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一改更精彩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大概都会深感计算教学的枯燥、单调。计算教学真的无法生动起来吗?近年来,我尝试进行计算课学习素材的二度开发,使计算课呈现精彩。
  
  一、重组例题,凸显“趣”昧
  
  例题是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却不是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对例题进行重组,使之凸显“趣”味。
  [“原材”呈现]北师大版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材创设这样的情境:在第十届动物车展中,第一天成交量是65台,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多1/5,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台?然后引出:65+65×1/5、65×(1+1/5)供学生学习。
  [开发处理]上述两道例题的教学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思考后我对例题的结构进行了改变,设计了如下教学:
  1 计算下面各题:
  65×1/5 65+13 65×1/5 1+1/5
  2 请学生计算后。把1、2题连起来,3、4题连起来成为:65+65×1/5 65×(1+1/5),并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画出运算顺序。
  ②65×(1+1/5)如果要先算65×1应该怎么办?
  ③65+65×1/5如果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又该如何处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四道算式后,进一步提出:计算四道题,看看结果是否相同,并说说你的感受。这样处理,逐步激疑生趣,学生不但掌握了运算顺序,又学会了小括号的使用,提高了计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教学中,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厌烦、乏味情绪荡然无存,教学过程凸显出“趣”味。
  
  二、链接生活,引领探究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计算课的素材处理上还要链接生活,引领学生以此为背景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将生活中有关计算现象加以总结、升华,以完成有关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
  [“原材”呈现]北师大版第二册“几十几减几”(退位减法)一课,例题是33-7=,书本上给学生呈现的方法是利用小棒和计数器来说明退位减法的算理。这当然是引领学生探究算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何处理更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阱发处理]我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身上有33元钱,3张十元,3张一元。买了一斤糖用了7元钱,我可以怎样付款呢?”
  买东西每个人都会,也有经验,面对这个找钱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纷纷拿出学具主动探索:
  生1:“你可以拿十元出来。让他找你3元。”师:“这样我还剩多少钱呢?”学生稍加思索:“26元。因为从33元中拿出十元后还剩23元,加上找回的3元就是26元。”
  生2:“你可以把十元钱换成零钱,这样你就有13元的零钱,付了7元还剩6元,加上20元就是26元。”
  生3:“你可以先付3元,再拿一张十元的让售货员找你6元。这样你还剩26元。”
  生4:“你可以拿12元出来,让售货员找你5元,加上剩余的21元就是26元。”
  教师非常吃惊:“你怎么会这么付钱呢?”
  生4:“我家是开副食店的,妈妈教过我万一只有5元的就可以这样找钱。”
  通过探究、讨论,学生感受到退位减法并不困难,不就是一个找钱的问题吗?自己早就会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加以概括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退位减法的一般规律。这一过程渗透了计算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因而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改变呈现,丰富内涵
  
  教材编排的习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与审定的典型的练习材料,在每道看似普通的教材习题背后常潜伏着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这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放大,并在学生练习时加以传递。
  [“原材”呈现]北师大版第五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有16盆花,每5盆摆1组,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
  [开发处理]这道题如果稍改一下呈现方式,就是另一番天地。
  1 探索
  ①呈现例题部分内容,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出现下列答案:
  15÷5=3(组)
  16÷5=3(组)……1(盆)
  19÷5=3(组)……4(盆)
  ②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③汇报:除数不变,被除数每次加1,商是3或4,余数是0、1、2、3、4。
  2 猜想。如果接着往下算:摆20、21、22、23、24、25盆,那么商是几?余数是几?学生对商是4、5都很肯定,但对余数是几有所争议,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1、2、3、4,一种认为是5、6、7、8。
  3 验证。学生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结果。生1:“我知道了这里余数不可能超过除数5,等于5也不行,因为如果比5大的话,那就还可以再摆1组。”生2:“我还有补充,只要除数是5,那么不管被除数再怎么大,余数肯定比5小。”……
  我稍微改变了习题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到达了一个新的制高点,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开放。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陕西省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三十年。从“两基”目标的实现,到“教育强县”的创建;从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到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路走来,陕西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感动。    一、实施新机制——教育投入强有力    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教学设施陈旧,学校运转非常困难。2006年,国务院作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决定之后,陕西省按照“明确各级责
期刊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启迪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的评价。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妙的教学评价。那么,如何让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中亮出你的风采?
期刊
分析思维和整体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逻辑方法。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因素或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解题中整体思维的运用是将被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交叉使用,推动着思维过程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期刊
时光荏苒,弹指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陕西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普及、发展、提高”的方针,坚持规模、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了具有本省特色的“体系完善、质量较高、结砲合理、发展均衡”教育体系,击出了一条令人振奋、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之路。    大量投入使校园内外发生巨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百废”振兴大幕,陕西新时期的教育事业也从此起步。在教育
期刊
中学生上网行为的矫正措施  宋效峰    自网络普遍应用以来,个别中学生上网成瘾,他们设法逃避学校及家庭的监管而进入网吧,通宵上网成为家常便饭。以致白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而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难以完成学业,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来。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一概反对学生上网。相反,我们应该积极让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好计算机技术课。对于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
期刊
一、激起欲望,设置冲突,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生命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出现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具有稍高于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困难水平,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学生有了这种求知的内驱力,思维便开始起步,产生急于知道的心理需求
期刊
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  王 琳    前几年某校一个学生伙同社会闲散人员将征稽所家属楼铝合金窗拆下来当废品卖,被拉到学校理论。去年春季,有位老奶奶生气地来到学校找校长,说是有几个学生折断了她家正打花蕾的桃花枝。发生在眼前和周围的这一件件事,激起了我的深思:加强对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迫不及待。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值得信赖,不能托以大事,更难以有立足之地。一个没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期刊
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  李丰收    对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我自己多年物理教学的实践,认为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①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要求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提高
期刊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把分散的课文进行整合,把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整体。通盘考虑,整合设计。这样的教学有人称之为“主题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它打破了传统的“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往往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加快教学进度。所以赢得了许多老师的青睐。这是我看到的一个典型的主题单元教学的案例,简介如下:    一、备课背
期刊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小学作文的失败在于让小学生觉得自己是笨蛋。”笔者也有同感;小学生怕作文是我们的“清规戒律”太多,束缚了孩子的心灵。因此,我们要珍视儿童的心灵体验,让他们“我手写我心”,从而让作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    一、赏析诵读激发兴趣    1 赏析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因此,教师要精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和书籍,随时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赏析。例如,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