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全真一气汤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87例慢性心衰且中医辨证属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在常规西药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全真一气汤治疗;对照组32例仅采用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0/%,对照组为79.2%;且治疗组在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射血分数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
【关键词】:全真一气汤 心衰 阳虚型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衰是指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证见:心悸,乏力,胸中如塞,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腹胀纳呆,右肋下癥块,下肢或身半以下浮肿,尿少。脉或数、或迟、或促、结、代、雀啄、屋漏。我科常年开设心衰病房收治大量心衰患者,本文总结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衰患者,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5例及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l)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见: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阳虚水泛证见: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浮肢冷,畏寒肢冷,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1.2 一般资料共87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2±12.6)岁,病程平均(4.4±2.5)年。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平均(70.3±10.7)岁,病程平均(4.9±2.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处理,如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平衡。心衰标准治疗:利尿剂(呋塞米静推或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片口服,不能耐受者服用厄贝沙坦片);B 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强心药(地高辛片口服,心功能Ⅳ级者短期静滴血管活性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及硝酸甘油)。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增加中药治疗,服用全真一气汤,组方;熟地20g麦冬iog白术20g参20g熟附子20g(先煎)牛膝10g五味子10g。对于阳虚明显患者,附子用量可酌情增加至40g-60g,水肿明显者.可增加白术、茯苓用量至30g,气虚明显者,人参用量可增加至30g,另可加黄芪30-60g。中药汤剂为l剂/天,用水煎后分早晚服用。
两组均以15天为l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3 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3.1 观察项目(1)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记录血电解质(K+、Na+、Cl-、Glu)、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胸片。(2)疗效观察。①中医证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天相关证候变化,并按量化评分标准记分。②心功能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变化。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网变化,记录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IVEF)。
3.2 疗效标准fl)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比值进行评定。显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为O或减少≥70%;有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不足30%;加重为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2)心功能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述NYHA分级方法评定其心功能疗效。显效为治疗后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提高l级,但不及2级者;无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提高不足l级者;恶化为治疗后心功能恶化l级或l级以上者。
3.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O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时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及标准差(X(一)±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4 结果
4.1 临床疗效比较:(l)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显效率56.36%,总有效率89.O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显效率28. 12%,总有效率84.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疗效: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显效率45.45%,总有效率89.09%。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显效率15.63%,总有效率84.3 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超声心动图变化比较(X(-)±s).
4.2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电解质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5 讨论
心衰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喘证”、“心水”、“痰饮、”“水肿”、“心痹”等病证范畴。《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张仲景提出了“心水”病名,并在《金匿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由此可见,心衰之水为阴水,为少阴病。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不足,心失温养是发生心衰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心衰在中医方面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肺、脾、肾俱虚导致的血液瘀滞,经络不通,水湿停留。全真一气汤出自清代名医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取義仲景肾气丸方化裁而制,方南熟(牛)地黄、麦冬、白术、人(红)参、熟附子、牛膝、五味子组成,其中熟地黄滋阴补肾,麦冬补肺润燥,白术补脾利水,三者配伍,白有金水相牛之妙,共达肺、脾、肾三脏同补之功。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可引火门元;牛膝补肾纳气;五味子收敛五脏之正气,且具有止咳之功。诸药配伍,补中有泻,既可振奋心阳,又可补气利水,共达阴阳同补之功,符合心衰心肾阳虚的病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阳虚型慢性心衰,常规西药治疗背景下采用全真一气汤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全真一气汤 心衰 阳虚型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衰是指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证见:心悸,乏力,胸中如塞,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腹胀纳呆,右肋下癥块,下肢或身半以下浮肿,尿少。脉或数、或迟、或促、结、代、雀啄、屋漏。我科常年开设心衰病房收治大量心衰患者,本文总结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衰患者,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5例及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l)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肾阳虚证及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见: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阳虚水泛证见: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浮肢冷,畏寒肢冷,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1.2 一般资料共87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2±12.6)岁,病程平均(4.4±2.5)年。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平均(70.3±10.7)岁,病程平均(4.9±2.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处理,如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平衡。心衰标准治疗:利尿剂(呋塞米静推或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片口服,不能耐受者服用厄贝沙坦片);B 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强心药(地高辛片口服,心功能Ⅳ级者短期静滴血管活性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及硝酸甘油)。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增加中药治疗,服用全真一气汤,组方;熟地20g麦冬iog白术20g参20g熟附子20g(先煎)牛膝10g五味子10g。对于阳虚明显患者,附子用量可酌情增加至40g-60g,水肿明显者.可增加白术、茯苓用量至30g,气虚明显者,人参用量可增加至30g,另可加黄芪30-60g。中药汤剂为l剂/天,用水煎后分早晚服用。
两组均以15天为l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3 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3.1 观察项目(1)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记录血电解质(K+、Na+、Cl-、Glu)、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胸片。(2)疗效观察。①中医证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天相关证候变化,并按量化评分标准记分。②心功能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变化。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网变化,记录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IVEF)。
3.2 疗效标准fl)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比值进行评定。显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为O或减少≥70%;有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治疗后证候积分不足30%;加重为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2)心功能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述NYHA分级方法评定其心功能疗效。显效为治疗后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提高l级,但不及2级者;无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提高不足l级者;恶化为治疗后心功能恶化l级或l级以上者。
3.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O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时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及标准差(X(一)±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4 结果
4.1 临床疗效比较:(l)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显效率56.36%,总有效率89.O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显效率28. 12%,总有效率84.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疗效: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显效率45.45%,总有效率89.09%。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显效率15.63%,总有效率84.3 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超声心动图变化比较(X(-)±s).
4.2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电解质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5 讨论
心衰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喘证”、“心水”、“痰饮、”“水肿”、“心痹”等病证范畴。《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张仲景提出了“心水”病名,并在《金匿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由此可见,心衰之水为阴水,为少阴病。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不足,心失温养是发生心衰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心衰在中医方面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肺、脾、肾俱虚导致的血液瘀滞,经络不通,水湿停留。全真一气汤出自清代名医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取義仲景肾气丸方化裁而制,方南熟(牛)地黄、麦冬、白术、人(红)参、熟附子、牛膝、五味子组成,其中熟地黄滋阴补肾,麦冬补肺润燥,白术补脾利水,三者配伍,白有金水相牛之妙,共达肺、脾、肾三脏同补之功。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可引火门元;牛膝补肾纳气;五味子收敛五脏之正气,且具有止咳之功。诸药配伍,补中有泻,既可振奋心阳,又可补气利水,共达阴阳同补之功,符合心衰心肾阳虚的病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阳虚型慢性心衰,常规西药治疗背景下采用全真一气汤治疗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