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否定的质疑精神。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自身观念应更新改造;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改革答题唯一的作法,倡导多元化;培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修订说明中,关于修订的基本原则有: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
培育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否定的质疑精神。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取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有新的发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写道:“发现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批判性的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质疑和批判精神乃是教育创新的发端,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使学生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转化为动态改造,有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主人格的塑造。学生一旦有了质疑和批判精神,就为创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观念必须更新改造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和保证。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创新教育的效果的好坏,没有创造性教师就难以造就创新型学生,要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每个教师必须先走向成功。教师要积极培养创新教育作风,教学方案要灵活有余地,注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和引入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要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民主型、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师。破除师道尊严观,突出学生主体,创设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好问、会问,解放学生的思想,课堂上积极、大胆主动,释放潜能,发展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真正使创新教育有切实的效果。
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自由探讨、民主讨论的民主氛围;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也是21世纪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自由讨论、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争取超过老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摆正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创新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不能搞“一言堂”,推行“多向式交流”。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和提问,增加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在一些微不足道却能令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青少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可能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过于离谱的问题,也可能答错了,对于这些,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应从多个角度去诱导学生,予以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可笑的想法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创造了我们成年人正常思维无法创造的奇迹。遗憾的是学生提出的这些可笑的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多数会被批评或嘲笑,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被挫伤,创新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和怪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既能使课堂充满新意,又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不竭动力。
三、赏识学生,培养和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励创新能力
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使人生来就具有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可能性。但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潜能发挥的程度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讲,受到表扬而引发的喜悦、欢乐、得意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受到训斥而引起的害怕、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则能阻碍智力的发展。从生理角度讲,愉快、轻松的情绪能调动人的智力活动和积极性,促进创造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反之,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则压抑人的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应让他把话说完,听听他是怎样想的,这样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或解答,及时肯定和表扬。教师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想到什麽就大胆说,有什么疑点或不同意见能勇敢地发表。教师应欢迎学生向自己挑战,如果问得教师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成功。在课堂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允许说错话,解错题,即使错得很荒唐,引起哄堂大笑,也不要感到难为情,更不必感到无地自容。课堂上的这种“安全感”正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在国外,教师对学生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会真诚自然地回答不清楚、不知道。
赏识学生,师生间、生生间才能质疑批判,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精神兴奋,反映敏捷,想象丰富,巧思迭出,从而发表独创性见解,激发创新潜能。
四、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
如果思想政治课照本宣科,非常枯燥乏味,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用青少年学生喜文乐见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有兴趣去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去创新。例如在讲述意志上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这一概念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录像或投影的方式播放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同时讲述邱少云烈士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没有别人强迫,是有一定的目的,并且表现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这一事例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意志这一概念及意志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明理。
五、改革答题唯一的作法,倡导多元化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全世界最强,而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很多教育工作者反映,在如今的体系之下,教育的各种改革其实很难实施。填鸭式的教学、照单全收的学习、急功近利的考试,自然成为“最安全”的教育方式。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可能得到保护、得到激发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且热衷于“标准答案”,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明德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陶雷先生说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就需要保护学生与生惧来的想象力、创新力。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学习元素更加新鲜,评价标准更加元,这些都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般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唯一的标准答案,相反,他们为各种解释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质疑和批判精神在这种基础上得以充分的发展,人们不仅对未知的一切回问许多为什么,而且对一切已经有定论的东西问许多为什么。哈佛教学不重视是否有正确答案,而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题目都由学生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50%,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质量评分,能自圆其说者、标新立异者给高分,培养多元化思维方式,鼓励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不能否定学生富有创意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对老师、前人书本的观点、思路、方法甚至知识进行否定。例如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可就朝鲜核问题谈判,分小组收集整理资料,讨论并预测各方的对策和谈判走向。
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展示自己。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于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层次问题必须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应加大社会活动课的内容,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述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课余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企业进行调查参观。以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动力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经营之道。通过企业发展的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可喜变化,进一步认识我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以厂长或经理的角度,发表自己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还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10,(第一版):147.
