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其终极目标是让人幸福的生活。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面对正在成长的鲜活的生命提供“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因为生命的最大值就是幸福。
我校围绕“尊重生命,实施生命化教育”,我们提出了“教六年,想六十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将生命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整合,将它具体化、校本化,我们追求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一生奠基,我们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为此,我们提出“以理念创新引领学校变革”,在“新技术与新理念”这个核心环节上下功夫。“用工作培养人”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作为教师,应以生命的名义教育好自己,影響好所带的学生。我们学校倡导的是一种“生命化”的幸福教育,面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
一、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
学校的发展,在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启发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我们追求的应是“人的教育”,而不是“书本的教育”,我们期盼,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学科知识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厚人文内涵,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一个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灵动的教师,是一个能通过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教育者。
1.创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在读书中成长。
学习与成长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努力有进步、有变化,获取成长的快乐,收获幸福。我校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把读书贯穿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实现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我校以“最为隽永是书香”的主题特色,成为了湘潭市首批书香校园之一。多年以来,我校以“师生一路奔向书香的阳光地带”为主题创建书香校园。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9月28日孔子诞生日”建立师生“读书节”,成立“教师读书会”开展赠书、读书的启动仪式,宣传总体方案与阶段性阅读计划,开辟“阳光读书活动——开怀畅读”网络平台,开设“读书笔记、精品书屋、图书推荐、美文欣赏与推介”,举办教师阳光读书沙龙,鼓励教师发表读书感言,让教师随时自觉读书,随时记笔记,及时写感悟。倡导教师应该是说书人。学校创造积极的环境,让老师有时间、有机会、有观点、有效果的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融中,逐步的转变内化老师的内隐理论,走进心灵,真切诚挚地吸收新的理念,同时倡导教师应该是写书人。把想到的说出来,说出来就试着去做一做,将做到的写下来,同时静心地反思,写下自己走过的这段心路历程,努力将其从理论进行升华与提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定格为学校的传统,“读、想、说、做、写”五位一体沉淀为教师专业研究的行动轨迹。
“让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全面启动教师读书工程,建立读书共同体:着力于“共读一本书”,每学期学校都指定阅读一本理论书籍,给教师提供一个同样互动的平台,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共同读一本书,共同讨论,就有了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大家一起读,一起交流,这种脑力激荡才会使思想共鸣,智慧共生,行为同向;拓展于“专题性阅读”,开展“有书相伴的日子”读书系列活动,让教师自己选定读书专题,进行文本阅读,网络搜索,报刊摘记,鼓励个性化读书,打造自身特色;潜心于“60分钟静读”,指导教师每天至少要安排60分钟阅读时间,图书室、阅览室乃至教师的床头每个安静的角落,教师已习惯挤时间,各取所需,静心阅读,沉心思考,主动汲取知识营养;精心于“群体性学习”,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以从《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为主体,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抛给教师,以使教师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在渐行渐盛的读书氛围里,选定教师的四大阅读范围,以“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为主题,开展“四读”活动,即:一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整理论底子;二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促进专业成长;三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摄入信息;四读人文读本,沙龙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诸如“新书推介”“成长书屋”“笔记评优”“读书报告会”,乃至购书、推荐书目成为教师学习、学校工作的常规。读书成为校园里教师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享受阅读”成为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省市媒体以《在动与静中享受幸福的教育》专题报道了我校师生读书的特色工作。
2.打造“生命化课堂”,教师在实践中成长。
多年来,我校围绕“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生命化教育”为主题,系统地进行校本研修,让教师在课堂中找到追求,让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化课堂中创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成长。
我校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以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在“集体备课”中让课堂“实”起来,形成“集体备课、个人主备、平台发布、个性修改”的备课模式,重集体智慧的整合与个性特点的发挥,在自主碰撞中形成预设教案。在“二度上课”中让课堂“精”起来,同课结构,一课多上,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节课反复磨炼,接力上课,在互为培训与研修中,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与帮助,逐步内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财富,再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节节的精品课。在“多维评课”中让课堂活起来,高级教师能手赛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课异构”的转转课等,每次听课必评课,上课后自评,听课后互评,指导后点评,反复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同伴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生命化教育”,是我校多年以来以来确立的教研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进行了序列化的课堂研讨活动:构建理想课堂――营造幸福课堂――展示魅力课堂。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研讨活动,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少数几个教改积极分子唱独角戏的局面,我们的措施是:每年一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之星赛课和35岁以上高级教师教学能手赛课。每一次赛课,我们都将它视为一件盛事,好似乎那就是韶西的“奥运”吧。 每一次的赛课,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赛老师们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乃至衣着服饰,都经过精心考虑;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赛课都会收到400余份评课稿,这都是老师们自愿前来观课、议课的,他们来自不同科目,不同年级;每一次比赛结束,学校分学科的集中评议,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倾心聆听;每一段执教者的录像或照片,都再现了一个难忘的时刻……我们认为,把上课议课视为一种时尚,这是韶西学校独特的一道风景。
