版,能够用E-mail进行远程联络等。但事实上,从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可窥见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论文排版乱七八糟,有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干脆求人完成。这些应引起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进行反思,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都进行改革,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真正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让计算机有效服务于大学生。
3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思想是根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总原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体现各专业的特点,突出“一体两翼”的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 构建课程体系,突显专业特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性。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共有5个系20多个专业,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同点是各专业后续课程不同,对计算机语言的需求不同。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将学院各专业分为3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类别,并对各类别分别构建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3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第1种是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后续课程仍有计算机高级语言,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C语言”课程模式,分2个学期完成;第2种是国贸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国贸系、管理系和财经系各专业,该类专业后续课程需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网站建设”课程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第3种是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包括外语系各专业,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办公自动化”课程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掌握主流系统平台的使用,即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当今主流系统软件平台和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办公软件,课时为45学时,课程设置在第1学期,为必修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是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方法、数据库系统内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培养学员用软件技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为64学时,课程设置在第2学期,为必修课。国贸财经类专业的“网站建设”和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进行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及办公自动化的学习与掌握,课时为45学时,课程设置在第4学期。
3.2 构建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新生入校后进行一次计算机能力测试,根据学生成绩,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3种。第1种是免修,这主要针对能力测试为优秀的学生,数量约占全年级学生的10%,可实行免修制,免修第1学期的“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学校免修制度,学生首先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其成绩进行审批。第2种是提高班,这主要是针对能力测试为良好的学生,数量约占全年级学生的10%,可构成计算机提高班。第3种是普通班级,主要是针对剩余的那部分学生,对于少数能力测试较差的学生采用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主要有打字班和word排版班。这样既不失分级教学的作用,又避免了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学生成绩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可谓量身定做,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是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行性的方式之一。
3.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精讲多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为此理论和实践采用了1:2的课时比例。理论课做到“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实践课上学生做到“多练”,即教师只是下达任务,让学生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解答与总结。
2)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动画声音优美的演示文稿,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辑。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授文件目录结构这一节内容时,用一棵树的枝叶结构来比喻文件目录结构,并用图形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些。
3)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可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基于如上诸多优点,自2004年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已建成讲座楼,所有的房间都配置成多媒体教室,所有课程都可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几点:①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
2)基于校园网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将课件、实验任务、习题、自我测验等内容挂在平台上;作业采用网上交网上批的方式,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3)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多年来不断强化实验教学服务体系,在实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如下工作:①不断改进实验条件,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达1 000台;②实验中心实行全天候开放;③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安装各种CAI教学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④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
3.5 构建考核模式,突出技术应用
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好的考核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均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以第1学期的“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例,其模块划分及考试方式等如表1所示。采用一票否决制,即一个模块不合格,则该科成绩视为不合格。打字模块和Excel模块可采用考试系统进行组卷与评分,Word则采用对实际论文进行排版的方式,更能体现其实际应用,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核。PowerPoint采用大作业的方式,并且由学生自己来评自己的作品,既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日趋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做起,经过不断地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27-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高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多年来,一些学校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部分问题。针对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寻找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试制度等。
1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刚入学的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差异性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而生源质量不一,学生的成绩存在着差异。另外,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一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初步应用,但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地区到中学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样,大学生刚入学时,有的学生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但有的学生连电脑也没有摸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知该针对哪些学生去讲,教学效果很差。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到足够的新知识而觉得浪费时间,有的甚至轻视计算机基础课;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又跟不上,渐渐被甩掉。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2.2 学科不同,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性大计算机教育是针对高校所有学生所进行的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不论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均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学科不同,它的教育目的也不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一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和开发;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即使是各非计算机专业之间也是如此。
2.3 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差经过大学期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如能够熟练应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进行论文排版,能够用E-mail进行远程联络等。但事实上,从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可窥见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论文排版乱七八糟,有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干脆求人完成。这些应引起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进行反思,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都进行改革,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真正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让计算机有效服务于大学生。
3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思想是根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总原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体现各专业的特点,突出“一体两翼”的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 构建课程体系,突显专业特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性。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共有5个系20多个专业,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同点是各专业后续课程不同,对计算机语言的需求不同。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将学院各专业分为3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类别,并对各类别分别构建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3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第1种是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后续课程仍有计算机高级语言,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C语言”课程模式,分2个学期完成;第2种是国贸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国贸系、管理系和财经系各专业,该类专业后续课程需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网站建设”课程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第3种是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包括外语系各专业,对该类专业采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办公自动化”课程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掌握主流系统平台的使用,即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当今主流系统软件平台和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办公软件,课时为45学时,课程设置在第1学期,为必修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是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方法、数据库系统内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培养学员用软件技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为64学时,课程设置在第2学期,为必修课。国贸财经类专业的“网站建设”和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进行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及办公自动化的学习与掌握,课时为45学时,课程设置在第4学期。
3.2 构建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新生入校后进行一次计算机能力测试,根据学生成绩,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3种。第1种是免修,这主要针对能力测试为优秀的学生,数量约占全年级学生的10%,可实行免修制,免修第1学期的“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学校免修制度,学生首先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其成绩进行审批。第2种是提高班,这主要是针对能力测试为良好的学生,数量约占全年级学生的10%,可构成计算机提高班。第3种是普通班级,主要是针对剩余的那部分学生,对于少数能力测试较差的学生采用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主要有打字班和word排版班。这样既不失分级教学的作用,又避免了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学生成绩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可谓量身定做,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是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行性的方式之一。
3.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精讲多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为此理论和实践采用了1:2的课时比例。理论课做到“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实践课上学生做到“多练”,即教师只是下达任务,让学生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解答与总结。
2)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动画声音优美的演示文稿,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编辑。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授文件目录结构这一节内容时,用一棵树的枝叶结构来比喻文件目录结构,并用图形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些。
3)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可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基于如上诸多优点,自2004年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已建成讲座楼,所有的房间都配置成多媒体教室,所有课程都可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几点:①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
2)基于校园网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将课件、实验任务、习题、自我测验等内容挂在平台上;作业采用网上交网上批的方式,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3)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多年来不断强化实验教学服务体系,在实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如下工作:①不断改进实验条件,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达1 000台;②实验中心实行全天候开放;③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安装各种CAI教学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④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
3.5 构建考核模式,突出技术应用
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好的考核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均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以第1学期的“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例,其模块划分及考试方式等如表1所示。采用一票否决制,即一个模块不合格,则该科成绩视为不合格。打字模块和Excel模块可采用考试系统进行组卷与评分,Word则采用对实际论文进行排版的方式,更能体现其实际应用,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核。PowerPoint采用大作业的方式,并且由学生自己来评自己的作品,既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日趋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做起,经过不断地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