[2]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
[3]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百忌.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修订说明中,关于修订的基本原则有: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
培育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否定的质疑精神。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取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有新的发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写道:“发现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批判性的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质疑和批判精神乃是教育创新的发端,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使学生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转化为动态改造,有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主人格的塑造。学生一旦有了质疑和批判精神,就为创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观念必须更新改造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和保证。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创新教育的效果的好坏,没有创造性教师就难以造就创新型学生,要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每个教师必须先走向成功。教师要积极培养创新教育作风,教学方案要灵活有余地,注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和引入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要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民主型、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师。破除师道尊严观,突出学生主体,创设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好问、会问,解放学生的思想,课堂上积极、大胆主动,释放潜能,发展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真正使创新教育有切实的效果。
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自由探讨、民主讨论的民主氛围;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也是21世纪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内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自由讨论、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争取超过老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摆正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创新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不能搞“一言堂”,推行“多向式交流”。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和提问,增加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在一些微不足道却能令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青少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可能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过于离谱的问题,也可能答错了,对于这些,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应从多个角度去诱导学生,予以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可笑的想法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创造了我们成年人正常思维无法创造的奇迹。遗憾的是学生提出的这些可笑的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多数会被批评或嘲笑,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被挫伤,创新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和怪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既能使课堂充满新意,又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不竭动力。
三、赏识学生,培养和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励创新能力
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使人生来就具有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可能性。但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潜能发挥的程度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讲,受到表扬而引发的喜悦、欢乐、得意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受到训斥而引起的害怕、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则能阻碍智力的发展。从生理角度讲,愉快、轻松的情绪能调动人的智力活动和积极性,促进创造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反之,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则压抑人的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应让他把话说完,听听他是怎样想的,这样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或解答,及时肯定和表扬。教师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想到什麽就大胆说,有什么疑点或不同意见能勇敢地发表。教师应欢迎学生向自己挑战,如果问得教师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教育的成功。在课堂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允许说错话,解错题,即使错得很荒唐,引起哄堂大笑,也不要感到难为情,更不必感到无地自容。课堂上的这种“安全感”正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在国外,教师对学生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会真诚自然地回答不清楚、不知道。
赏识学生,师生间、生生间才能质疑批判,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精神兴奋,反映敏捷,想象丰富,巧思迭出,从而发表独创性见解,激发创新潜能。
四、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
如果思想政治课照本宣科,非常枯燥乏味,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用青少年学生喜文乐见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有兴趣去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去创新。例如在讲述意志上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这一概念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录像或投影的方式播放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同时讲述邱少云烈士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没有别人强迫,是有一定的目的,并且表现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这一事例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意志这一概念及意志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明理。
五、改革答题唯一的作法,倡导多元化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全世界最强,而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很多教育工作者反映,在如今的体系之下,教育的各种改革其实很难实施。填鸭式的教学、照单全收的学习、急功近利的考试,自然成为“最安全”的教育方式。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可能得到保护、得到激发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且热衷于“标准答案”,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明德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陶雷先生说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就需要保护学生与生惧来的想象力、创新力。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学习元素更加新鲜,评价标准更加元,这些都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般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唯一的标准答案,相反,他们为各种解释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质疑和批判精神在这种基础上得以充分的发展,人们不仅对未知的一切回问许多为什么,而且对一切已经有定论的东西问许多为什么。哈佛教学不重视是否有正确答案,而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题目都由学生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50%,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质量评分,能自圆其说者、标新立异者给高分,培养多元化思维方式,鼓励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不能否定学生富有创意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对老师、前人书本的观点、思路、方法甚至知识进行否定。例如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可就朝鲜核问题谈判,分小组收集整理资料,讨论并预测各方的对策和谈判走向。
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展示自己。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于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层次问题必须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应加大社会活动课的内容,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述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课余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企业进行调查参观。以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动力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经营之道。通过企业发展的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可喜变化,进一步认识我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以厂长或经理的角度,发表自己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还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10,(第一版):147.
[2]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
[3]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