3.开展“互动式交流”,教师在研讨中成长。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关注课改、关注学习,注重营造开放、求真的教研氛围,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有效地促进教研组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读书与培训是由内而外的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則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让深度思考激发创造。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反思,强调一课三次反思,获得三次收获。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从个人备课到集体备课,再到个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师经历的是对教材的的反复阅读理解,对资源的多次整合重构,对方法的多向审视调整。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调整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过程。课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总结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进。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教师关心教育中的点滴,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已经形成了反思的良好习惯,光每月上交一份高质量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已有900余篇,统一编订的书稿有十册,一尺多高。可以说,我们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享受幸福。
学校强调教师的内涵发展,通过师徒结对、外派学习等系列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为辛勤操劳的教师提供发展的时空;通过参加赛课、文体等各种活动展现教师的风采;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眼界和思维。让优秀的教师丛出不穷。近10年,学校培养了省特级教师、“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身边的好教师、省市级青年精英教师、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近20人。
二、创造学校的文化生态,营造阳光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文化创造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养之源,它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更多是流淌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人物”与“故事”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之中,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被唤醒、被丰富、被提升。在校园里,我们充分地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学校艺术长廊,宣传橱窗,围绕“我们身边的感动”,向全校师生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介绍我们身边的“人物”。
我校开通了校长信箱,建立了“悄悄话”心理咨询室,从校长的办学思想到每周寄语,从教师的教育格言到成长心路,从学生的苦恼烦闷到心灵话语,每个人都打开心灵的窗户,在身边发生的“人”与“事”中进行教育中的对话。爱的故事每天在校园里发生,或许平常,或许微小,我们都会细心地关注,收藏点滴的欢笑,记取难忘的瞬间,回味精彩的细节,静静反思,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定格,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就这样让浓浓的暖意在校园里流淌、传递与增值,让校园里出现更多的感动,让我们的教育熠熠闪现生命的活力,让这种活力注入师生的生命。
正如我们的教师在班级博客上所说: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倾听孩子来自心灵的诉说,感受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不由得提醒自己多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鞭策自己关怀备至、小心翼翼的触及孩子的心灵,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目光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用情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教师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同时,我们用新的视角对学校学习生活调整链接因素与和谐定位:愉快的早晨,紧张的上午,多彩的下午,轻松的夜晚,自主的周末。从愉快中开始一天的学习,教师每天要求自己对学生“说好第一句话”,要求学生“做好第一件事”,与学生见面,多用问候、赞赏、激励的语言交谈;上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每一节课的前20分钟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尽可能安排主要学科课程,抓紧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午应成为学生展示各项优势因素的主要时间,学校安排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书法、美术、科技、电声乐队、田径、足球等10多个学生社团丰富生活,提升素质。而“轻松的夜晚”和“自主的周末”,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亲子作业”,不仅有“量”的控制,更有“质”的提升,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拓展,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让亲子之间更加愉快。
学校更注重为师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每年的“六.一”艺术节让师生同台演出共庆六一;校园的书画展让师生共展,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2010年我校毛毛虫书画工作室在齐白石纪念馆拉开帷幕,面向全市艺术界展示了工作室成员五年来的书画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湘潭晚报专栏报道《毛毛虫要破茧成蝶》。我校的活动以及校园浸润的是和善文化,播撒的是积极阳光,这种和谐为学生也为教师奠定下充盈而丰实的心灵基座,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杆。省市媒体以标题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生命化教育》的专栏文章,解读了学校创建和谐校园,构筑幸福家园,打造优质品牌的文化内涵。
