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说
中学生写作,最基本的问题有二: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一要有本领,二要有材料。关于材料的问题,也有二:一是没有材料;二是有材料,但不知道如何选择。
其实,真正没有材料的学生是没有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事情,穿衣吃饭,跑步打球,逛街购物,外出旅行,学习语数外、理化生,考试有时候名列榜首,有时侯名落孙山,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痛不欲生……而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不同,爱好不同。这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只不过很多人的材料库门是锁着的,材料是睡着的。而一旦打开了这个门,一旦唤醒了这些材料,写起作文来就会游刃有余。
用提问来唤醒
作家写作,先有感触,再有写作欲望,然后自己拟个题目来写,是“自由写作”;学生写作,一般是先有题目,奉命写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在弄懂题目的含义、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选择”不断循环的方法来选择材料。
以杨绛先生的《老王》为例,这是一个独词构成的名词类的题目。如果我们来写,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老王是谁?多大年龄?长什么样?从事什么职业?老王和我是什么关系?
以上若干问题,我们都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生活中,熟悉的或陌生的老王肯定不止一个。我们提出“老王是谁”这个问题后,众多的老王从我们尘封的记忆中被“唤醒”: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性格,他们做的事……各式各样的老王都好像站在我们面前。哪个人最有特点?哪个人的心灵世界最有个性?哪个人最善良?哪个人最让我感动?哪个人最有写作价值?经过若干角度的比较后,决定写那个拉车的只有一只眼的老王。
老王做了那些事?
在与老王相处的若干时间里,哪些交往值得写入文章?这就需要继续追问:
于是老王做过的事情又放电影一般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经过筛选,确定写作内容:
1.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顺便给我们家送冰;
2.“文化大革命”期间,送钱锺书去医院看病,不肯要钱;
3. 临终前送鸡蛋、香油给我们。
明确了这三件事以后,安排了详略,确定详写第三件事。于是对这件事继续追问:
那是什么时间?
他站到门口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送鸡蛋、香油的时候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有什么动作?
面对老王,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这样一系列的追问以后,许多细节就被唤醒了,事情不再是干巴巴的事情,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事情。
用比较来选择
对一个问题进行提问,会有很多答案。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叫作“发散思维”。但我们不会把所有答案都写入作文,我们要进行比较和筛选。
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1. 自己熟悉;
2. 读来有新鲜感;
3. 有写作的价值——或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有了写作的方向以后,再对之前的答案进行提问,得出新的答案。如此追问几次,回答几次,细节就出现了,真切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思想也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做“定向聚焦”。
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
再以考场作文《那一瞬间,我学会了坚持》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题目。重要的词语有“一瞬间”“学会”“坚持”,最重要的词语是“学会”和“坚持”。紧扣这些重要的词语来提问:
哪个一瞬间?怎么学会?坚持什么?
人生是由若干“一瞬间”组成的。衣食住行学,会有很多个瞬间涌上心头:饭桌上吃饭的一瞬间,外出旅游时登上长城的一瞬间,参加比赛时快要顶不住的一瞬间……哪个最值得去写?哪个最有价值?经过比较、选择,作者确定写那场比赛中先输一局、第二局又快输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有很大的价值,就比赛而言,再输一球,淘汰出局;扳回一分,就有取胜的希望。就体育精神而言,学会在即将失败的时候,咬牙坚持,就是让自己走向更高更强。于是作者选择了这个瞬间,并对它进行追问:
在这个瞬间,如何学会了坚持?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仅要“学”,还要“会”,更要有“坚持”。
在学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对手的脸,看到了教练的脸,看到了坐在观众席上的家人和队友,看到了赛场上的种种。总之,看到了很多,经过比较、选择,作者只选择了教练。
确定了选择教练以后,又进行追问:
教练是怎样的?他穿什么服装?他的眼神怎样?他的表情怎样?他是站着还是坐着?他做出了什么动作?
一系列的问题中,作者选择写教练的神态和目光。
当时又想到什么?
一般会想到放弃和放弃后的结果,想到来省队集训前的理想,想到不甘心失败,想到自己为什么丢了第一局,为什么第二局没有扳回……总之,想到的肯定很多。又要依据“熟悉、新鲜、价值”三个标准进行比较、选择。
作者是如何堅持的?坚持的结果是什么?在坚持中收获了什么?