三、关注心灵成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早在2000年,我校就着手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重视此项工作,把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常规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自2005年,学校先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连续N个三年规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健全管理机制,制订“德育、教学、心理辅导”“三合一”预防机制,已初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具体做法有:以人为本,打造学习共同体;创设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心育”活动,营造浓厚“心育”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成为必修课程;组建心理咨询室,创办心理信箱,开通“心灵之约”热线,开辟“心灵港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加强特色教师的培养与建设,储备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与教师队伍,强力打造特色师资队伍,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以及省、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结合培训,选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发放到教师手中自主学习,做到培训力度大,培训机构专业,力求培训效果佳。学校教师中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9人,国家级心理辅导教师证18人,市级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培训8人,这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人才为区域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区级与校本培训参训率达100%,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成阶梯螺旋式上升。
特别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紧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具体目标覆盖到各年级各个班,其中有《做情绪的主人》与《合作与竞争》《快乐的魔法》获省心理辅导优质课一等奖,《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获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同时通过周会课、班队课落实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试点班级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结合各年级段的团体心理健康课程,从辅导的目标、侧重点以及内容方面收集精选素材,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与試验,探索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新方法、新模式。近年学校委派心理咨询师赴北京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国际沙盘游戏治疗理论与实际操作”,学成归来后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内建立了“沙盘游戏治疗室”,通过每天下午的“心灵约会”由心理咨询师轮流坐诊,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心理互助、心理援助,团体辅导加个案咨询让学生受益面达100%,学生称:“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及时解决,以积极的情绪快乐地学习、阳光地生活。”
学校连续几届心理健康日活动面向全市展示,报纸、电台以《心理教育,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育阳光少年,做幸福教师》为题多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及系列特色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护航》被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学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育阳光少年,做幸福教师”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将教育回归到生活。将“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的“幸福教育”理念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师生的幸福源于课堂,源于校园,教师的能量在蓄发,学生的潜能被开垦,情感在交流,智慧在碰撞,在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活动中收获智慧,在感动中体验幸福,在践行“幸福教育”中收获与享受生命的成长。
我校围绕“尊重生命,实施生命化教育”,我们提出了“教六年,想六十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将生命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整合,将它具体化、校本化,我们追求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一生奠基,我们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为此,我们提出“以理念创新引领学校变革”,在“新技术与新理念”这个核心环节上下功夫。“用工作培养人”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作为教师,应以生命的名义教育好自己,影響好所带的学生。我们学校倡导的是一种“生命化”的幸福教育,面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
一、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
学校的发展,在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启发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我们追求的应是“人的教育”,而不是“书本的教育”,我们期盼,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学科知识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厚人文内涵,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一个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灵动的教师,是一个能通过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教育者。
1.创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在读书中成长。
学习与成长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努力有进步、有变化,获取成长的快乐,收获幸福。我校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把读书贯穿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实现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我校以“最为隽永是书香”的主题特色,成为了湘潭市首批书香校园之一。多年以来,我校以“师生一路奔向书香的阳光地带”为主题创建书香校园。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9月28日孔子诞生日”建立师生“读书节”,成立“教师读书会”开展赠书、读书的启动仪式,宣传总体方案与阶段性阅读计划,开辟“阳光读书活动——开怀畅读”网络平台,开设“读书笔记、精品书屋、图书推荐、美文欣赏与推介”,举办教师阳光读书沙龙,鼓励教师发表读书感言,让教师随时自觉读书,随时记笔记,及时写感悟。倡导教师应该是说书人。学校创造积极的环境,让老师有时间、有机会、有观点、有效果的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交融中,逐步的转变内化老师的内隐理论,走进心灵,真切诚挚地吸收新的理念,同时倡导教师应该是写书人。把想到的说出来,说出来就试着去做一做,将做到的写下来,同时静心地反思,写下自己走过的这段心路历程,努力将其从理论进行升华与提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定格为学校的传统,“读、想、说、做、写”五位一体沉淀为教师专业研究的行动轨迹。
“让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全面启动教师读书工程,建立读书共同体:着力于“共读一本书”,每学期学校都指定阅读一本理论书籍,给教师提供一个同样互动的平台,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共同读一本书,共同讨论,就有了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大家一起读,一起交流,这种脑力激荡才会使思想共鸣,智慧共生,行为同向;拓展于“专题性阅读”,开展“有书相伴的日子”读书系列活动,让教师自己选定读书专题,进行文本阅读,网络搜索,报刊摘记,鼓励个性化读书,打造自身特色;潜心于“60分钟静读”,指导教师每天至少要安排60分钟阅读时间,图书室、阅览室乃至教师的床头每个安静的角落,教师已习惯挤时间,各取所需,静心阅读,沉心思考,主动汲取知识营养;精心于“群体性学习”,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以从《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为主体,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抛给教师,以使教师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在渐行渐盛的读书氛围里,选定教师的四大阅读范围,以“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为主题,开展“四读”活动,即:一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整理论底子;二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促进专业成长;三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摄入信息;四读人文读本,沙龙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诸如“新书推介”“成长书屋”“笔记评优”“读书报告会”,乃至购书、推荐书目成为教师学习、学校工作的常规。读书成为校园里教师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享受阅读”成为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省市媒体以《在动与静中享受幸福的教育》专题报道了我校师生读书的特色工作。
2.打造“生命化课堂”,教师在实践中成长。
多年来,我校围绕“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生命化教育”为主题,系统地进行校本研修,让教师在课堂中找到追求,让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化课堂中创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成长。
我校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以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在“集体备课”中让课堂“实”起来,形成“集体备课、个人主备、平台发布、个性修改”的备课模式,重集体智慧的整合与个性特点的发挥,在自主碰撞中形成预设教案。在“二度上课”中让课堂“精”起来,同课结构,一课多上,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节课反复磨炼,接力上课,在互为培训与研修中,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与帮助,逐步内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财富,再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节节的精品课。在“多维评课”中让课堂活起来,高级教师能手赛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课异构”的转转课等,每次听课必评课,上课后自评,听课后互评,指导后点评,反复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同伴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生命化教育”,是我校多年以来以来确立的教研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进行了序列化的课堂研讨活动:构建理想课堂――营造幸福课堂――展示魅力课堂。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研讨活动,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少数几个教改积极分子唱独角戏的局面,我们的措施是:每年一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之星赛课和35岁以上高级教师教学能手赛课。每一次赛课,我们都将它视为一件盛事,好似乎那就是韶西的“奥运”吧。 每一次的赛课,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赛老师们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乃至衣着服饰,都经过精心考虑;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赛课都会收到400余份评课稿,这都是老师们自愿前来观课、议课的,他们来自不同科目,不同年级;每一次比赛结束,学校分学科的集中评议,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倾心聆听;每一段执教者的录像或照片,都再现了一个难忘的时刻……我们认为,把上课议课视为一种时尚,这是韶西学校独特的一道风景。
3.开展“互动式交流”,教师在研讨中成长。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关注课改、关注学习,注重营造开放、求真的教研氛围,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有效地促进教研组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读书与培训是由内而外的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則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让深度思考激发创造。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反思,强调一课三次反思,获得三次收获。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从个人备课到集体备课,再到个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师经历的是对教材的的反复阅读理解,对资源的多次整合重构,对方法的多向审视调整。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调整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过程。课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总结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进。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教师关心教育中的点滴,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已经形成了反思的良好习惯,光每月上交一份高质量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已有900余篇,统一编订的书稿有十册,一尺多高。可以说,我们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享受幸福。
学校强调教师的内涵发展,通过师徒结对、外派学习等系列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为辛勤操劳的教师提供发展的时空;通过参加赛课、文体等各种活动展现教师的风采;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眼界和思维。让优秀的教师丛出不穷。近10年,学校培养了省特级教师、“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身边的好教师、省市级青年精英教师、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近20人。
二、创造学校的文化生态,营造阳光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文化创造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养之源,它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更多是流淌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人物”与“故事”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之中,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被唤醒、被丰富、被提升。在校园里,我们充分地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班级博客、学校艺术长廊,宣传橱窗,围绕“我们身边的感动”,向全校师生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介绍我们身边的“人物”。
我校开通了校长信箱,建立了“悄悄话”心理咨询室,从校长的办学思想到每周寄语,从教师的教育格言到成长心路,从学生的苦恼烦闷到心灵话语,每个人都打开心灵的窗户,在身边发生的“人”与“事”中进行教育中的对话。爱的故事每天在校园里发生,或许平常,或许微小,我们都会细心地关注,收藏点滴的欢笑,记取难忘的瞬间,回味精彩的细节,静静反思,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定格,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就这样让浓浓的暖意在校园里流淌、传递与增值,让校园里出现更多的感动,让我们的教育熠熠闪现生命的活力,让这种活力注入师生的生命。