这样一系列的追问、回答、选择之后,故事的过程、生动的细节、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就都有了。
用提问唤醒沉睡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用追问把思维引向深刻,在比较中选择,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中学生写作,最基本的问题有二: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一要有本领,二要有材料。关于材料的问题,也有二:一是没有材料;二是有材料,但不知道如何选择。
其实,真正没有材料的学生是没有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事情,穿衣吃饭,跑步打球,逛街购物,外出旅行,学习语数外、理化生,考试有时候名列榜首,有时侯名落孙山,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痛不欲生……而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不同,爱好不同。这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只不过很多人的材料库门是锁着的,材料是睡着的。而一旦打开了这个门,一旦唤醒了这些材料,写起作文来就会游刃有余。
用提问来唤醒
作家写作,先有感触,再有写作欲望,然后自己拟个题目来写,是“自由写作”;学生写作,一般是先有题目,奉命写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在弄懂题目的含义、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选择”不断循环的方法来选择材料。
以杨绛先生的《老王》为例,这是一个独词构成的名词类的题目。如果我们来写,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老王是谁?多大年龄?长什么样?从事什么职业?老王和我是什么关系?
以上若干问题,我们都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生活中,熟悉的或陌生的老王肯定不止一个。我们提出“老王是谁”这个问题后,众多的老王从我们尘封的记忆中被“唤醒”: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性格,他们做的事……各式各样的老王都好像站在我们面前。哪个人最有特点?哪个人的心灵世界最有个性?哪个人最善良?哪个人最让我感动?哪个人最有写作价值?经过若干角度的比较后,决定写那个拉车的只有一只眼的老王。
老王做了那些事?
在与老王相处的若干时间里,哪些交往值得写入文章?这就需要继续追问:
于是老王做过的事情又放电影一般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经过筛选,确定写作内容:
1.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顺便给我们家送冰;
2.“文化大革命”期间,送钱锺书去医院看病,不肯要钱;
3. 临终前送鸡蛋、香油给我们。
明确了这三件事以后,安排了详略,确定详写第三件事。于是对这件事继续追问:
那是什么时间?
他站到门口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送鸡蛋、香油的时候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有什么动作?
面对老王,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这样一系列的追问以后,许多细节就被唤醒了,事情不再是干巴巴的事情,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事情。
用比较来选择
对一个问题进行提问,会有很多答案。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叫作“发散思维”。但我们不会把所有答案都写入作文,我们要进行比较和筛选。
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1. 自己熟悉;
2. 读来有新鲜感;
3. 有写作的价值——或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有了写作的方向以后,再对之前的答案进行提问,得出新的答案。如此追问几次,回答几次,细节就出现了,真切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思想也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做“定向聚焦”。
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
再以考场作文《那一瞬间,我学会了坚持》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题目。重要的词语有“一瞬间”“学会”“坚持”,最重要的词语是“学会”和“坚持”。紧扣这些重要的词语来提问:
哪个一瞬间?怎么学会?坚持什么?
人生是由若干“一瞬间”组成的。衣食住行学,会有很多个瞬间涌上心头:饭桌上吃饭的一瞬间,外出旅游时登上长城的一瞬间,参加比赛时快要顶不住的一瞬间……哪个最值得去写?哪个最有价值?经过比较、选择,作者确定写那场比赛中先输一局、第二局又快输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有很大的价值,就比赛而言,再输一球,淘汰出局;扳回一分,就有取胜的希望。就体育精神而言,学会在即将失败的时候,咬牙坚持,就是让自己走向更高更强。于是作者选择了这个瞬间,并对它进行追问:
在这个瞬间,如何学会了坚持?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仅要“学”,还要“会”,更要有“坚持”。
在学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对手的脸,看到了教练的脸,看到了坐在观众席上的家人和队友,看到了赛场上的种种。总之,看到了很多,经过比较、选择,作者只选择了教练。
确定了选择教练以后,又进行追问:
教练是怎样的?他穿什么服装?他的眼神怎样?他的表情怎样?他是站着还是坐着?他做出了什么动作?
一系列的问题中,作者选择写教练的神态和目光。
当时又想到什么?
一般会想到放弃和放弃后的结果,想到来省队集训前的理想,想到不甘心失败,想到自己为什么丢了第一局,为什么第二局没有扳回……总之,想到的肯定很多。又要依据“熟悉、新鲜、价值”三个标准进行比较、选择。
作者是如何堅持的?坚持的结果是什么?在坚持中收获了什么?
这样一系列的追问、回答、选择之后,故事的过程、生动的细节、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就都有了。
用提问唤醒沉睡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用追问把思维引向深刻,在比较中选择,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