正如我们的教师在班级博客上所说: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倾听孩子来自心灵的诉说,感受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不由得提醒自己多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鞭策自己关怀备至、小心翼翼的触及孩子的心灵,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目光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用情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教师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同时,我们用新的视角对学校学习生活调整链接因素与和谐定位:愉快的早晨,紧张的上午,多彩的下午,轻松的夜晚,自主的周末。从愉快中开始一天的学习,教师每天要求自己对学生“说好第一句话”,要求学生“做好第一件事”,与学生见面,多用问候、赞赏、激励的语言交谈;上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每一节课的前20分钟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尽可能安排主要学科课程,抓紧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午应成为学生展示各项优势因素的主要时间,学校安排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书法、美术、科技、电声乐队、田径、足球等10多个学生社团丰富生活,提升素质。而“轻松的夜晚”和“自主的周末”,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亲子作业”,不仅有“量”的控制,更有“质”的提升,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拓展,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让亲子之间更加愉快。
学校更注重为师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每年的“六.一”艺术节让师生同台演出共庆六一;校园的书画展让师生共展,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2010年我校毛毛虫书画工作室在齐白石纪念馆拉开帷幕,面向全市艺术界展示了工作室成员五年来的书画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湘潭晚报专栏报道《毛毛虫要破茧成蝶》。我校的活动以及校园浸润的是和善文化,播撒的是积极阳光,这种和谐为学生也为教师奠定下充盈而丰实的心灵基座,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杆。省市媒体以标题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生命化教育》的专栏文章,解读了学校创建和谐校园,构筑幸福家园,打造优质品牌的文化内涵。
三、关注心灵成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早在2000年,我校就着手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重视此项工作,把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常规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自2005年,学校先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连续N个三年规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健全管理机制,制订“德育、教学、心理辅导”“三合一”预防机制,已初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具体做法有:以人为本,打造学习共同体;创设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心育”活动,营造浓厚“心育”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成为必修课程;组建心理咨询室,创办心理信箱,开通“心灵之约”热线,开辟“心灵港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加强特色教师的培养与建设,储备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与教师队伍,强力打造特色师资队伍,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以及省、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结合培训,选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发放到教师手中自主学习,做到培训力度大,培训机构专业,力求培训效果佳。学校教师中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9人,国家级心理辅导教师证18人,市级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培训8人,这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人才为区域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区级与校本培训参训率达100%,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成阶梯螺旋式上升。
特别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紧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具体目标覆盖到各年级各个班,其中有《做情绪的主人》与《合作与竞争》《快乐的魔法》获省心理辅导优质课一等奖,《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获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同时通过周会课、班队课落实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试点班级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结合各年级段的团体心理健康课程,从辅导的目标、侧重点以及内容方面收集精选素材,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与試验,探索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新方法、新模式。近年学校委派心理咨询师赴北京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国际沙盘游戏治疗理论与实际操作”,学成归来后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内建立了“沙盘游戏治疗室”,通过每天下午的“心灵约会”由心理咨询师轮流坐诊,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心理互助、心理援助,团体辅导加个案咨询让学生受益面达100%,学生称:“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及时解决,以积极的情绪快乐地学习、阳光地生活。”
学校连续几届心理健康日活动面向全市展示,报纸、电台以《心理教育,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育阳光少年,做幸福教师》为题多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及系列特色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护航》被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学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育阳光少年,做幸福教师”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将教育回归到生活。将“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的“幸福教育”理念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师生的幸福源于课堂,源于校园,教师的能量在蓄发,学生的潜能被开垦,情感在交流,智慧在碰撞,在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活动中收获智慧,在感动中体验幸福,在践行“幸福教育”中收获与享受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